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趁著節假日,約上三兩好友一同到杭州旅遊,中途特地趕去西湖畔久負盛名的靈隱寺參拜,也算是了卻自己長久以來的夙願。
剛到寺廟不久,我們幾人便被寺廟中的景象所吸引。廟宇中青磚鋪地,庭院中種有參天古柏,林林種種都給人一種寶象莊嚴的感受。
然而就在我們沉浸其中,聽聞僧侶誦經,感受檀香薰染之際,耳畔卻傳來了不適時的嘈雜聲。
只見廟堂間,一位中年婦人拉扯著一個男孩兒,中途不斷辱罵小孩,只因小孩失足摔倒在地上,衣服沾到了灰塵,婦人所吐之詞尖酸刻薄,令人倍感不適。
在寺廟偏殿靜修的一位老僧被驚動,前來查看情況,老僧從他人口中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於是上前示意婦人停下,並娓娓勸說道:「這位施主,舌為利害之本,口為福禍之門,話語留三分餘地,莫要傷人又害己。」
可能是看出老僧地位不凡,也或許是臉面有些放不下,聞言之後,那婦人悻悻牽著自己的小孩快速離去。
而這時,一旁的朋友卻覺得老僧話有玄機,於是連忙追上去,虛心向老僧請教口業有關的事情。
老僧為人十分和善,也不推脫,只是真切的告誡朋友,一個人要是命不好,多半是嘴不好,言語中隱含一個人的命運,切記要慎言。
聽聞老僧所言,我等幾人倍感受益良多,今日便趁此機會給大家分享一下老僧的智慧之談。
01嘴是福禍門,舌是利害本
老僧先是說道:「嘴是福禍門,舌是利害本。言語既能為自己帶來好事,但也能招惹是非惡業。人這一生有一件事必須學會,那就是善說好話,多與人結緣而非結怨,言語出口需有尺度,三思而後言。」
老僧所言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則故事:
有一家主人辦喜宴,宴請了許多賓客,辦喜宴那天,有幾位賓客遲遲未到,主人便忍不住嘆息:「唉,該來的怎麼還沒來呢。」在座賓客一聽,「感情我們是不該來的呀。」有幾位賓客心生不悅,悄悄離席,頭也不回就走了。這時遲到的幾位賓客姍姍來遲,見主人面色不快,連忙詢問原因,主人嘆息道:「不該走的走了呀,我怎麼能開心起來呢。」在座的幾位賓客一聽,「得,原來我們是該走的呀。」於是也紛紛起身離席。
主人的幾句無心之語引來誤會重重,若是有心口吐惡語,勢必給他人帶來極大的心靈創傷,言語傷害遠比身體傷痛要嚴重的多,積累下的口業也十分龐大。
因口業傷害了人,別人難免不會記仇,如果遇到那種有仇報仇之人,日後想盡辦法報復,這就造惡因結下惡果,口業終回報到自身。待到自食其惡,再後悔,為時晚矣。
不僅如此,老僧還表示,除惡語之外,為人處世與人交談,還應當謹記不打妄語,不進讒言。
謊言編的再完美,也終有被戳破的那天,說出一個謊言以後,要編十個謊言去圓,如此一來口業也是不斷疊加的。
而所謂的讒言,就是挑撥離間的話,背後說人壞話,這種行為也會積攢下極大的口業。熱衷搬弄是非的宵小之徒,最後的結局往往眾叛親離。
有道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之人來日必將有諸多禍事臨頭,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誰也不要輕易嘗試。
總而言之,與人交往,我們應當時刻注意分寸,切不可說話不經大腦,謹言慎行;不可心存歹意,要真誠友善。是福是禍就看是否能管住自己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