春寒料峭,積雪還未完全消融,白鶺鴒Motacilla alba就急不可耐地從南方陸續遷來,堪稱「春天的使者」。
白鶺鴒是我國各地最常見的鳥類之一,其亞種繁多,羽色主要以黑白灰為搭配,各亞種的繁殖羽野外識別不難。其辨識要點如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全球白鶺鴒及其種下分類
白鶺鴒隸屬於雀形目鶺鴒科,最新IOC世界鳥類名錄根據Alström & Mild(2003)的分類觀點,將全球的白鶺鴒劃分為9個亞種。
白鶺鴒亞種繁殖分布圖(引自Wikipedia)
註:由於白鶺鴒亞種間存在廣泛的雜交現象,西方亞種M. a. dukhunensis和伊朗亞種M. a. persica被認為是亞種間的雜交類型,已併入指名亞種中。
具體白鶺鴒9個亞種的地理分布如下:
1、白鶺鴒英國亞種M. a. yarrellii
繁殖於英國和愛爾蘭,越冬在歐洲西部、非洲南部和西北部。
2、摩洛哥亞種M. a. subpersonata
分布於非洲西北部。
3、白鶺鴒指名亞種M. a. alba
繁殖於格陵蘭東南部、冰島、法羅群島以及整個歐洲大陸(包括英國和愛爾蘭),東到哈薩克斯坦北部的西阿爾泰山,南到高加索,伊朗、土耳其和遠東地區。越冬於繁殖地的南部,包括非洲西部和東部、阿拉伯半島、亞洲西南部及印度次大陸。
4、白鶺鴒新疆亞種M. a. personata
繁殖於亞洲中部,西起外裏海地區和伊朗北部,東到俄羅斯薩彥嶺、蒙古西部、中國新疆,南到阿富汗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和克什米爾。越冬於伊朗、阿拉伯半島東部和印度次大陸。
5、白鶺鴒東北亞種M. a. baicalensis
繁殖於西伯利亞中南部(葉尼塞河上遊到外興安嶺),南到蒙古和中國內蒙古東北部。越冬於印度北部、東至中國東南部和印支半島中部。
6、白鶺鴒灰背眼紋亞種M. a. ocularis
繁殖於西伯利亞中部和東北部(西起泰米爾半島和葉尼塞河上遊,南到連斯克地區,東到外興安嶺和堪察加半島北部)和美國阿拉斯加西部。越冬於印度次大陸東北部。
7、白鶺鴒黑背眼紋亞種M. a. lugens
繁殖於俄羅斯東南部(鄂霍次克海南部、庫頁島、堪察加半島),南到朝鮮和日本。越冬於緬甸東部到中國東南部、日本南部。
8、白鶺鴒普通亞種M. a. leucopsis
在我國中部和東部(青海東部到黑龍江、浙江西部,南到廣西北部和廣東北部)、俄羅斯遠東地區、韓國和日本西南部(本州西南部、九州北部)繁殖。越冬在印度北部及以東的亞洲南部地區。
9、白鶺鴒西南亞種M. a. alboides
繁殖於喜馬拉雅山脈(東起巴基斯坦東北部)、中國南部(西藏南部、青海南部和東南部,東到陝西南部,南到四川、雲南和貴州)、緬甸北部、寮國北部和越南北部。冬季遷徙到繁殖地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帶,南到孟加拉國和泰國北部。
白鶺鴒各亞種雄鳥繁殖羽大全[1]
二、白鶺鴒在中國分布的亞種
在我國,除白鶺鴒英國亞種、摩洛哥亞種外的7個亞種均有分布。
1、白鶺鴒指名亞種M. a. alba
新疆、寧夏、青海東北部、四川中部和西部的旅鳥或迷鳥。
白鶺鴒指名亞種各階段羽色[1]
白鶺鴒指名亞種雄鳥繁殖羽 ©S. Silan
白鶺鴒指名亞種雄鳥秋羽 ©A. Isabekov
白鶺鴒指名亞種雌鳥秋羽 ©G. Dyakin
白鶺鴒指名亞種幼鳥秋羽 ©A. Janyspayev
2、白鶺鴒新疆亞種M. a. personata
繁殖於新疆、甘肅西北部,遷徙時見於西藏西南部、湖北西部。
白鶺鴒新疆亞種繁殖羽(圖中水印)
白鶺鴒新疆亞種秋羽 ©R. Balar
白鶺鴒新疆亞種冬羽(圖中水印)
3、白鶺鴒東北亞種M. a. baicalensis
繁殖於黑龍江、內蒙古,遷徙期或越冬期見於國內各省份。
白鶺鴒東北亞種雄鳥繁殖羽 ©V. Ivushkin
白鶺鴒東北亞種雌鳥繁殖羽 ©V. Ivushkin
4、灰背眼紋亞種M. a. ocularis
遷徙途徑或越冬於國內大多數省區。
灰背眼紋亞種雄鳥繁殖羽 ©L. Vinciguerra
5、白鶺鴒黑背眼紋亞種M. a. lugens
遷徙期見於黑龍江東部、吉林東部、遼寧、北京、河北、山東、山西、江蘇東部、上海、浙江,越冬於福建、廣東及臺灣。
黑背眼紋亞種雄鳥繁殖羽(圖中水印)
黑背眼紋亞種雌鳥繁殖羽(圖中水印)
白鶺鴒黑背眼紋亞種雄鳥非繁殖羽
©N. Matsumura
白鶺鴒黑背眼紋亞種雄幼鳥第一年冬羽
(圖中水印)
6、白鶺鴒普通亞種M. a. leucopsis
見於各省區。
白鶺鴒普通亞種雄鳥繁殖羽(圖中水印)
白鶺鴒普通亞種雄鳥第一年夏羽 ©S. Wan
白鶺鴒普通亞種雌鳥冬羽 ©D. Blank
白鶺鴒普通亞種幼鳥(8月) ©N. Loginov
7、白鶺鴒西南亞種M. a. alboides
見於北京、河北、河南、陝西南部、新疆、西藏、青海東南部和南部、雲南、四川、重慶、貴州北部、廣東、廣西。
白鶺鴒西南亞種雄鳥繁殖羽 ©L. Petersson
白鶺鴒西南亞種雄鳥冬羽 ©K. Dasgupta
白鶺鴒西南亞種雌鳥冬羽 ©A. Banerjee
三、新疆已見到的白鶺鴒亞種
新疆地域遼闊、景觀豐富,擁有著許多候鳥的遷徙停歇地和重要繁殖地,在這也幾乎記錄到國內分布的所有白鶺鴒亞種(僅黑背眼紋亞種M. a. lugens尚未記錄)。根據白鶺鴒各亞種在新疆的遇見難易程度描述如下:
1、新疆亞種M. a. personata(最常見的繁殖亞種,在南疆不凍水域有少量越冬)
白鶺鴒新疆亞種雄鳥繁殖羽
©black lark拍於五家渠(4月10日)
白鶺鴒新疆亞種雌鳥繁殖羽
©博大君拍於烏市(5月17日)
白鶺鴒新疆亞種冬羽
©black lark拍於阜康(9月03日)
2、指名亞種M. a. alba(遷徙期在北疆、東疆、西部有不少記錄,特別是9-10月)
白鶺鴒指名亞種繁殖羽
©梁勇拍於哈密(4月18日)
白鶺鴒指名亞種雄鳥秋羽
©王瑞拍於石河子(9月20日)
白鶺鴒指名亞種幼鳥 ©戈壁胡楊拍於奎屯
3、東北亞種M. a. baicalensis(遷徙期少見於新疆東部)
白鶺鴒東北亞種雄鳥繁殖羽
©北方老狼拍於博斯騰湖(4月09日)
白鶺鴒東北亞種雄鳥繁殖羽
©同步數字拍於北塔山(4月29日)
4、普通亞種M. a. leucopsis(遷徙期有零星記錄)
白鶺鴒普通亞種雄鳥繁殖羽
©博大君拍於阜康(4月)
白鶺鴒普通亞種雌鳥繁殖羽
©戈壁胡楊拍於康西瓦(6月6日)
5、西南亞種M. a. alboides(新疆極為罕見的旅鳥,僅春季4-5月在哈密和阜康有兩筆記錄)
白鶺鴒西南亞種
©同步數字拍於哈密(4月21日)
6、灰背眼紋亞種M. a. ocularis(新疆極為罕見的旅鳥,僅秋季在奇臺北塔山有一個記錄)
白鶺鴒灰背眼紋亞種 ©徐捷拍於北塔山(9月24日)
OK,說了這麼多!熟悉的白鶺鴒,快看看你的那只是哪個亞種?也歡迎廣大鳥類愛好者登錄新疆鳥類網站(http://xinjiang.birds.watch/)上傳提交您在新疆境內拍攝或觀測到的鳥類信息。
往期【鳥類辨識】:
鳥類辨識 | 縱紋角鴞&西紅角鴞
鳥類辨識 | 兀鷲&高山兀鷲
鳥類辨識 | 豆雁&短嘴豆雁
鳥類辨識| 二斑百靈&草原百靈
參考文獻:
Alström P & Mild K. 2003. Pipits & Wagtails of Europe, Asia and North America. Identification and Systematics. Christopher Helm, London.
Dorj Ganbold & Chris Smith. 2019. Birds of Mongolia. Oxford.
Gill F, Donsker D & Rasmussen P. 2020. IOC World Bird List (v 10.1). Doi 10.14344/IOC.ML.10.1.
Lars Svensson, Killian Mullarney, Dan Zetterstrom. 2009. Collins Bird Guide: The most complete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Britain and Europe (2nd). Collins Press, London.
Schweizer M, Aye R, Roth T, et al. 2012. Birds of Central Asia: Kazakhstan, Turkmenistan, Uzbekistan, Kyrgyzstan, Tajikistan and Afghanist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馬鳴. 2010. 新疆鳥類分布名錄. 北京:科學出版社.
趙正階. 2001. 中國鳥類志(雀形目). 長春: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鄭光美. 2018. 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 北京: 科學出版社.
新疆鳥類:http://xinjiang.birds.watch/index.php?l=cn
哈薩克斯坦鳥類:http://birds.kz/index.php?l=en
https://en.wikipedia.org/
https://www.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