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一直都是我們歌頌學習的對象,每一個英雄人物,都會被後人將他們的事跡流傳。即使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英雄主義也一直是我們不可缺少的東西。我們學習英雄的事跡,學習他們的奉獻精神,並且以他們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
然而,有一名曾經寫進教科書的小英雄,年僅十五歲的賴寧,在現在教科書中卻看不到他的事跡了。
賴寧因為幫助消防員一起英勇的救火,不幸被大火奪取了年輕的生命,而現在連賴寧的照片都從校園中被摘了下去。
很多人都會說,也許是時代在發展,賴寧的精神已經過時了。其實就像我說的,任何時代都需要英雄,賴寧的事跡之所以從教科書中抹去,是因為對於青少年來說,單單學習他的精神很可能會造成單純的英雄主義,而完全不顧及作為未成年人自己的能力不足,更不能理性的判斷結局。
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只好將賴寧的事跡從教科書中抹去。
小英雄賴寧,用年輕的身軀去對抗無情的大火
賴寧出生於四川,他生活的地方,周邊都是森林,也經常會出現火災。作為一名學生,他是老師同學眼中的好學生,為人勇敢熱情,更加仗義。所以身邊的人都非常喜歡賴寧。
也許是因為周圍經常會出現火災,經常看到消防員救火,所以賴寧一直對消防員這個職業充滿了敬意,並且發誓要做一名消防員。
作為一名非常勇敢的孩子,賴寧也是努力在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著。在課外的時候,賴寧經常去參與到消防員的救火行動中,可是他從來都沒有聲張過,直到有關部門將對賴寧的嘉獎送到了學校,大家才知道了勇敢的賴寧私下做的一切。
賴寧就這樣一直憧憬著自己長大了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消防戰士。可是這一切美好的希望都在1988年3月的那個下午,戛然而止。
本來,賴寧做完了作業,和母親說了一聲之後是要出門去和小夥伴們一起玩的,可是出了門便看到了遠處的大火。對於已經參加過好幾次救火行動的賴寧來說,他一下子就知道了那個地方可能出現了很糟糕的火情,於是就趕緊跑去幫忙救火。
賴寧一看這大火的架勢,也的確嚇了一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開始用周邊的工具救火。可是火太大了,光是靠這些人力怎麼可能救得了,還有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於是那些領導們便強制要求賴寧他們下了山。
下山之後的賴寧,看著前面的火勢不見小,心裡特別著急,於是就又跑回了火場,衝進去救火。可是畢竟賴寧還是個孩子,沒有什麼實際的專業經驗,所以不幸地被大火吞噬,失去了他寶貴的生命。
賴寧成為學習對象,英雄事跡寫進教科書
這場大火終於在眾人的奮力撲救下,成功撲滅,不管是人民還是國家的財產,都沒有遭受到太大的損失,可是賴寧卻永遠地回不來了。
賴寧的母親本就臥病在床,得知賴寧被大火奪去了生命,號啕大哭,她怎麼也想不到,原本活蹦亂跳的孩子,竟然就這樣天人相隔。可是任憑她怎麼樣的呼喚,賴寧也再也回不來了。
作為一名年僅十五歲的初中生,賴寧是非常勇敢的。他為了救火失去了生命的事跡隨後在全國流傳開來,一時間引起了向賴寧學習的熱潮。
不僅僅全國上下發起了學習賴寧精神的運動,連同他的生平事跡也被寫進了《思想品德》這本教科書中,讓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就學習賴寧勇敢忘我的精神。
很多學校也開展了學習賴寧的活動,並且將賴寧的照片掛在學校中,還有的學校,在校園中立起了賴寧的雕塑。一時間,賴寧成為了我們學習的榜樣,成為了見義勇為的代名詞。
時代更迭交替,賴寧事跡從教科書中被抹去
隨著時代的慢慢發展,現代人對於教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於教科書也經常會有校正,教育學家們也會根據時代的變化,校對出更加適合這個時代學生的課本。
在這時,對於賴寧的事跡就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爭議,最終賴寧的事跡從教科書中抹去,連通擺放在校園內的照片也被撤了下去。
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賴寧作為一名未成年人,雖然他的勇敢救火的行為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小學生們並沒有能力完全的應對突發狀況,並且也無法正確判斷之後可能會出現的危險,所以如果對這些學生過度的宣傳賴寧捨己為人,英勇救火的事跡,很可能會讓這些孩子們去盲目的學習賴寧,導致自己處於危險之中。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所以賴寧的事跡才會從教科書中撤下。但是並不是我們不承認賴寧的英雄事跡,在很多的先進人物的評選上,都會出現賴寧的名字,最近一次的應該是2019年的「最美奮鬥者」。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賴寧的精神並沒有離我們而去,只是出於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我們並不希望孩子們一味地盲目去追求賴寧精神,碰到危急時刻就盲目的上前,不懂得保護自己,這並不是宣揚賴寧精神的本來目的。
就像後來在採訪賴寧的母親,她曾經說的一句話,自己寧願賴寧不是英雄,是一名普通人。誰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平安健康地長大,所以將賴寧的事跡從課本中抹去,也是出於對孩子們的一種保護。
小結:
賴寧精神是值得宣揚的,記得我們在教科書中學習到賴寧的事跡,內心都是非常敬佩的。在那個時候,我們的心中也都燃起了一團火焰,都想成為一名像賴寧一樣的英雄,並且像賴寧一樣,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
可是時代更迭,賴寧的事跡被從教科書中抹去,照片也不再出現在校園中,這麼做,都體現了我們國家教育的進步,我們不再以英雄主義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以人為本,去保護這些未成年人,避免他們盲目地去學習賴寧的英雄精神,讓自己陷入危險之中。
當然,賴寧的精神依舊鼓舞著我們每個人,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的英雄,也正是他們,在保護著我們的生活,替我們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