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無論是在農村的房前屋後,還是在城市的小區裡,總會看到貓咪的身影,其中有很多是人們飼養的寵物,當然還有一部分是流浪貓。在天氣不太寒冷的季節特別是春季,每當深夜我們時常會聽到貓的叫聲,叫聲聽起來非常悽慘。我們知道,這種叫聲是貓在發情期所發出的嘶吼,那麼,有朋友不禁要問了,這種聲音是公貓叫的還是母貓叫的?叫聲怎麼聽起來這麼悽慘呢?
從生物學的定義看,發情期是指脊椎動物特別是鳥類和哺乳動物,性成熟的雌性個體在每年中的特定時節,表現出願意接受交配的時間階段,對於不同的動物來說,發情期的開始時間、持續時間跨度都不盡相同。處在發情期的雌性個體,在生理上表現出卵泡成熟,已經開始排卵,身體上已經做好了受孕的準備,同時身體內分泌的雌性激素含量增加,性慾增強,從而在行為上,通過一些非常態的行為表現,來達到吸引異性的目的。
從上述關於動物發情期的生物學定義,我們可以看出,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發情期」是針對雌性動物的,而雄性動物嚴格意義上來說也存在發情期,只不過在性成熟之後的發情規律性不強,而且間隔較短,更多的是依靠接收雌性個體所發出的交配信息(比如釋放的氣味、特殊的叫聲等等)。
對於貓來說,公貓的發情期更加不固定,主要的表現就是好動好鬥;與其它公貓經常打架;站著撒尿,有時會將尿直接撒在牆上;遇到母貓不問青紅皂白就死纏爛打,實在不行就霸王硬上弓等等。所以,公貓的發情期更多的是體現在行為和動作上。
而母狗的發情期規律性就比較強了,通常個體長到8個月以後即性成熟,以後每隔半個月或者一個月就會進入一個發情周期,每次持續一周以內,而在每年的春秋兩季是母貓發情的高峰季節。當進入發情期後,母貓體內的雌性激素水平迅速提升,繼而表現出躁動不安,我們在家看到母貓滿地打滾、翹起屁股都是處於發情期的行為特徵。
而在此期間,母貓的生殖器官也出現腫脹的狀態,於是就在夜間外出,發出類似吼叫、尖叫的聲音,從而吸引公貓的到來,在交配之後母貓體內的雌性激素水平就會迅速下降,也就不那麼難受了。如果一時半會等不到公貓來交配,那麼母貓的發情期間隔就會縮短,也就是說會反覆在夜間尖叫。所以,我們所聽到的夜間貓叫,基本上都是母貓處於發情期內所發出的聲音,是一種本能的生理反應,是包括行為方式、肢體語言以及叫聲在內的綜合生理反應。
另外,母貓發出尖銳的聲音,還有一種推動因素是交配時的刺痛所引發的。因為公貓的生殖器官上面布滿「倒刺」一樣的組織,這種「倒刺」雖然是由角質蛋白所構成,但相對來說十分堅硬,在交配時在推進母貓排卵的同時,也會給母貓帶來無比的痛苦。與此同時,公貓為了避免母貓因疼痛掙扎抓傷自己,都會緊緊咬住母貓的後頸,交配之後母貓的後頸通常就會受傷甚至血肉模糊,所以,母貓此時因疼痛而尖叫再自然不過了。
根據生物學家的觀察和研究,包括母貓在內的雌性貓科動物,在發情期內往往需要進行多次交配,有的甚至一天能達到幾十次,也就是說雌性貓科動物在同一發情周期內,會與多個雄性個體進行交配,這種行為方式據稱是為了提高後代個體的生物基因多樣性,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後代豐富的基因多樣性,為確保幼體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變化、提高生存率提供了堅實的基因基礎。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夜裡我們所聽到貓的尖銳叫聲,都是由母貓所發出的,目的是為了吸引雄性個體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如果吸引多個雄性個體前來,則不同的雄性個體之間會為了爭奪交配權而展開激烈的競爭,勝出的一方才有可能得到母貓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