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曹操有云:「夫英雄者,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也」。
英雄,何為英雄?「英」為才智,「雄」為膽識,一般指才能勇武過人、具有英雄品質的人,當然還包括捨己為人、為人民利益奮鬥的人。「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英雄的見地都是不同的,何必問見地來自於哪裡。英雄都是與眾不同的,其思想更是與常人有一定的差別,如果每個人沒有自己的見解而去爭相模仿他人,那又何來英雄一說。
縱觀古今,號稱英雄之人不在少數。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以及捨身成仁的黃繼光等等,他們都可稱得上是英雄。英雄之稱不論事情大小,只要是為國家,為人民好的那便是英雄。每人都有一個英雄夢,可英雄卻不是那麼好做的,輕則平安無事,重則壯烈犧牲,世人歌頌英雄,而英雄的誕生卻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英雄的榮譽是每個人都嚮往的,他們被世人愛戴、稱讚。不過英雄通常都是默默無聞的,不計功名不計利益,只想一心一意為人民與國家做貢獻。可有些貪圖名利之人,卻總想著偽造「英雄」一榮稱,讓世人覺得他做了很大的貢獻,希望被世人歌頌著,而在自己的榮譽之下卻有著無辜之人備受牽連。
此人名叫劉學保,是解放軍某一部的副班長,和大多數人一樣,自己的心中從小也有一個英雄夢,而這個英雄夢在1967年的一天也終於實現。1967年的一天夜晚,和平常一樣他在村邊的一座大橋上巡邏,微弱的手電筒燈光掃視著整個大橋。就在這時,他發現有一個人在橋邊鬼鬼祟祟的。
畢竟是大晚上,更何況是在那個年代,不管是人是鬼都還是非常害怕的,劉學保也不例外。不過害怕歸害怕,總歸還是要上前查看的,劉學保壯著膽子上前查看著。等他走近一看,發現橋邊安置著一個炸藥,這個炸藥已經安置完畢,隨時都有可能被點燃。他來不及想那麼多,飛身上去就把炸藥撲滅了,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那麼多的炸藥也還是會有遺忘的一部分,那一部分就因為沒有撲滅而爆炸了。
村裡的人聽到橋邊的爆炸聲都趕緊跑去查看。等到了之後他們發現劉學保滿身是血的倒在地上,他看到村民們都來救他便大叫到不要管他,快去抓那個犯罪分子,等大家找到那個人後發現是同村的李世白。兩人都被送到了醫院救治,因為劉學保的傷勢不算太嚴重,只是需要切除手臂,而李世白則因為傷勢太過於嚴重在凌晨時分死亡。
因為劉學保護橋有功,在那個年代他被人們稱讚,擁護著,是世人心中的楷模。他的光榮事跡還被人們編入了小學課本中,除此之外還被印成了連環畫。人們都視他為榜樣,更是大力倡導向他學習。
可令人們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切的光榮事跡都是他自導自演的罷了,紙也終究有包不住火的那天。發生這麼大的事,有關部門肯定是會調查的,但因為條件有限,也沒有找到任何證據,便就只能認為兇手是李世白了。
不過在十多年後,有人認為當年的事情並不簡單,兇手或許不是李世白,當時的調查條件與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於是有關部門重新徹查了此案。
在經過調查之後,他們發現,犯罪分子根本就不是李世白,而是一直被人們稱讚的劉學保,這一切也都是他自導自演的罷了。因為從小心中就有一個英雄夢,於是便精心策劃了這一場炸橋事件。在一切真相都浮出水面後,李世白的清白也都還與了他,雖說來的有點晚,不過總歸沒有再蒙受冤屈,而劉學保也因故意殺人被判處無期徒刑。
人人都想做英雄,可英雄真的有那麼好做嗎?劉學保的結局也都是因為他自己的虛榮心所造成的。雖說結局不好,但在這十多年裡,他也實現了自己的英雄夢,不知他在牢獄裡是否有過後悔之心,是否對自己釀成的大錯有過懺悔。
只要腳踏實地,英雄人人皆可做。劉學保的故事也意在告誡世人:不要貪圖名利而自食其果,腳踏實地所得來的才是最為穩妥,最為安心的。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