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萬的童年》:一個俄國少年的二戰往事

2020-12-01 影海泛舟

電影《伊萬的童年》由蘇聯著名導演安德列·塔科夫斯基執導,作為塔可夫斯基的第一部長篇電影作品,影片上映之後於第二年即1962年便獲得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雖然導演塔可夫斯基本人並不十分滿意自己的這部作品,但一些重量級的電影人如瑞典著名導演伯格曼以及俄國著名導演帕拉傑諾夫都高度肯定該片的藝術成就,說實話,塔可夫斯基不認可該片的理由,很有可能是電影有過於炫技的成分,從而忽略了電影本身的敘事目的,如果是這樣,作者在看過此片之後,認為也的確如此。

影片的開頭講述了伊萬在偵查過程中被紅軍誤抓,在經過一番審問和電話確認之後,紅軍方解除了對他的懷疑,而這段解疑的過程,頗有蘇聯電影的味道,在戰爭之中,敵我之間的鬥爭充滿各種不確定性,除了戰場之上的正面交鋒,地下的情報輸送,作戰計劃的制定,都事關整個戰局的走勢,在這種高度危險的活動中,一個小孩的出現,似乎更加充滿了戲劇性。

原來伊萬的父母姐姐都都戰爭死去了,帶著這樣一種復仇的心理,伊萬擔當起偵察兵的角色,不過軍隊領導賀林認為還是要送他回後方上軍事院校深造,畢竟,他還是一個孩子。而是倔強的伊萬認為軍事院校和孤兒院其實沒什麼區別,都是坐吃等死的地方,於是一氣之下跑了。不過很快又被領導找到並帶了回去,領導無奈答應了伊萬不回後方的請求,讓他留在前線繼續執行偵查任務。

影片在敘述伊萬當下情況的同時,又用了一種詩意的鏡頭回憶他母親還在世時的生活,那時似乎總是陽光燦爛,即使下雨,也是明亮的雨水,相較之下,現實的天空似乎總是晦暗陰冷,暗無天日,顯然,導演在用這種簡單化的兩相對比,反應戰爭到底給人們帶來了什麼。

伊萬在最後一次執行任務時,不幸被抓,戰後結束之後,戰友在納粹的俘虜名單中發現了伊萬的文件,此時伊萬已經被敵人殘忍地殺害,在高唱凱歌的時候,這些無名的亡魂,卻將永遠留在了異鄉的土壤之中。

影片在各種現實和回憶的交織中,將一個俄國少年短暫而英勇的一生,詩意地表現了出來,在詩電影流行的那個年代,人們對於殘酷的戰爭,依然保持著昂揚向上的樂觀態度,讓人不禁嘆服,而處在和平時期的文藝作品,卻好多是無病呻吟,或許越是艱苦的時候,人們積極的情感才越發高漲,戰爭可以暫時摧殘一個國家,卻永遠打不垮它英勇的人民,哪怕是一個小孩。

相關焦點

  • 淺析《伊萬的童年》:被戰爭無情吞噬的美好童年
    導演運用伊萬的四場夢境和戰鬥間隙的現實生活為觀眾展示出一個飽受戰爭摧殘、歷經生死離別的童年對戰爭環境下的人物心理作出深刻的富有詩意的刻畫,表達了電影作者對戰爭災難的人性化關注。影片開場是伊萬第一個夢境:溫暖的夏日,伴隨著布穀鳥的鳴叫,伊萬徜徉在林間。挺拔的松樹、溫順的山羊、茂密的草地、翩遷起舞的蝴蝶組成的「細部蒙太奇」段落描摹出一幅安逸祥和的田園圖畫。
  • 電影《童年往事》有感:不只是導演侯孝賢的童年往事
    在侯孝賢的電影裡,我很喜歡他的《童年往事》,緩緩道來的敘事風格,能讓你身臨其中,感覺自己就是影片中的一個人物,隨著劇情的發展,牽動著你的情緒。又如鄰家的大哥,他在給你講述自己的童年,把你從現在的生活中拉入那個年代,在你為童年往事哭泣的時候,買上一根老冰棍,會哄你進入失去已久的夢鄉,這就是看侯孝賢電影帶來的感觸。記得小時候,對於臺灣的了解還只是停留在小學的課本上,美麗的日月潭,背誦了一遍又一遍,會讓你遐想美麗的臺灣,那是一個遙望而不可及的地方。
  • 除了《何以為家》,還有這些電影呈現了殘酷童年
    這裡列出的圍繞「殘酷童年」展開的幾部電影,主角都是飽受動蕩生活之苦的孩子們,或是隨父母飄零的難民,或是被恐怖分子徵用的娃娃兵,或是飽受戰火摧殘……童年之於這些孩子,是一場關於「活著」的鏖戰。電影並沒有能力改變殘酷的現實,但它也許能像一束光,照進黑暗的角落,滲透到那些與命運搏鬥的不屈人生中。
  • 伊萬的夢遊——布穀鳥、蘋果與白樺林
    電影故事簡單,講述二戰時期,一個叫伊萬的蘇聯男孩失去家人後加入蘇聯軍隊,終在戰爭中喪生。 影片中,塔可夫斯基使用大量的幻化敘事,讓現實與夢境、過去與未來都發生了界線的模糊。
  • 二戰傳奇:撞飛機、偷飛機,啥都敢幹的蘇軍伊萬們!
    要說戰鬥民族,蘇聯肯定算一個。他們伴著「卡秋莎」,喊著「烏拉」,端著波波莎衝鋒鎗,將550萬德軍趕回老家,一路打到柏林,讓人欽佩! 在蘇聯,伊萬是一個人人喜愛的名字,就像我們的小明一樣,到處都有叫「伊萬」的小夥子。
  • 沙皇俄國的前身,被教皇派來的一個女人改變了血統,並竊取了政權
    沙皇俄國,是俄羅斯的一個歷史時期,它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國,它的變身是俄羅斯帝國。沙皇俄國第一個稱「沙皇」的人叫伊凡四世·瓦西裡耶維奇,從他開始,莫斯科公國上升為沙皇俄國。「凱撒」是羅馬人對最高統治者的尊稱,羅斯人(俄羅斯的前身)將之轉譯成了「沙」,羅斯人為什麼要用羅馬人的稱呼呢?
  • 9 部戰爭電影,無處可逃的殘酷童年
    此片以二戰時期的法國為背景,講述了二戰末期德國依舊堅定不移地推行反猶政策。來自馬賽的猶太孩子波奈特因此家破人亡,被送到法國的學校念書。在這裡,他一直小心翼翼的保守著他的秘密,但還是因為新生的關係常常遭到同學戲弄。其中就有法國有錢家庭出身的朱利安。 朱利安和波奈特成為了室友,在共同相處的日子裡,兩人的關係漸漸融洽,成了童年要好的夥伴。
  • 退休後的我,心中有一個角落,永遠童年
    類似於」致從未遠去的童年」這樣的文章我是極其不願意讀的,雖然都在詠頌「金色」的童年,但是童年在我的記憶裡卻是灰色的,那是一段灰色的時光。童年的記憶中,除了普遍的節衣縮食的百姓生活外,街上的人們大多數穿灰色或者藍色的衣服,偶爾看到解放軍的軍裝綠,那色兒(一定要用拼音shai er 去讀,才能表達這個色彩對內心的衝擊)美得簡直會靚瞎雙眼。還有莫名其妙的zz壓力,時不時會從大人們的悄悄議論中,傳遞給童年幼小的心靈。即使對遠去的往事有不堪的回憶,但是童年、少年的記憶還是非常珍貴的。
  • 「大伊萬」給我們帶來了答案
    自從二戰時期,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小男孩和胖子」原子彈後,全世界都知道原子彈將給自己的國家帶來什麼樣的國際地位。二戰之後,俄羅斯和美國也正因為原子彈而成為了世界眾多國家中的「兩極」。所以原子彈一直是懸在各個無核國家頭上的一把利刃。那核彈的威力到底如何?
  • 阿拉斯加那麼重要,為什麼俄國會把它賣給美國
    一個是夏威夷,另一個則是阿拉斯加。而阿拉斯加原本是屬於俄羅斯的,為什麼後來會成為美國的領土?甚至英法可以藉助阿拉斯加這塊跳板,直接從俄羅斯最脆弱的東西伯利亞登陸,顛覆整個帝國,越想越覺得這種假設很可能成立,於是就開始考慮將阿拉斯加轉手給第三方,這樣就可以獲得一個很好的緩衝。
  • 喚馬鎮往事 勾起小夥伴們童年的集體回憶
    ——鄭板橋 今天,我收到《作品》雜誌寄來的刊物,上面有我的散文《喚馬鎮往事》。 其實文章裡寫到的細節,都是我記憶中難以磨滅的碎片,也推了自己的公眾號,自己認真地讀了幾次,即便如此,拿到紙質版的感覺還是不一樣。
  • 徵服西伯利亞,俄國使者穿越西伯利亞到達遙遠的博克達汗的國家
    這是一個有教養的人和有經驗的外交家。他出生在扎普魯茨卡亞摩爾達維亞(羅馬尼亞東部一個省,歷史上曾是大摩爾多瓦國的領土,後併入羅馬尼亞)的米列什塔赫(他的姓米列斯庫即由此而來),起初在亞薩赫讀書,後來在伊斯坦堡的希臘總主教學校學習,他在那兒研究希臘、拉丁、土耳其和阿拉伯語言,以後他繼續在義大利的帕多瓦求學。
  • 童年往事,最快樂的幸福時光
    我都還清楚地記得張家阿姨對我開玩笑地說:「寶貝兒,等你長大了,看一看兩個哥哥你最喜歡哪一個?嫁了,怎麼樣?」似懂非懂的我高興地回答:「好!」一轉眼,幾十年一晃而過。我的父母早就已經仙逝,我也只記得張伯伯的名字,其他的也記不全了。不知道張伯伯張阿姨、還有張家的小哥哥小弟弟,大家在什麼地方?過得還好嗎?如今也只想讓你們知道,我在想念大家!
  • 以《伊凡的童年》為例,解析塔可夫斯基電影中貫穿始終的三大主題
    在隨後的文章中,我將對他的七部作品進行一一的拆解,今天先來解析他的第一部作品《伊萬的童年》。第一部作品看的便是《伊萬的童年》。當時我對於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並不理解,認為這只是借用兒童視角批判戰爭殘酷的一部作品,比較有趣的是採用了夢境的形式讓影片表現出現實與理想的斷裂。
  • 伊萬為什麼退出《美國恐怖故事》?他真的是打心底不想拍了?
    自從第一季的謀殺屋開始,伊萬·彼得斯就在這部美劇裡扮演了一個又一個嚇死人的角色,什麼邪教、殺人犯、發行時、畸形人,都演的來!可以說是這部美劇妥妥的男一號!可是他也怕會被定型,而且演了《美恐》這麼多年後,這些負面角色會對他的行為產生影響,所以他和自己的團隊還要花很多心思來額外的「表現」出伊萬的真實性格。也對,一個演員被定型後,是很難轉型的,而且伊萬現在還很年輕,想轉型是要趁早!4.他是真的打心底不想拍了!
  • 少年君主一戰成名,查理十二世以少勝多,納爾瓦戰役瑞典完勝俄國
    彼得就此調整策略,準備先在更靠西歐的波羅的海鑿出一個出海口。歷史上的大北方戰爭,就此醞釀起來。 二、北歐的亞歷山大大帝 17世紀,瑞典成為了以芬蘭灣為中心的波羅的海強國,領土保羅愛沙尼亞以及因格裡亞等。而在近30年的戰爭之中,瑞典又從德意志手中獲得了大片領地,七雜紅包括了西波美拉尼亞、維斯馬等地。
  • 地縛少年:七大怪異全部登場,第三第四第五都知道阿普兄弟的往事
    對於很多阿宅而言「廁所裡的花子」是童年揮之不去的夢魘,凡是上廁所的時候都會加倍小心,萬一不幸遇到鬼娃娃花子就會小命不保,廁所裡的花子作為一個古老的傳說活在人們的口中,不過當古老的傳說經過夢幻的二次元翻新後竟變得有些不一樣,因為《地縛少年花子君》中的廁所花子是一位調皮搗蛋的小正太,同時除了花子君之外還引出了其他六位怪談,而他們被統一稱為「校園七大不可思議」。
  • 俄國小夥帶女友旅遊,不料一個動作紅遍抖音,女網友:技術不錯
    眾多女網友表示,俄國小夥子拍照技術不錯,要找一個會拍照的男朋友。下面讓我們跟隨這對小情侶的步伐,去感受一下:流淌的是時間,定格的是永恆,愛你的心跳和呼吸,隨著秒鐘跳動,蔚藍飄逸的天空下,伊莉莎白塔的大本鐘滴滴答答,記錄著王子和公主的愛情故事。大本鐘在英國一向以準時聞名,二戰中納粹德國對倫敦的狂轟濫炸也未能將它摧毀。
  • 琥珀屋:從腓特烈一世興建,到二戰被納粹洗劫,童話的營造和破滅
    他訂製了一個方案,但最初的設想後來做了修改。狂妄驕縱的普魯士君主突然心血來潮,要用「琥珀齋」裝點他在波茨坦的那座行宮,從而在豪華上超過凡爾賽宮。這時,琥珀牆板又被用來裝修夏洛滕霍夫城堡的畫廊了。這項工程於1709年完成,但這一年對於創造了精美的「琥珀齋」的人們來說卻是一個倒運之年:琥珀牆沒有粘牢,紛紛崩落,國王盛怒之下命令將施柳特驅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