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伊萬的童年》由蘇聯著名導演安德列·塔科夫斯基執導,作為塔可夫斯基的第一部長篇電影作品,影片上映之後於第二年即1962年便獲得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雖然導演塔可夫斯基本人並不十分滿意自己的這部作品,但一些重量級的電影人如瑞典著名導演伯格曼以及俄國著名導演帕拉傑諾夫都高度肯定該片的藝術成就,說實話,塔可夫斯基不認可該片的理由,很有可能是電影有過於炫技的成分,從而忽略了電影本身的敘事目的,如果是這樣,作者在看過此片之後,認為也的確如此。
影片的開頭講述了伊萬在偵查過程中被紅軍誤抓,在經過一番審問和電話確認之後,紅軍方解除了對他的懷疑,而這段解疑的過程,頗有蘇聯電影的味道,在戰爭之中,敵我之間的鬥爭充滿各種不確定性,除了戰場之上的正面交鋒,地下的情報輸送,作戰計劃的制定,都事關整個戰局的走勢,在這種高度危險的活動中,一個小孩的出現,似乎更加充滿了戲劇性。
原來伊萬的父母姐姐都都戰爭死去了,帶著這樣一種復仇的心理,伊萬擔當起偵察兵的角色,不過軍隊領導賀林認為還是要送他回後方上軍事院校深造,畢竟,他還是一個孩子。而是倔強的伊萬認為軍事院校和孤兒院其實沒什麼區別,都是坐吃等死的地方,於是一氣之下跑了。不過很快又被領導找到並帶了回去,領導無奈答應了伊萬不回後方的請求,讓他留在前線繼續執行偵查任務。
影片在敘述伊萬當下情況的同時,又用了一種詩意的鏡頭回憶他母親還在世時的生活,那時似乎總是陽光燦爛,即使下雨,也是明亮的雨水,相較之下,現實的天空似乎總是晦暗陰冷,暗無天日,顯然,導演在用這種簡單化的兩相對比,反應戰爭到底給人們帶來了什麼。
伊萬在最後一次執行任務時,不幸被抓,戰後結束之後,戰友在納粹的俘虜名單中發現了伊萬的文件,此時伊萬已經被敵人殘忍地殺害,在高唱凱歌的時候,這些無名的亡魂,卻將永遠留在了異鄉的土壤之中。
影片在各種現實和回憶的交織中,將一個俄國少年短暫而英勇的一生,詩意地表現了出來,在詩電影流行的那個年代,人們對於殘酷的戰爭,依然保持著昂揚向上的樂觀態度,讓人不禁嘆服,而處在和平時期的文藝作品,卻好多是無病呻吟,或許越是艱苦的時候,人們積極的情感才越發高漲,戰爭可以暫時摧殘一個國家,卻永遠打不垮它英勇的人民,哪怕是一個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