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救火犧牲的小英雄賴寧,事跡為何移出課本,照片也從學校摘下?

2021-01-10 爾格說歷史

英雄一直都是我們歌頌學習的對象,每一個英雄人物,都會被後人將他們的事跡流傳。即使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英雄主義也一直是我們不可缺少的東西。我們學習英雄的事跡,學習他們的奉獻精神,並且以他們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

然而,有一名曾經寫進教科書的小英雄,年僅十五歲的賴寧,在現在教科書中卻看不到他的事跡了。

賴寧因為幫助消防員一起英勇的救火,不幸被大火奪取了年輕的生命,而現在連賴寧的照片都從校園中被摘了下去。

很多人都會說,也許是時代在發展,賴寧的精神已經過時了。其實就像我說的,任何時代都需要英雄,賴寧的事跡之所以從教科書中抹去,是因為對於青少年來說,單單學習他的精神很可能會造成單純的英雄主義,而完全不顧及作為未成年人自己的能力不足,更不能理性的判斷結局。

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只好將賴寧的事跡從教科書中抹去。

小英雄賴寧,用年輕的身軀去對抗無情的大火

賴寧出生於四川,他生活的地方,周邊都是森林,也經常會出現火災。作為一名學生,他是老師同學眼中的好學生,為人勇敢熱情,更加仗義。所以身邊的人都非常喜歡賴寧。

也許是因為周圍經常會出現火災,經常看到消防員救火,所以賴寧一直對消防員這個職業充滿了敬意,並且發誓要做一名消防員。

作為一名非常勇敢的孩子,賴寧也是努力在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著。在課外的時候,賴寧經常去參與到消防員的救火行動中,可是他從來都沒有聲張過,直到有關部門將對賴寧的嘉獎送到了學校,大家才知道了勇敢的賴寧私下做的一切。

賴寧就這樣一直憧憬著自己長大了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消防戰士。可是這一切美好的希望都在1988年3月的那個下午,戛然而止。

本來,賴寧做完了作業,和母親說了一聲之後是要出門去和小夥伴們一起玩的,可是出了門便看到了遠處的大火。對於已經參加過好幾次救火行動的賴寧來說,他一下子就知道了那個地方可能出現了很糟糕的火情,於是就趕緊跑去幫忙救火。

賴寧一看這大火的架勢,也的確嚇了一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開始用周邊的工具救火。可是火太大了,光是靠這些人力怎麼可能救得了,還有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於是那些領導們便強制要求賴寧他們下了山。

下山之後的賴寧,看著前面的火勢不見小,心裡特別著急,於是就又跑回了火場,衝進去救火。可是畢竟賴寧還是個孩子,沒有什麼實際的專業經驗,所以不幸地被大火吞噬,失去了他寶貴的生命。

賴寧成為學習對象,英雄事跡寫進教科書

這場大火終於在眾人的奮力撲救下,成功撲滅,不管是人民還是國家的財產,都沒有遭受到太大的損失,可是賴寧卻永遠地回不來了。

賴寧的母親本就臥病在床,得知賴寧被大火奪去了生命,號啕大哭,她怎麼也想不到,原本活蹦亂跳的孩子,竟然就這樣天人相隔。可是任憑她怎麼樣的呼喚,賴寧也再也回不來了。

作為一名年僅十五歲的初中生,賴寧是非常勇敢的。他為了救火失去了生命的事跡隨後在全國流傳開來,一時間引起了向賴寧學習的熱潮。

不僅僅全國上下發起了學習賴寧精神的運動,連同他的生平事跡也被寫進了《思想品德》這本教科書中,讓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就學習賴寧勇敢忘我的精神。

很多學校也開展了學習賴寧的活動,並且將賴寧的照片掛在學校中,還有的學校,在校園中立起了賴寧的雕塑。一時間,賴寧成為了我們學習的榜樣,成為了見義勇為的代名詞。

時代更迭交替,賴寧事跡從教科書中被抹去

隨著時代的慢慢發展,現代人對於教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於教科書也經常會有校正,教育學家們也會根據時代的變化,校對出更加適合這個時代學生的課本。

在這時,對於賴寧的事跡就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爭議,最終賴寧的事跡從教科書中抹去,連通擺放在校園內的照片也被撤了下去。

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賴寧作為一名未成年人,雖然他的勇敢救火的行為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小學生們並沒有能力完全的應對突發狀況,並且也無法正確判斷之後可能會出現的危險,所以如果對這些學生過度的宣傳賴寧捨己為人,英勇救火的事跡,很可能會讓這些孩子們去盲目的學習賴寧,導致自己處於危險之中。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所以賴寧的事跡才會從教科書中撤下。但是並不是我們不承認賴寧的英雄事跡,在很多的先進人物的評選上,都會出現賴寧的名字,最近一次的應該是2019年的「最美奮鬥者」。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賴寧的精神並沒有離我們而去,只是出於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我們並不希望孩子們一味地盲目去追求賴寧精神,碰到危急時刻就盲目的上前,不懂得保護自己,這並不是宣揚賴寧精神的本來目的。

就像後來在採訪賴寧的母親,她曾經說的一句話,自己寧願賴寧不是英雄,是一名普通人。誰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平安健康地長大,所以將賴寧的事跡從課本中抹去,也是出於對孩子們的一種保護。

小結:

賴寧精神是值得宣揚的,記得我們在教科書中學習到賴寧的事跡,內心都是非常敬佩的。在那個時候,我們的心中也都燃起了一團火焰,都想成為一名像賴寧一樣的英雄,並且像賴寧一樣,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

可是時代更迭,賴寧的事跡被從教科書中抹去,照片也不再出現在校園中,這麼做,都體現了我們國家教育的進步,我們不再以英雄主義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以人為本,去保護這些未成年人,避免他們盲目地去學習賴寧的英雄精神,讓自己陷入危險之中。

當然,賴寧的精神依舊鼓舞著我們每個人,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的英雄,也正是他們,在保護著我們的生活,替我們負重前行。

相關焦點

  • 15歲救火小英雄賴寧,被移出教科書,照片也被拆除,這是為何?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即使是風雨交加也從未跌倒,靠著那些先輩英烈們的犧牲和付出,以及五千多年歷史沉澱下來的民族精神。中華英雄豪傑有許多年少輕狂,因為少年時代熱血沸騰,他們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也有無畏的勇氣和為之付出一切的勇氣。蘇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記》中,年紀不大的孫權被譽為「生子如孫仲謀」,抗日小英雄嘎子、王二小,自古在我國就有許多少年英雄。
  • 80年代救火小英雄賴寧,已經被移除教科書,真實原因被曝光!
    相信這也是很多80後朋友們的回憶,在賴寧精神的鼓舞下,全國大量英雄也相繼產生,有的空手和持刀歹徒搏鬥,最終受傷,有的為了救一位落水兒童,失去了三位中學生的生命,有的為了抓住小偷,不惜和小偷以命相博。賴寧雕塑但是大家也驚奇發現,後來教育部悄悄將賴寧的故事移除了教材,曾經很多中小學懸掛了賴寧的照片,也被悄悄撤了下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為啥把嶽飛移出教科書,還說他不是「民族英雄」?你看他把誰打了
    當年,嶽母在嶽飛的背上刺下了四個字,然後嶽飛就開展了一番大的事業,使他成了民族英雄,成了南宋的驕傲,刺下的是哪四個字呢?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精忠報國。為啥刺下這四個字,嶽飛就努力了呢?為何,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今天,我們要把嶽飛移出教科書呢?為何,嶽飛就不是「民族英雄」了呢?這當中發生了什麼?其實,什麼都沒有發生,你看他把誰給打了?嶽飛成了家喻戶曉的大人物,他是大英雄,我們的偶像,現今也有許多電視劇,講述嶽飛的英勇精神。嶽飛還被搬上了課本,小學生就認識了解學習他了,他精忠報國,驍勇善戰,一次又一次,粉碎了金人想要侵犯的想法,收回失地。
  • C羅發微博為四川火災中犧牲的救火英雄祈福
    在得知中國四川發生森林火災造成消防官兵意外犧牲後,C羅第一時間發微博為在四川火災中逝世的消防官兵們祈福。【】之後各大媒體紛紛報導此事,這30名救火英雄也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之中。不久前,C羅發微博為這30位救火英雄祈福。「My prayers are with all those affected by the fire in Sichuan, especially the brave fire fighters who lost their lives.」
  • 他是隱蔽戰線英雄,因字體暴露身份,犧牲後骨灰被秘密運回大陸
    我國當然也有很多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只是我們普通人不會知道,即使在執行任務時犧牲,他們的名字也不會公開。咱們之前介紹過的建國後唯一被公開的隱蔽戰線英雄吳建國,算是破天荒的一次。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就開始執行隱蔽任務的英雄,很多犧牲後都被公開了,甚至舉行了規模龐大的追掉會,並追認革命烈士。 比如陳寶倉。陳寶倉當年是奉命潛伏臺灣執行隱蔽任務的,但最終卻因為字體而暴露身份,慘遭殺害。
  • 嶽飛被移出課本,連「民族英雄」稱號也被取消,他做錯了啥?
    嶽飛死後,人們為他修建了廟宇,甚至還製作了秦檜等人的跪像,可見在人民心中,他無疑是位民族英雄,可後來嶽飛不僅被移出了課本,就連「民族英雄」稱號被取消,他到底做錯了什麼?此事並非空穴來風,在2002年有關嶽飛和文天祥是民族英雄等字樣就被剔除。實際上有關嶽飛的爭議由來已久,就連文學家胡適也曾支持崇秦貶嶽的論點。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關於嶽飛的爭議越來越白熱化。
  • 「救火英雄」王海濱,上海人民為你祝福!
    …… 這些天來,「救火英雄」 「全國道德模範」王海濱以新郎身份再次進入了大眾視野。上個月他領了結婚證,新娘是老鄉,兩人計劃明年元旦在老家江蘇高郵舉辦婚禮。了解這事前前後後的上海百姓紛紛在網上刷出「賀喜」!
  • C羅心繫災區,發微博為涼山火災中犧牲的消防英雄祈福
    在火災發生後,涼山州、木裡縣兩級迅速啟動緊急應急預案,向災區投入689人救火。3月31日下午,由於災區受瞬間風力風向突變的影響,突發山火轟燃形成巨大火球,導致30名救火英雄壯烈犧牲。遠在義大利的C羅在得知此則不幸的消息後,也在第一時間通過微博發文,為犧牲在涼山災區的救火英雄們祈福。
  • 為什麼課本要刪除《狼牙山五壯士》?專家給出解釋,卻令人憤怒
    這簡單的一句歌詞,卻時刻提醒著我們,中國現在的富饒與強大,都是先烈用自己的鮮血和犧牲換來的,他們永遠是我們的英雄,英雄是一座不朽的豐碑。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會從課本中學到許多的革命課文,江姐無畏酷刑,拋下了自己的孩子,用生命捍衛了共產黨的機密;十三歲就有勇有謀,淡定自若地將日寇帶入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最終死於日軍槍尖上的小英雄王二小;有在行軍途中,將自己的棉衣給了戰友,自己卻被寒冷的冬季奪取了生命的軍需處長;更有為了不暴露軍隊的行蹤,選擇英勇跳崖,犧牲自我的狼牙山五壯士。
  • 無恥小人裝「英雄」被寫入課本,18年後真相大白,被判無期徒刑
    《三國演義》曹操有云:「夫英雄者,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也」。英雄,何為英雄?「英」為才智,「雄」為膽識,一般指才能勇武過人、具有英雄品質的人,當然還包括捨己為人、為人民利益奮鬥的人。「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英雄的見地都是不同的,何必問見地來自於哪裡。英雄都是與眾不同的,其思想更是與常人有一定的差別,如果每個人沒有自己的見解而去爭相模仿他人,那又何來英雄一說。縱觀古今,號稱英雄之人不在少數。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以及捨身成仁的黃繼光等等,他們都可稱得上是英雄。
  • 軍事專家:「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史載有據
    狼牙山五壯士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湧現出的一個英雄的戰鬥群體。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實,在目前所能見到的有關歷史文獻中,如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及其所屬第1軍分區當年所作的反「掃蕩」戰役總結、年度工作總結、戰鬥詳報,以及《解放日報》《晉察冀日報》等所刊登的有關通訊報導等,都有明確的記載。  (一)《解放日報》的相關報導。
  • 「2020·清明緬懷」陽穀外國語學校線上深切哀悼逝世英雄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今天發布公告,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 救火烈士追悼會:戰友強忍淚水 烈士兄弟情義令人動容[圖]
    戰友列隊為烈士送行  東方網記者徐程、劉歆5月5日報導:救火烈士錢凌雲和劉傑的追悼會,今天上午10點在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在追悼會現場,戰友們都哀傷不語,強忍淚水。在過程中,現場突發轟燃,大量高溫熱氣流和濃煙在火風壓作用下,水槍手錢凌雲和劉傑被強大的氣流推到敞開的窗口,避閃不及失去重心,從13層電梯前窗口墜落至樓道入口頂部平臺。16時20分許,錢凌雲和劉傑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犧牲。
  • 宣傳畫是一個時代的記憶,英雄時代唱英雄,英雄事跡記心間
    不過到了新中國80年代,宣傳畫的形式風格發生了變化,但主題依舊是英雄模範人物,工、農、兵、學為主,隨著人們對文化娛樂的需求越來越多,電影演員的年畫也出現了,但畫面以樸素自然為主,沒有粉脂。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組當年的宣傳畫,有幾張是80年代的作品,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的作品。
  • 語文課本裡的文章-《小蘿蔔頭的故事》:8歲小英雄後來怎麼樣了
    語文課本裡的文章-《小蘿蔔頭的故事》:8歲小英雄後來怎麼樣了?小時候上學的時候在語文課本裡學過一篇文章《小蘿蔔頭的故事》,我對裡面的英雄小蘿蔔頭印象很深,即使過去多年,現在依然能清楚地回憶起書中小蘿蔔頭的堅強和聰明,他那小英雄的形象在當時看起來顯得尤其真實又偉大。
  • 經典古文《孔雀東南飛》,為什麼被移出教材?專家稱:三觀不正
    「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當年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情故事,不知道讓多少人為之黯然神傷,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下,多少「有情人」被無情拆散。同時作為歷史上「樂府詩」的巔峰之作,被稱為「樂府雙璧」之一的《孔雀東南飛》,在文學上的造詣也是非常之高。
  • 課本為什麼要刪除《狼牙山五壯士》?專家給出解釋,卻令人憤怒
    前言提到愛國教育,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從我們小學到大學的很多課本中都有愛國教育的內容。尤其是一些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跡,也是很多課本的必學內容。很多孩子從小就知道革命先輩的鮮血染紅了五星紅旗,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們用自己的血肉換來的。
  • 《狼牙山五壯士》被移除課本,專家:教育要跟國際接軌
    狼牙山,因峰巒像狼牙而得名,位於河北省易縣西南部,是晉察冀邊區的東大門。它不僅有著十分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而且抗日戰爭期間還是我方根據地的武器裝備庫。狼牙山如此重要,日軍也想佔領,毀掉我軍的武器裝備。
  • 家國情懷:課本中的遼寧
    本報記者 張 瑜 從咿呀學語到慢慢長大,我們捧過不計其數的課本,也讀過課本中不勝枚舉的故事。那麼在課本中,遼寧的故事是怎樣被呈現的?它們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在開幕式現場,三位老師為讀者朋友帶來的迷你網課,不僅帶我們再一次走進積澱深厚的遼寧和建設發展中的遼寧,也讓無私奉獻、拼搏奮鬥的家國情懷深植心中。
  • 有人建議將「醉裡挑燈看劍」移出課本,只因其中七字,有無道理?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代表作,收入了中小學語文課本。詞中有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現在被一些人認為是體現了古人的「愚忠」,不合時宜,所以他們要求把它移出課本。其實,提出這個要求的人,可謂是「不學無術」和「斷章取義」,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讀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