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最後一年最後一季,我省治汙攻堅還有哪些「硬骨頭」?如何打好打贏收官戰?9月29日,省政府專門召開全省汙染防治「百日攻堅」推進會議,直面汙染防治痛點難點,全面吹響「百日攻堅」衝鋒號。
環境質量改善成果脆弱
今年以來,全省環境質量繼續保持改善勢頭。截至9月27日,PM2.5平均濃度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優良天數比例79.8%,同比上升10.5個百分點。國、省考斷面和主要入江、入海河流水質優Ⅲ比例分別為78.8%、84.1%、97.8%、53.8%,同比分別上升0.9、3.7、8.9、11.5個百分點,均消除劣Ⅴ類;太湖湖體水質穩定在Ⅳ類。在全省經濟強勁復甦,GDP增幅好於全國、快於預期的同時,取得這樣的環境質量改善成果十分不易。
「雖然全省環境質量暫達國家下達的考核目標,但改善成果相當脆弱。」省生態環境廳主要負責人直言,尤其是一些地方管控放鬆問題愈發嚴重,完成約束性指標「保險係數」不足。
9月3日,記者跟隨省生態環境廳工作組赴宿遷暗訪時發現,在宿遷學院空氣品質國控站點附近,大量裸土未覆蓋,部分施工道路未硬化,施工場地無圍擋,且無車輛衝洗設備,唯一的一臺噴霧設施也未運行。「宿遷學院國控站點指標排名靠後,我們將直面問題、迅速行動,把汙染防治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精準施策精細治理,嚴格落實嚴肅問責,確保圓滿完成汙染防治攻堅戰目標任務。」宿遷市宿城區區長陳偉在會上表態,將突出優化機制,強化督查問責,全面落實防治責任。迅速優化宿遷學院國控站點整改工作專班,做到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責任節點化,儘快扭轉落後局面。針對國控站點周邊降塵量較大這一突出問題,深入開展「清潔城市行動」,加大各類揚塵管控力度。
直面問題出實招求實效
9月1日至26日,3個國控點PM2.5濃度改善幅度和絕對值在全省靠後,南通市崇川區區長、紫琅學院大氣站點「點位長」黃衛鋒當場表示「深感愧疚和自責」。「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深思反省,以更堅決的態度、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奮力攻堅,確保完成省市下達的『雙控雙降』目標。」黃衛鋒說,將嚴格落實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堅決扛起「點位長」職責,督促部門高效聯動、屬地擔當盡責。健全三級「點位長」制度,建立工作專班、逐級傳遞壓力、層層落實到人。重點發揮489名「企業首席服務員」、770名網格員作用,確保環保問題及早發現、政策宣傳「蓋邊沉底」。從快從緊抓好任務推進,做到「一小時一小時算時間、一微克一微克降指標」。以大氣汙染治理「百日攻堅」為抓手,強化源頭控制,突出重點整治,不遺餘力打好攻堅「組合拳」。
今年以來,淮安市洪澤區受斷面上遊農田秸稈退水、部分生活汙水入湖、工程施工以及斷面附近相鄰縣的圍網養殖汙染等多種因素持續疊加影響,1-9月洪金斷面COD年均值達21.2毫克/升,高錳酸鹽指數年均值達6.13毫克/升,未達Ⅲ類水考核目標。洪澤區副區長、洪金「斷面長」左鵬坦言,這說明該區汙染防治措施還需進一步加強。「我們將針對突出問題,精準出招,加壓推進,全力推動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左鵬說,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持續提高汙水收集處理率,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汙染,加密水質監督檢測,成立斷面達標攻堅工作專班。
聚焦重點出重拳嚴監管
「百日攻堅」重點聚焦5項工作,包括空氣品質改善、斷面水質提升、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危廢安全處置、突出問題整改。為確保攻堅見成效,會議明確,各地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分管負責同志要具體抓,相關「點位長」「斷面長」必須切實扛起責任,全面履職盡責,一著不讓抓好落實。省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責任分工,強化汙染防治監督指導,著力解決汙染防治重點問題,增強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突出嚴格執法、精準執法、規範執法,對發現的問題實行全流程監管,形成「百日攻堅」高壓態勢。在「百日攻堅」行動中,要嚴肅責任落實,對工作落實不及時、問題整改不到位、環境問題久拖不決的單位,以及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的幹部,堅持有責必問、問責必嚴、精準問責,絕不姑息。
常州經開區對轄區內306家涉氣重點行業企業,按A、B、C、D四個等級實施分類精準管控,實施高壓監管督促企業嚴格落實管控要求,並進行「紅黃綠」三色差異化管理。「對3公裡範圍24個建築工地,採取日常檢查和夜間巡查、現場巡查和在線監控相結合的方法,全方位開展工地揚塵治理情況執法檢查,加大非道路移動機械查處力度,確保工地揚塵『六個百分百』管控到位。」常州經開區管委會主任、常州經開區大氣站點「點位長」周永強表示。
灌雲縣委書記、善後河閘「斷面長」蘇鋒說,將對省生態環境廳交辦的七方面問題分解落實,實施銷號管理。同時加快推進鎮街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23項重點工程,確保10月底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成投運。推廣健康養殖模式和技術,沿線農業種植一律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以善後河沿線兩側500米範圍內農田為試點,推動產業轉型,開展規模化種植和種植方式調整。
本報記者 吳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