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老僧告訴我:真正命好的人,往往不爭、不辯、不聞

2020-12-05 千面略懂先生

就在這段時間,人們把健康和就業掛在嘴邊時,老同學張遠站在我面前依舊是春風得意的樣子。他那歡歡喜喜的樣子,有時候真讓人「嫉妒」,似乎從我認識他的時候起,他就沒遇到過什麼困境和挫折。

他認識的朋友不是企業家就是名流,他的事業越來越大,財富越積越多,什麼市場環境,什麼行業危機,都對他沒什麼影響。

福大命好啊!看到這兒你是不是也羨慕。可是為什麼我們就沒那樣的好運呢?不是事業的困難,就是經濟的危機,要不感情上黃燈閃一閃,讓人不得安寧。

直到一次,我在五臺山上,得到一位高僧的點撥之後,才明白,這一切都與他自身的心態有關。這位高僧已年逾百歲(時年101歲),但仍精神抖擻,口齒清晰。

這位百歲老僧告訴我:「一個人運氣的好壞和心態有直接的關係,好的心態自然帶來好的運氣。真正命好的人,往往不爭、不辯、不聞。」

01不爭,是慈悲

高僧首先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在清朝有一個姓張的大官,有一天收到家人來信,洋洋灑灑說的都是一件事:鄰居家要蓋房,佔了他家三尺牆。兩家為此爭得告上衙門。家人希望他能出面進行幹涉,為自己爭取一方土地。

該大官看後一笑,寫下一首詩寄回去:

千裡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一看明白他的意思,就放棄了告官。鄰居一看也覺得不好意思,讓出了三尺作為友好的見證。

生活中也是這樣,欲為大樹,莫與草爭,與其爭,不如讓自己身在頂峰。爭搶是貪慾也是痴心,與其爭得臉紅耳赤、顏面掃盡,不如默默努力讓時間去證明,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彼此和氣。

有時候想一想,一件事,夫妻兩個人爭,爭贏了,感情就淡了;

跟朋友爭,爭贏了,友情就沒了;

贏了面子,輸了情分,傷了自己。

要知道,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你只需要種好自己的善因,起心動念不損人利己,那些屬於你的好運和福祉遲早都會到來的。

02不辯,是智慧

高僧接著道:「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矛盾是無法靠講道理來解決的,顏面也不是靠爭執能挽回的。與其爭辯個子醜寅卯,不如保持平靜和理性。」

有人會說,有人嘲笑你、誹謗你、貶低你,給你無事生非、造謠攻擊,你還能保持冷靜理智嗎?那不成傻子了嗎。

這裡就要給大家說一個故事了:

曾經有一個人見到孔子的弟子,問他:「一年有幾個季節?孔子的弟子想也沒想就脫口而出:當然是四個季節呀。春夏秋冬。」

這個人回答:「不對,是三個季節。」

相關焦點

  • 老僧說:命好的人,身上都有這4大吉兆,看看你有幾個?
    何為「命好」?所有人對其都有不同的理解看法。有人認為身無重疾就是命好;有人認為大富大貴亦是命好;有人認為做到達官顯貴是命好;還有人認為兒女雙全,為人中龍鳳是命好……或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詮釋它,但是我相信這些美好的願望是人人都嚮往憧憬的
  • 101歲老僧的識人經驗:這3種性格的人命最好(聽完心服口服)
    曾有一次,我照例去城郊的寺廟禮佛,看見一名五十歲上下的女子跪在佛祖面前,淚流滿面、哀傷不止。禮佛後,我和與我相熟的老僧說起這回事,他嘆了口氣,搖搖頭告訴我,這名女子來得勤,每周來兩三次,每次都跪在佛祖面前哭訴自己命不好,丈夫早年拋下家庭,如今兒子成年嫌她控制欲太強,長年不願回家。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名女子每每來寺廟哭訴,任由他人怎樣好言相勸都無濟於事。
  • 高僧的點撥:福大命大之人,往往喜歡做這4件小事,希望你懂
    老家人見我來了,很高興,和我坐下菩提樹下,看著一樹盛開的菩提花,心情大好,就一起喝茶聊天。說起人生的福報,高僧點撥我說:福大命大之人,往往喜歡做這4件小事,希望你懂。我聽了,連連點頭,並把這四件小事一一記錄下來。
  • 不語是成熟,不辯是智慧!
    老子告訴我們:言多反而易失,不該說的多說無益。人這一生,會說話,是一種本事。但有些時候,沉默不語才是成熟,遇事不辯才是智慧。【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不辯是智慧《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講:「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善良的人樸實無華從不花言巧語,而狡猾之人能言善辯,巧舌如簧。
  • 老僧:不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之人,往往是不懂這三點
    但是許多人會發現,生活中許多好人並沒有善報,許多壞人也並沒有惡報,認為這些言論只不過是勸誡眾人要積極向善的雞湯而已。曾經我也抱著這種想法,但是有一次與一位相識已久的老僧交流時,他的一番話改變了我的看法。
  • 「命苦的人,多半嘴不好」,老僧:話裡藏著你的命運,要慎言
    老僧為人十分和善,也不推脫,只是真切的告誡朋友,一個人要是命不好,多半是嘴不好,言語中隱含一個人的命運,切記要慎言。聽聞老僧所言,我等幾人倍感受益良多,今日便趁此機會給大家分享一下老僧的智慧之談。人這一生有一件事必須學會,那就是善說好話,多與人結緣而非結怨,言語出口需有尺度,三思而後言。」老僧所言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則故事:有一家主人辦喜宴,宴請了許多賓客,辦喜宴那天,有幾位賓客遲遲未到,主人便忍不住嘆息:「唉,該來的怎麼還沒來呢。」在座賓客一聽,「感情我們是不該來的呀。」
  • 心中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貴,人真正想要的只是內心的安頓
    佛說:人這一輩子,乘願而來,上輩子許了願,這輩子來還願。苦樂,都是你業力感召的體驗,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都是來報恩或者是還債。擁有美滿幸福的生活,那是前生積累的福報;遭遇波折,也不過了結過去的因緣。別嫌自己平凡,路是你選擇的,也會因你改變。心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貴。簡單,快樂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能力。
  • 真正好命的女人,都是「狠角色」
    常聽到有人羨慕身邊那些好命的女人,覺得她們生來就比別人得到的多。但這樣的想法是帶著極大的偏見的,因為你在感慨對方好命的同時,卻忽視了對方所做的一切努力。她們人前風光,似乎眼前的一切都是唾手可得的,卻從未把自己在人後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擺在外人面前。太多的事實證明,那些真正好命的女人,都是狠角色。她們對旁人狠,對自己更狠。
  • 不爭不搶的人,才是最好命
    世人問:為什麼不爭不搶的人,命運會好一點;反之,有的人爭了一輩子,算計了一輩子,結果啥都沒有?佛說:是你的東西不爭不搶還是你的,早晚都是你的,但不是你的東西,即使擁有了,結果還是會失去。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對一些事情,一些東西總是放不下,爭來爭去,但是最後感覺自己什麼也沒有得到,反而那些不爭不搶的人,倒是過得非常從容淡定。
  • 老子《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雌雄同體」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用三句話告訴我們: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雌雄同體」。一個人思想境界越高,越懂得「知雄守雌」的道理!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1、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釋義: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
  • 古人講:「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的人,越能「積德積福」
    古人講:"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的人,越能"積德積福"老祖宗曾說:「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心學大師王陽明勢必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告誡後人"三不問,四不爭"。古人講:"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的人,越能"積德積福"三不問,一不問人心王陽明:「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
  • 一日禪:心中無缺叫富 被人需要叫貴
    心中無缺叫富(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盧海林) 心中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笑看風雲淡,坐對雲起時。
  • 人活到一定年紀,不語是成熟,不辯是智慧
    蘇軾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世間有大勇的人,被人侮辱誹謗,也能「寵辱不驚,淡定從容」。清朝有個人叫魏廉訪,他的父親是一名醫生。有一天,魏老先生被請到病人家中治病,他走後,病人發現藏在枕頭下的十兩銀子沒了。病人的兒子懷疑是魏老先生拿的,魏老先生不加辯解,就把銀子給了他。
  • 70歲老僧告誡我:佛家有六戒,其中前三戒最消耗福報,要注意了
    我在閒來無事之時,經常拜訪家附近的一座小寺廟中的老僧。與他暢談人生世事。老僧慈眉善目,非常平易近人,對拜訪他的人都非常歡迎。每次與他閒聊都有所收穫。我們談起人生要給自己積德積福時,老僧說到佛家有六戒,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邪,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
  • 百歲老僧開示:何事最積福慧?這四件事你需知曉!
    行走於山路之上,觀看著祈福條跟隨微風飄蕩,偶有所思,「生在人世間我們有太多太多希冀,太多太多所求,如能一一實現,其豈不美哉。」但話又說回來,如一一實現了,這也只是助長了我們的「貪慾」,而非讓我們懂得了「知足」。在胡思亂想過後,亦是明白,如此之多的「祈福條」,它也代表著大家想要求福,想要積攢福德之心。但積攢福德,其只是說掛掛祈福條,禮禮佛就行了嗎?其並非,那麼何事才最積福慧呢?
  • 餘生很貴,靜而不爭(深度好文!)
    -1-三觀不合的人,餘生不留一生很長,形形色色的人來來往往,沒有明確規定我們必須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但「三觀不合」的人,沒必要請進餘生。其實茶不在好壞,也不在貴賤,而是貴在那一份喝茶的心情,也是貴在與你分享時相伴的時光。一生中會遇到那麼多人,只有少數人對你而言是特別的。和相處不累的人,度過一段舒服的時光,才是餘生最想要的生活。
  • 厚黑學: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世,往往善於在這五個方面「裝傻」
    厚黑學認為,做人,真正聰明的人,在為人處世上,不是處處表現得比別人更聰明,反而在很多時候要學會故意「裝傻」,不會時時處處張揚自己的聰明才智,尤其在一些關鍵時刻,他們往往都會韜光養晦,以免樹大招風,惹火上身。
  • 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會與人爭得面紅耳赤,更不會動手打架!
    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不爭,比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語句。老子的這些思想都在告訴我們不要去爭,爭來爭去爭什麼,爭得面紅耳赤,打的頭破血流,最後傷了和氣,輸了官司,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
  • 面對眾人不解,老僧一語破天機
    抗戰時期,陳誠奉老蔣之命在峨眉山舉辦軍官訓練團,開學典禮時請來委員長蔣介石訓話。公事辦完後,蔣介石決定來個峨眉山一日遊。遊玩前,老蔣的下屬說:「委座,這山上多靈猴,通人性,嬌養成習,猴王經常率群猴攔路向遊客乞討食物,遊客如不丟下『買路錢』,猴賊即向遊客襲擊、搶劫。」蔣介石慢悠悠說:「怕什麼?給猴們多備些好吃的就是了。」下屬聽後,不敢怠慢。
  • 讓人受益很深的句子,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父母不孝、奉神無益
    那些想要的東西,大都不在你的身邊,人生總是在為滿足無休止的欲望而追逐著患得患失。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把握當下。二 *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作事乖張、聰 明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時運不濟、妄求無益。妄取人財、布施無益。不惜元氣、醫藥無益。淫惡肆欲、陰騭無益。三 * 人生看透不如看淡。很多事,不是不懂,只是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