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鳥類野外手冊》背後的故事

2021-01-15 鴉雀有生
上個月22號上午,終於在群裡聽到消息,我們的書終於出印廠了。27號,給譯者們的樣書從北大出版社經順豐寄出。28號的下午就到了家裡,可惜自己當天要趕往滎經跟小夥伴們匯合開始野外調查。所以直到大前天,時隔整整23天之後,才終於看到了心心念念許久許久的書。而在摸到書的那一刻,許多回憶也一併湧了上來,百感交集。

我們這本《東亞鳥類野外手冊》譯自馬克·布拉齊爾(Mark Brazil)先生的Birds of East Asia,原書出版於2009年年初,距今已過了整整十一年有餘。跟許多知名圖鑑一樣,原書也分北美版本(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旗下的Princeton Field Guide系列)和歐洲版本(英國Christopher Helm Publishers Ltd旗下的Helm Field Guide系列)。同樣,這兩個市場的版本在內容上並無差別,僅封面略有不同。

馬克·布拉齊爾先生在英格蘭基爾大學獲得了生物學和英文文學學士學位,又在蘇格蘭斯特靈大學以對大天鵝行為生態方面的研究獲得了博士學位。上世紀80年代早期他來到日本,在這裡將自己對於自然、寫作、文化和旅行的興趣進行了很好地結合,曾為日本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英文報紙《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撰寫Wild Watch專欄,這工作也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是全球報紙當中由單一作者貢獻持續時間最長的自然主題專欄(1982-2015期間,據維基百科)。馬克先生著有多本書籍,其中影響力最大應該就是Birds of East Asia。圖片引自https://www.exodus.co.uk/

2009年,Birds of East Asia一書問世之時,自己還在北京讀書。那時帝都還有一個叫「地壇書市」的神奇存在,時不時總能在那裡碰到些便宜實惠的外版書籍。自己的Birds of East Asia就是這麼淘來的。相較於當時無論觀鳥還是研究鳥的幾乎人手一本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這本書至少有兩點讓人印象深刻:一是所用圖版總體而言質量不錯,有些則算得上精品了。原來,跟以往的地區性圖鑑基本都會專門繪製圖版不同,這本書選用了已出版或是待出版相關圖鑑裡的繪圖。如此一來,使得本書匯集了如阿蘭· 哈裡斯( Alan Harris)先生繪製的猛禽,佩爾· 阿爾斯特倫(Per Alström)博士繪製的鷚和鶺鴒等名家精品。當然,這也使得全書圖版的風格沒辦法統一,同時多半由於印刷的原因,有些圖版的色彩也顯得過於濃重。第二點,則是馬克先生對於亞種這一分類階元的重視,他「至少提及了在本區域內有分布的亞種,在篇幅允許的情況下,還對那些在野外能夠根據外形區分的亞種進行了較詳細的描述,想以此來鼓勵對於亞種,以及將來可能會獨立成種類群的觀察」。這一點,即便放到今天來看,依然遠見卓識,對於觀鳥者而言有著寶貴的參考價值,也有益於培養嚴謹的野外觀察習慣。
然而,那時的自己只是單純欣喜於又多了一本好的參考書,決然想不到會有一天能夠接手該書的翻譯工作。時間到了2016年,機緣巧合之下參與到了北大出版社的《天堂飛鳥》一書的校譯,由此也結識了該社的郭莉編輯。再經引薦,認識了她的同事周志剛編輯。志剛兄從事了多年的編輯出版工作,是個愛書懂書之人。閒談中,他說起已經拿到了Birds of East Asia的簡體中文版權,正在物色合適的譯者。不自量力的我,暗暗動了心。
原書共計528頁,工作量自是不小,而其中涉及到1004種鳥,有些類群自己完全都不熟悉。於是,找了幾位小夥伴商議,如能大家分工協作、集思廣益,肯定比一個人閉門造車要好得多得多。最終除自己而外,又有6位朋友入夥。我們大致按照各自對於不同類群的熟悉/喜愛程度進行了分工,認領了相關的內容。藉此機會,我要特別感謝一下其他六位譯者:馬子馭博士、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天津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莫訓強博士、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雷維蟠博士、上海野鳥會王吉衣先生和浙江野鳥會鍾悅陶先生。《東亞鳥類野外手冊》能夠最終呈現給大家,離不開全體譯者共同的辛勤努力。
具體的分工如下:馬子馭博士有過數次北極地區旅行的經歷,對多種信天翁、鸌和海燕等典型海鳥有著第一手的野外觀察經驗,因此由他翻譯了圖版 1—43 對應的內容。何鑫博士有著多年的鳥類觀察及調查經驗,翻譯了圖版 44—62 的內容。莫訓強博士長期在津冀沿海進行鳥類調查和保護工作,對鴴鷸類有著豐富的野外經驗,翻譯了對應的圖版63—85 的內容。雷維蟠博士一直在津冀沿海開展鳥類研究工作,翻譯了圖版 86—102 的內容。王吉衣和鍾悅陶是華東地區野外經驗十分豐富的資深觀鳥者,對當地鳥類有著深入的了解,分別承擔了圖版 131—181 和圖版 214—236 的翻譯。我自己翻譯了圖版 103—130 和圖版 182—213 的內容,並負責全書的統稿和譯者注。此外,我還與莫訓強博士一道完成了最後的通篇校對工作。儘管,之前曾翻譯過《大連野鳥》,但確實沒想到翻譯一本圖鑑竟是如此「無聊」而枯燥的事。跟翻譯其他書不一樣,圖鑑當中大量的細緻描述性內容決定了會有很多的重複勞動。而且,其他的書內容多少會有變化,情節還會有起伏,圖鑑則基本是千篇一律的翅長、尾長、上體、下體、繁殖羽、非繁殖羽... ... 時間長了,真心會感到疲乏。最後,完成的書稿超過了 47 萬字。大家的譯稿先匯總到我這裡,再由我進行了統稿和添加譯者注,由此形成初稿交到出版社。到了出版社之後,先後有三位編輯(周志剛先生、泮穎雯和劉清愔女士)參與初審、初改和覆審工作,並且還額外邀請了高向宇先生參與審稿(參見 紀念一本書的誕生)。如此反覆打磨而成的清樣又全部列印出來寄給了我,再過一遍。而從我這裡返回的清樣,又由劉清愔女士和高大向先生看了一遍。這樣反反覆覆之後,才形成了最終的定稿。

文字工作的確是全書的重要組成,但還不是全部。原書選用了虎頭海雕(Haliaeetus pelagicus)作為封面,但我們覺得虎頭海雕雖說是東北亞地區的特有鳥種,也確實是種威武的猛禽,但其分布範圍畢竟有限,似乎並不能很好地代表書中所涉及地理範圍。白鶴(Grus leucogeranus)的東部種群繁殖於俄羅斯勒拿河以東的北極地區,越冬於中國常見中下遊的淡水湖澤,其中鄱陽湖就承載了90%以上的白鶴,是該種最為重要、無可替代的越冬地。近年來,如「年經」般時不時就會傳出要在鄱陽湖湖口修建水利工程的消息,每每聽到都讓人為白鶴的未來捏上N把汗。有鑑於此,我們決定選用白鶴作為中文版的封面,希望能以此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它們。

白鶴東部種群的分布示意圖,綠色區域為繁殖地,紫色為夏季活動區域,橙色為越冬地,深綠色點為重要的中停地,對比上圖可知白鶴的分布與《東亞鳥類野外手冊》所涉及的地理範圍更為契合,地圖引自ICF官網

在確定下以白鶴為封面之後,我邀請了四川音樂學院的朱暉先生來繪製插圖。他非常重視此事,還專程為此去了一趟鄱陽湖觀察越冬的白鶴。插圖本身也是幾易其稿,反覆修改之後才得以完成,在此對朱暉先生的鼎力支持,深表謝意。


封面的問題解決之後,另一個則要面對分布圖的取捨。原書中共有950幅彩色分布圖,直接複製過來似乎是最為簡便的做法。然而,時下的出版大環境基本徹底否定了這種可能性。其次,原書畢竟已經出版多年,鳥類的分布本身和人們對其的認識又是個動態的過程。即便可以直接複製,對於今天的讀者而言恐怕參考意義也打了折扣。而若要在符合相關要求的前提下,對950種的分布圖進行全面的修訂,所需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又大大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權衡再三之後,我們決定刪除所有的分布圖。就此還跟原書的版權持有方進行了長時間的溝通和協調,頗費周章之後才取得了對方的認可。


為了便於讀者理解書中所涉及的地理範圍和某些地名,出版社方面找到了相關專業機構繪製了一幅地圖(參見上上圖),希望多少能夠彌補刪除原書分布圖帶來的不便。這張圖的製作和審定也是花費了不少時間,經歷了不少周折。


等全書最終定稿之後,又進入了終審、質檢、申領書號、等待CIP(版權資訊)的漫長流程。直到去年12月底,才算終於終於走完全部所有的程序。原本計劃過完年就進印廠,今年2月份就可以面市了。可是萬萬沒想到,Covid-19來了...


今年4月下旬,《東亞鳥類野外手冊》才最終出了印廠,從4月底開始才陸續進入了銷售環節。而此時距當初接受翻譯任務,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年有餘。真正摸到書的那一刻,真的是百感交集,謝天謝地,終於是出來了。

到今天,書發售已經快一個月了。這期間,我也陸續收到了來自一些師長、朋友的鼓勵和讚許。平心而論,Birds of East Asia是一本優秀的圖鑑,我們所做的是儘量能將原書的風採呈現給大家。雖說已經出版超過十年,馬克先生當年的一些話,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擲地有聲。比如,他曾指出「從鳥類學層面來說,東亞地區處於一種停滯不前的狀態。確實,最近幾十年出版了大量的鳥類野外手冊,但都是 以國家為界,並且幾乎全部是使用照片的圖鑑,因而具有先天的不足;將重點放在圖片本身,而不是強調嚴謹的鳥類 觀察,所創造的是一種更多是為滿足鳥類拍攝者的需求,而非為觀鳥者和鳥類學家服務的地方傳統。」


隨著國內觀鳥事業的發展,觀鳥、拍鳥的人群數量日漸增長,但總感覺依然缺乏內容嚴謹且細節豐富的出版物。儘管,各式各樣的鳥類照片圖書如今已有層出不窮之勢,但其中有著許多自說自話的粗陋之作。就我所知,《東亞鳥類野外手冊》應是自《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之後翻譯引進的又一本優秀的鳥類圖鑑。希望藉此能讓更多的人增進對於現代圖鑑的認識和了解。


跟原書相比,《東亞鳥類野外手冊》基本克服了原書色彩過於濃重的問題,印刷的品質有了明顯的提升。封面所用的材質考慮了野外使用時的耐用性,內頁則選用了啞光的紙張,避免了銅版紙反光比較厲害的問題。之前有朋友反映說內頁用紙會不會不夠結實,在看到實體書之後,我個人認為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內頁的紙張即便不比銅版紙更為結實,也不會比其脆弱。總體而言,全書的裝幀和用紙是能讓人感到放心的。


還有朋友覺得書的體量有些過大,不太便於在野外的使用。原書所用英文的字號本就不大,外加中文和字母文字在排版上固有的區別,而且還要給譯者注留下空間。所以,最終本書就成了現在這樣,比原書要大上一圈。不過,換個角度看,由於書變大了,圖版也跟著相應變大,看起來是不是更清楚、更有細節一些了呢?而且在換用紙張之後,儘管體量變大,但全書的重量感覺較原書還稍微輕了一些。所以,背個雙肩包應該也完全可以解決攜帶的問題。


目前來看,恐怕還是封面用圖和設計遭致的爭議比較大。有人指出圖沒有處理乾淨,還存在明顯的白邊,這應當屬於技術問題,在重印時可加以修正。還有人則認為白鶴畫得不好,我個人倒覺得這恐怕要屬見仁見智了,畢竟審美這事並無統一的規範和標準。當然了,重印時還是有對封面用圖進行優化的機會。


另外,我還收到了如下圖這樣的反饋,指出藍腹鷳雄鳥的跗蹠和腳趾顏色沒有加以糾正。確實,圖版當中的雄鳥跟原書一樣,跗蹠和腳趾是深色,而非應有的紅色。可就在書中的同一頁(第21頁)上就有一條譯者註:「藍腹鷳的跗蹠應為紅色,原書圖版有誤」。所以,原書圖樣有誤,就一定是要把圖樣修正了,才能夠叫作「修正」嗎?

不知不覺,居然已經嘮叨了這麼多。在過去三年多裡,《東亞鳥類野外手冊》著實耗費了小夥伴們和自己的許多精力和時間,如今我們交出的這份答卷究竟怎麼樣,還須讀者朋友們來做出評判。儘管經過了好幾輪的校對,成書裡面還是存在著錯字、索引裡的頁碼不對等問題。而限於我們譯者的知識水平和語言能力,翻譯當中的錯漏之處也在所難免,還請各位讀者在使用過程中多加指正(聯繫郵箱:547756405@qq.com)。在重印的時候,就能把已暴露出來的問題一一加以修訂。最後,要特別感謝家人們在翻譯過程中一如既往的支持、鼓勵與關愛!最後的最後,借用志剛兄的話:「書印出來之後才是圖書生命的開始,現在最發愁的就是銷售了」。如果您感興趣的話,不妨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北大出版社的微店購買本書,這也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幫助與支持。先謝謝啦!歡迎關注鴉雀有生,這裡有關於鳥獸、自然、保育、圖書等方面的獨到見解

相關焦點

  • 《中國鳥類識別手冊》新書發布
    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策劃人劉開運策劃並組織編寫,著名觀鳥攝影家聶延秋著作的《中國鳥類識別手冊》日前在京舉行新書發布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秘書長李青文指出,中央十九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上。
  • 宣威首次發現鉗嘴鸛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尚無記錄
    鳥類專家王英確認了「怪鳥」是鉗嘴鸛丁憲魁還是有些不放心,當晚又把照片發給了昆明鳥類協會常務理事王英,「她當時不在線,我第二天早上又打電話,王老師看了照片後確認是鉗嘴鸛。」隨後,王英和幾位攝友愛好者都趕到了溼地,11日早上7點24分,王英發現了兩隻站在柳樹梢的鉗嘴鸛,並拍了28秒的視頻,很快兩隻鳥就飛走了。下午5點35分,一隻鉗嘴鸛在溼地上空盤旋了一周又飛走了,「這是只偵察兵,可能看到人多就飛走了。」
  • 衡水湖加入東亞-澳大利西亞鴴鷸鳥類保護網絡
    本報衡水電(記者孟憲峰)近日,亞太遷徙水鳥保護委員會批准河北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入東亞-澳大利西亞鴴鷸鳥類保護網絡。  東亞-澳大利西亞鴴鷸鳥類保護網絡於1996年在溼地公約大會上成立,目前已有12個國家的49個保護區加入該網絡。
  • 《中國鳥類識別手冊》今年5月出版
    本報訊 記者焦玉海報導 《中國鳥類識別手冊》審稿暨中國鳥類調查研究現狀高級研討會3月7日在京舉行。記者在會上了解到,廣受鳥類專家和觀鳥愛好者關注的鳥類專著《中國鳥類識別手冊》將於今年5月出版。    我國是世界鳥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現有鳥類超過1400種,約佔世界鳥類的16%。
  • 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青年論壇│綠會國際部受邀參會
    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青年論壇│綠會國際部受邀參會 2020-12-02 21: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鳥類增至236種
    澤鷸 來源:《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澤鷸 張世紅2018年10月4日攝於青華海05 比氏鶲(wēng)鶯(yīng)Seicercus valentini比氏鶲鶯,原屬於金眶鶲鶯亞種,現在IOC鳥類名錄將金眶鶲鶯劃分為多個獨立的鳥種(金眶鶲鶯、韋氏鶲鶯、峨嵋鶲鶯、比氏鶲鶯、灰冠鶲鶯、淡尾鶲鶯)。
  • 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鳥類增至222種
    ▲ 家麻雀(左)和樹麻雀(右) 的區別 來源:《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 家八哥(左)和八哥(右)的區別 來源:《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 野外觀鳥怎麼觀?重慶觀鳥地圖明年將出爐
    危騫在野外拍攝的一些鳥類野外觀鳥 比你想像的更驚心動魄2017年12月,大巴山山頂,白雪皚皚。危騫等一行四人,赴山上做鳥類調查,沿樣線安裝自動相機。「這種鳥類,飛行時幾乎都沒有聲音,只能憑感覺感知。知道它來了以後,我們才打開手電筒觀察情況,並拍攝下相關照片。」危騫說,觀鳥常在野外作業,因此像此類經歷,可謂是數不勝數。而有時候觀鳥,也非常需要耐心,比如每年記錄大型猛禽過境重慶。
  • 山東:黃河口一次發現50隻卷羽鵜鶘 佔東亞種群總量半數
    新華社濟南11月30日電(記者王陽)記者從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到,進入11月下旬,科研人員觀測發現,黃河口溼地集聚了超過50隻的卷羽鵜鶘,成為東亞地區卷羽鵜鶘最大遷徙中轉站。  記者了解到,卷羽鵜鶘是全球性易危鳥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撰寫的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
  • 寧波都有啥珍稀鳥類
    在杭州灣越冬的野鴨群進入9月,暑熱漸退,天氣微涼,伴隨著秋風,候鳥開始不斷南遷。接下來幾個月,都是野外觀鳥的最佳時節。寧波地處東亞——澳大利亞的候鳥遷徙路線的中段,山海相依,地理位置優越,無論是水鳥還是林鳥,種類都很多。在寧波有記錄的400多種鳥類中,三分之二屬於候鳥,其中冬候鳥又佔了多數。從2006年以來,筆者就一直熱衷於野外觀鳥、拍鳥,迄今已經拍到了約400種野生鳥類,其中300多種在寧波有分布。下面,由小編來羅列,近年來在寧波拍到的珍稀鳥類。
  • 資料:《中國鳥類野外手冊》PDA版
  • 黃河口溼地發現粉紅背鵜鶘 收入中國鳥類新物種目錄
    劉月良 攝   中新網濟南11月25日電 (梁犇 周廣學)記者25日從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站獲悉,該保護區科研人員通過拍攝辨認,記錄到一隻東亞地區從未發現的粉紅背鵜鶘。作為中國新發現的物種記錄,粉紅背鵜鶘已被中國動物學會鳥類分會《中國觀鳥年報》收錄。
  • 黃河口溼地發現粉紅背鵜鶘 收入鳥類新物種目錄
    劉月良 攝  中新網濟南11月25日電  (梁犇 周廣學)記者25日從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站獲悉,該保護區科研人員通過拍攝辨認,記錄到一隻東亞地區從未發現的粉紅背鵜鶘。作為中國新發現的物種記錄,粉紅背鵜鶘已被中國動物學會鳥類分會《中國觀鳥年報》收錄。  「長有一個巨大的喉囊,形如鏟子,一次可容下13公斤的水;當展翅高飛,可行至150公裡的高空。」
  • 鳥類圖鑑如何選?(外文版推薦)
    1、Birds of East Asia(東亞鳥類圖鑑)這本圖鑑收錄985種鳥類,地區覆蓋了俄羅斯遠東、朝鮮半島、日本、中國東北、華東至臺灣,Helm系列鳥類圖鑑有很多,排版大多都按照文字敘述及分布圖在左頁
  • 雲南省鳥類新記錄,坐標保山青華海
    ▲ 東方鴴 蔡慶彪11月3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東方鴴分布圖 來源: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斑胸濱鷸 張世紅9月21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斑胸濱鷸分布圖 來源: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三趾濱鷸 錢文9月24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三趾濱鷸分布圖 來源: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 鳥類圖鑑如何選?(中文版推薦)
    通常來說,手繪版更能反映鳥類普遍的狀態,照片版則是鳥類野外真實的樣子。建議手繪版與照片版都要有,便於對比查看。這本圖鑑可以說是中國觀鳥史上最重要的裡程碑,自2000年出版,有了一本較全面的中國鳥類圖鑑,鳥人們才有信心走出去,這推動了中國觀鳥人群的快速增加。手冊描述了1329種鳥類,前面是手繪圖及分布圖,後面是文字描述,許多小夥伴將它拆解成了兩半而只帶前半部分出去。
  • 橘樹:我的那些鳥類圖鑑們
    推薦給各位愛鳥人士,也歡迎大家給我們留言,分享你們對於目前市場上鳥類圖鑑的體驗和評測哦!現在我的書櫃書架上,各種鳥類圖鑑已經有約30本,用得最多的是《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最喜歡的則是《香港及華南鳥類》。這兩本書的鳥圖作者是一個人,費嘉倫,一位觀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