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雛雞的補飼
林地生態養雞的育雛期飼養管理和常規雞舍養雞育雛方法相同,雞的飼餵量與營養需要量和飼餵方法也相同,需全天全額飼喂,不存在補飼的問題。但考慮到林地飼養後,雞白天要採食大量青綠飼料和昆蟲,雞採食的飼料種類發生很大變化,應在育雛後期有目的性地向飼料中加入青菜和青草,還可添加蟲體飼料(蚯蚓、蠅蛆、黃粉蟲等),使雞有一個過渡並逐漸適應的過程。
青綠飼料的添加量應逐步增加,不應一次性採食過多,以免發生腹瀉。在接近林地飼養前,飼料中可添加50%的青綠飼料(按鮮重計算)。
二、雛雞斷喙
斷喙的目的是為了防止雞群發生啄癖,減少飼料浪費。育雛過程中,如果雞飼料營養不均衡,如飼料中粗蛋白含量低,或蛋氨酸和色氨酸不足,礦物質中鈣、磷、鋅、錳等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維生素B2、葉酸及生物素不足等;或雞舍光線過強,飼養密度過大、通風換氣不足或不同日齡雞混養等因素,會造成雞的啄癖(啄羽、啄趾、啄肛等)。
啄癖會造成雞的死亡,也會影響雞的生長速度和長大後的外觀,降低售價,對生產造成巨大影響。雞上喙喙尖有一彎鉤,採食時有用腳趾扒刨飼料、用喙挑剔食物的習性,並將不喜歡的飼料剔除到飼槽外,尤其採食粉料時更會把飼料撒在地上,造成飼料的浪費。
林地放養雞在斷喙時還要考慮到雞在林地飼養時,喙能完全恢復,保證能正常啄食林地裡的青草、昆蟲,並且在出欄銷售時不至於因外觀影響售價。所以斷喙方法與常規舍內籠養有所不同。在林地生態養雞,如果飼養量少、密度小時最好不斷喙。但飼養規模較大、密度也較大時要適當斷喙。
1、斷喙時間
以7~10日齡為宜,體型較小的品種,可適當延後1~2天。斷喙過早,對雞應激大,效果不理想;過晚斷喙,對止血不利。斷喙的程度應適當淺斷,以免影響雞的啄食,上喙切去1/2,下喙切去1/3,等到育成結束後,雞喙基本長齊。
2、工具、方法
斷喙使用專用斷喙器或200瓦電烙鐵,通過高溫將喙的一部分切烙下來。以單手握住雛雞,拇指放在雞頭頂上,食指放在咽下並稍微用力,使雛雞縮舌,持雞時使雞的身體後部要稍高於頭部,以使上喙切除部分多下喙切除部分少。一般將上喙距喙尖2毫米處切烙掉,下喙僅尖部被烙一下。切後要在刀片上燒烙2~3秒。個別出血雞,應再次燒烙止血。
3、注意事項
斷喙的雞應健康無病,雛雞在疫苗接種前後兩天不進行斷喙。斷喙前後2天應在飼料中按每千克料添加2~4毫克維生素K3,起到止血作用,並且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維生素C,起到抗應激的作用。為方便雞啄食飼料可比平時多加一些。刀片溫度600~800℃,外觀呈暗紅色但不發亮,刀片中間一小部分為櫻桃紅色時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