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與混亂造就英雄。生活的顛沛流離、動蕩不安,讓人們對英雄有著滿腹的期望。英雄,是為人民利益而奮鬥,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的人,是令人敬佩的人。文革時期,為了表彰這些奉獻自我的英雄們,激起人民建設新中國的熱情,英雄人物的榜樣事跡會被寫進課本裡,讓孩子們學習,讓人們傳唱。
而今天要說的英雄,卻是一位假英雄。他通過一場滔天騙局,享受著英雄「紅利」,實際上騙了民眾18年,甚至讓另一個人枉死18年。這個人叫劉學保,是甘肅曾經的「大英雄」,《甘肅日報》、《解放軍報》、《人民日報》和新華社都曾大幅度報導過這位「英雄」的事跡。
l劉學保的「英雄事跡」
1967年的一個冬夜,甘肅省永登縣的連城林場忽然爆發出一聲巨響,震醒了附近大橋留守處的工作人員,他們聞聲趕赴現場,發現連城林場解放軍某部副班長劉學保撲倒在地,左手血肉模糊,卻忍著劇痛,焦急地說道:「不要管我,有反革命分子要炸橋已被我阻止,快去看看橋上還有沒有炸藥!」留守處的工作人員見劉學保如此英勇,萬分敬畏。
那麼那個反革命分子是誰呢?留守處的工作人員巡查發現,在橋東公路上,有一個林場工人,頭部血肉模糊。他叫李世白,曾任國民黨憲兵部隊副連長,因為歷史汙點,一直是大家心中的「歷史反革命分子」,是林場嚴加看管的對象。這更加堅定了人們的猜想:他就是那個想要炸橋的「反革命分子」。
工作人員將兩人送往醫院,但英雄和敵人所享受的待遇自然是天壤之別。劉學保作為「英雄」,受到了極大的重視,順利做了切腕手術,失去一隻手,保住了性命。李世白就非常悽慘了,頭部傷勢本就嚴重,得不到醫護人員的及時救治,還不斷被群眾用槍託戳打洩憤,次日凌晨就咽了氣。
這樣的故事極其符合當時的革命需要,於是,一場塑造英雄的行動開始了。劉學保的「英雄」事跡被各大媒體爭相報導,英雄事跡被寫進中小學課本,劉學保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字。不僅如此,工作也水漲船高。1968年1月10日,劉學保被蘭州軍區授予英雄稱號,有幸立了一等功,後來擔任了蘭州軍區黨委委員,最後,他成了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還在天安門城樓上受到了毛主席和林副主席接見。
在劉學保光明前途的襯託下,案件的受害者李世白顯得格外慘澹。不但本人含冤而死,家屬也受到非人對待。他的妻子被下放到農村,與一個瘋老頭結婚;他的長子被誣陷放火燒劉學保事跡展覽館,進了監牢;他的長女被不斷批鬥,受到很大的牽連。
l劉學保的「英雄」真相
俗話說:「紙包不住火」,只要是做過的事,不可能沒有蛛絲馬跡。當時李世白沒能說出口的解釋,終於還是水落石出了。
其實在案發不久,就有人提出過質疑。那座所謂要被炸毀的大橋,不過是山溝中一座最普通不過的橋,炸毀它沒有任何意義;永登縣公安局經過調查,也沒有發現李世白要炸橋的線索;李世白用來「炸橋」的,事實上只是一根威力很小的雷管,並不能起到炸橋的作用。當地公安局將調查結果上報,請求將調查結果與李世白炸橋案聯繫起來,再下結論,但在那種情況下,根本聽不得任何懷疑和反對的聲音,只能由著事情發生。
文革結束後,連成林場的職工們對該案提出質疑,「李世白爆炸案」開始重新調查。1983年11月9日,蘭州市公安局得出結論:「李世白爆炸案」是一個騙局,劉學保為了騙取榮譽和個人前途,將李世白騙去現場殘忍殺害並污衊,自導自演了這起案件。1984年4月,「英雄」劉學保被逮捕,以故意殺人罪被判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李世白於18年後,終於沉冤昭雪。
l結語
或許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尤其是在那個狂熱偏執的年代。但英雄,是打心底裡熱愛人民,為人民謀福祉的存在,而不單單是一個好名聲,更不是為了這個好名聲不擇手段,不惜迫害他人。
希望每個人心中的英雄夢,都是真正的英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