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墨脫位於喜馬拉雅山東一側,屬亞熱帶溼潤氣候區,溫暖溼潤。原始森林裡,植被豐富,棲息著一種棕頸犀鳥,這種大鳥不僅叫聲響亮,而且飛翔時也會發出巨大的聲響,仿佛拖拉機的聲音一般,因此被當地人稱為「吼鳥」。
據中國西藏新聞網報導,4月初,科研人員在西藏墨脫縣布窮湖附近,拍攝到一隻棕頸犀鳥,它正站在一株大樹上,仰起頭,黃色的巨嘴尤為突出,正悠閒地覓食。陽光照在這隻棕頸犀鳥身上,顯得它的羽毛更鮮豔,真像一隻美麗活潑的精靈。
01嘴巴大:體長約96-110釐米,黃色巨嘴約佔身體1/3
棕頸犀鳥有個別名叫棕頸無盔犀鳥,但當地人習慣叫它們為「吼鳥」,形象貼切。屬於犀鳥科、皺盔犀鳥屬,是典型的熱帶留鳥。
體長約96-110釐米,它那黃色的嘴巴,十分奪目,不僅顏色鮮豔,而且形狀巨大,向下彎曲。據科研人員楊樂介紹,棕頸犀鳥那張大嘴巴,大約佔到了身體的1/3。而與其他犀鳥相比,棕頸犀鳥最顯著的特點是沒有盔突。
多種鮮豔的色彩,在棕頸犀鳥身上完美搭配,大嘴巴是黃色,上面有寬黑斑紋;喉囊是紅色的,眼睛四周是藍色的,猶如塗了眼影。
再看它的羽毛色彩,雄鳥的頭頸部是棕色的,身體是黑色的;雌鳥有所不同,沒有棕色,頭、頸和下體都是黑色;它們的尾巴末端,都是白色的。
棕頸犀鳥的外表特徵十分明顯,在茂密的森林裡,只要遇上,一眼就能辨認出來。
02叫聲響:當地人稱它為「吼鳥」,飛翔響聲如拖拉機
犀鳥喜歡生活在熱帶雨林裡,相對來說,棕頸犀鳥更喜歡深山密林的環境,棲息在海拔600-1800米的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國內主要分布於雲南南部、西藏東南部。
它們的叫聲特別響亮,而且具有穿透力,能夠穿透層層密林,傳達到比較遠的距離。雄雌棕頸犀鳥發出鳴叫Kup的聲音,不像雙角犀鳥那麼低沉,當地有經驗的山民,憑聲音就知道林中有棕頸犀鳥。
它們的叫聲實在令人驚奇,但是當它們張開翅膀飛翔時,那聲音更具「魔性」。據科研人員楊樂介紹,「它們振翅時會發出很大的聲響,有點類似拖拉機的聲音。」
當它們從熱帶雨林的上空中,呼嘯著飛過,扑打雙翅,發出巨大的呼呼聲響,仿佛有駛來一輛拖拉機。當地人稱棕頸犀鳥為「吼鳥」,十分形象生動。
棕頸犀鳥總是成雙成對活動,或者組成10隻左右的小群,一起去覓食、活動,甚至待在一株大樹上,時不時舉辦一場派對。
通常在天然樹洞中營巢居住,安全又舒適;以榕樹果等肉質野果為食,它們會用那大嘴巴輕鬆採摘漿果,剝食堅果。
03好有愛孵卵期間雌鳥將自己封禁樹洞裡,全靠雄鳥餵食維持生命
春季萬物勃發,4-6月是棕頸犀鳥的繁殖期。它們對伴侶的選擇很謹慎,一旦配對成功,就會不離不棄,直到死亡。
每年的春季,到了繁殖年齡的棕頸犀鳥會忙著「戀愛結婚生子」,而已經配對棕頸犀鳥也要忙著「生兒育女」。
雌鳥一窩產卵一兩枚,以樹洞為家,也以樹洞為「產房」,在裡面鋪墊柔軟的羽毛,儘可能地讓自己的窩變得舒適。
鳥類在產卵、孵卵期間,最怕遭到天敵襲擊,有愛的鳥媽媽總要想盡辦法去保護自己未出生的雛鳥。而棕頸犀鳥的方式比較特別,同時也很有愛。
雌鳥產卵之後,選擇將自己「封禁」起來,雄鳥會幫忙一起將樹洞的洞口封上。雄鳥去銜來泥土、木屑等東西,混合自己的糞便,一點一點將洞口封起來。雌鳥在裡面,雄鳥在外面,將洞口堵上,直到樹洞只剩一個小小的孔。
雌鳥專心孵卵,不必擔心天敵來襲,但卻不能自己出去覓食了。所以,雄鳥每天要尋找更多更好的食物,帶回家餵給雌鳥吃。
一位觀鳥愛好者親眼目睹,一隻雄性棕頸犀鳥口中含著野果,飛到一株大樹上,通過小小的洞口,將食物餵給裡面的雌鳥。
這個過程是艱辛的,鳥媽媽為孵卵不能出巢,而鳥爸爸則要負責「妻子」的飲食,沒有一天間斷過,總是先餵飽了「妻子」,自己才開始吃東西。
在此期間雌鳥的大部分羽毛會脫落,直到雛鳥破殼,鳥媽媽才「出關」,並且換了新的羽毛,從裡面啄開洞口,飛出樹洞,拍打著翅膀,興高採烈的樣子。
隨後,鳥媽媽與鳥爸爸一同餵養巢中的雛鳥,直到它們長大成年。
結語
棕頸犀鳥分布狹窄,數量稀少,據國際鳥盟2001年的分析記錄估算,棕頸犀鳥全球種群數約2500-9999隻。而棕頸犀鳥在生存中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棲息地遭破壞或喪失。
如今,保護犀鳥棲息地刻不容緩,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只能在書中見到棕頸犀鳥!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參考資料:北京科普之窗網、生活科學網、西南山地、中國鳥類志、中國西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