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到底有多顛覆我們的認知?為您帶來最詳細的解讀(上)

2020-12-06 阿怪看世界

物理學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就是研究物質的運動規律。自從偉大的牛頓被蘋果砸頭之後,人們普遍將牛頓三定律奉為物質運動規律最完美的詮釋,直到愛因斯坦的出現。這位「外星人」用他的「奇思妙想」對牛頓定律進行了更科學的修正,並且嚴重的衝擊了牛頓定律框架下的「絕對時空觀」,愛因斯坦的這種「奇思妙想」就成了後來的「相對論」。這個顛覆又晦澀的理論,過了一百多年,直至今日還是有不少朋友對它迷惑不解,今天阿怪就試著為大家解開這其中的奧妙。

「相對論」誕生的背景

19世紀後半葉,光速的精確測定為「光速不變」提供了實驗依據;1865年,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證明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只取決於傳播介質的性質,為「光速不變」提供了理論依據;1890年,赫茲根據《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明確提出電磁波傳播速度(即光速)與波源運動速度無關,此觀點的理論支持雖無破綻,卻與伽利略變換原理(也叫速度疊加原理:兩物相向運動速度相加,同向運動速度相減)形成巨大矛盾;1892-1905年,洛倫茲、拉摩、彭加勒等科學家試圖解釋以上矛盾,但始終未能跳出「絕對時空觀」的框架,沒有給出邏輯自洽的解釋;1904年,彭加勒第一次提出了「相對性原理」。直到1905年,愛因斯坦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中,提出了嶄新的時空觀,並且完美的解決了「光速不變」與伽利略變換之間的矛盾。後來愛因斯坦稱該理論為「相對性理論」,簡稱「相對論」,再後來又改為「狹義相對論」。十年後,愛因斯坦又提出「廣義相對論」將「相對性理論」推廣到非慣性系(具有加速度的參考系)。

年輕時候的愛因斯坦

狹義相對論

「狹義」對應於「慣性參考系」(相對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參照系統)。狹義相對論研究的是不同速度的兩個慣性參考系內,彼此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前提假設:狹義相對性原理:除引力外的力學定律、電磁學定律以及其他相互作用的動力學定律在所有慣性系中均等效;(把引力排除在外是因為,狹義相對論研究的是慣性系,如果考慮引力,必然就會產生加速度,變成非慣性系了。所以,狹義相對論跟萬有引力定律是兩條平行線,它還不能處理解決有加速度的問題。)光速不變原理:光在真空中總是以確定的速度c傳播,速度的大小同光源的運動狀態和觀察者所處的慣性系無關。

1887年,麥可遜-莫雷實驗,證明光速不受地球速度影響

解釋以上實驗結果(光速不受地球運動影響)與伽利略變換原理之間的矛盾

太多物理學家為了解釋這個矛盾而絞盡腦汁,愛因斯坦也是如此。而愛因斯坦智慧的地方就在於,當他發現順著這個問題無論如何都找不到答案的時候,他決定把問題倒過來去思考:先不管這個矛盾,直接假定(真空中)光速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變的,再根據其他運動力學定律在這個前提下去推導,看看會出現什麼結果。

結果是相當驚人的!在光速不變的前提下,愛因斯坦發現運動的物體時間會變慢,長度會縮短,質量會增加!

於是,相對論應運而生,為人們揭示了一個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時空規律。接下來阿怪就帶著大家跟愛因斯坦一起在狹義相對論的世界中推導出物體時間變慢、長度縮短、質量增加的奧秘。

時間的相對性(鍾慢效應)

看圖說話:車上人觀察到光從紅點發出經過車頂的鏡子反射再回到紅點的用時是t(上)=2h/c,而車外站在地上的人觀察到光從紅點發出經過車頂的鏡子反射再回到紅點的用時是t(下)=2h/√(c-4v),只要小車的速度v(相對於地面)不為零,那麼t(上)就必然小於t(下)。再表述一次,車上人以運動的車為參考系,車下人以地面為參考系,在同樣一束光的行進路程中,車上人觀察到光的用時比車下人短,舉特例講車上人1秒鐘相當於車下人1.1秒鐘,簡而言之,車的運動速度讓它本身的時間變慢了。

我們再來看一個神奇的實驗——「同時發生的事」其實「不同時」

看圖說話:在勻速行進的火車中間有個發光器向火車兩頭同時發出光束,火車兩頭的光敏開關接收到光束就會打開。在火車裡面的紅人看來,火車兩頭的開關是同時打開的(因為光到兩頭的距離相等);而在火車外面的黃人看來,火車尾的開關要先於火車頭的開關打開(因為光到車尾的距離比到車頭短)。同樣一個事件,在紅黃兩人看來竟然得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結論,所以在相對論的世界中,「同時」與否不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取決於你選取的參考系

空間的相對性(尺縮效應)

思想實驗:一飛船以1/2光速向火星飛行(假設火星距地球5光年),地球上的人看來,飛船要10年後能到達火星;由上面時間相對性的結論可以知道,飛船裡的人時間過得更慢,實際只用了8年就到達火星了,結果是,在飛船裡的人看來只飛行了4光年(1/2光速*8年)就到達了5光年外的地方,換句話說,飛船的速度讓兩地的距離縮短了。

對於這個問題阿怪再給出一個更簡單的理解辦法:學過初中物理,我們就知道速度、距離、時間三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根據相對論對於時間相對性的考慮,時間變慢了(而速度不變),距離勢必會跟著變短(距離=時間*速度)。

也許看到這裡,大家會產生疑問了:「你上面的解釋都是思想實驗、理論推理,到底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實實在在觀察到時間變慢、距離變短的現象呢?」

你別說還真有!

μ介子穿越大氣層

自然界中存在一種基本粒子叫μ介子,它是由宇宙射線與地球大氣相撞擊產生出來的,科學家在實驗室也能通過粒子撞擊來製造。μ介子的壽命(即衰變期,這裡的壽命是在實驗室裡μ介子靜止狀態下測定的壽命)只有2.20微妙,運動速度為0.998倍光速,我們能理解情況下,μ介子最多運動600米左右就會消失,但是它卻能穿過約6000米厚的大氣層到達地表然後被科學家探測到。這個現象就說明了,高速運動的μ介子其時間相對於地球時間大大減慢,同時在μ介子看來6000米厚的大氣層只有不到600米。

現在我們再來看這個小節提出的實驗結果與伽利略變換原理之間矛盾的問題,回答就變得容易了:

因為實驗過程中地球具有一定的速度,這就使得時間、距離等因素本身產生了變化,光在這種環境中(參考系中)經歷的實際時長與距離也相應的變化,所以最終測得的光速是不變的,與伽利略變換原理並不矛盾。

不知道各位朋友看到這裡有沒有發現一個巨大的邏輯漏洞呢?是的,我實際上是用一個假設(即:光速不變)推導出了一個結論(運動的物體,其時間、長度等會變化),再用這個結論返回去證明假設,整個過程中,核心問題「光速為什麼不變」始終沒有得到解決。那我的這番操作是不是毫無意義呢?

當然不是的!不然愛因斯坦的這番逆向思維就不會創造出一個多世紀的輝煌!原因在於人們對物理學包括其他科學的研究都是基於自然現象的實際觀察或實驗結果,然後從中發現規律並推導出結論,然後用得到的結論繼續一步步探究其他問題,如此往復,科學的大廈就這樣慢慢建成。但在這座大廈的基層,存在許多暫時無法解釋的「基本現象「(比如為什麼物質具有慣性、為什麼存在萬有引力等),「光速不變」自然也屬於其中之一,為了能繼續往下探究,人們就把這些「基本現象」作為定理,以此作為基礎,繼續修建科學的大廈。

質量的相對性(質速關係與質能方程)

質速關係的定量表達方程式

對於質量的相對性,其推導過程涉及的公式比較晦澀難懂,為了便於大家理解,阿怪試著用文字為大家描述。

我們初中就學過質量是物質慣性大小的量度,而慣性是物質保持自身運動狀態不變的本性,換句話說質量越大的物體慣性越大,作用力對它速度的改變效果就越弱。

對於兩個完全相同的小球,一個相對於地球靜止(1號球),一個相對於潘多拉星球靜止(2號球),現在用相同的力作用在兩個小球上使它們的速度分別增加了v1和v2,接下來兩個小球飛行一段時間後,1號球飛行s1米,2號球飛行了s2米。如果潘多拉星球相對於地球速度是v0,那麼2號球相對於地球速度就是v2+v0,是大於1號球的,由之前的空間相對性我們知道(以地球為參考系)2號球速度比1號球更快,它的距離會變短,於是得出s1>s2,最後得出v1>v2。那麼根據慣性與質量的定義,我們不難得出,完全相同的兩個小球,相對於地球,速度更快的2號球質量比1號球要大(也可用時間相對性來給出類似說明,只是稍微要多轉幾道彎)。這就是質量的相對性,即質速關係:對於同一個慣性參考系,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也越大。

簡述質能方程

在狹義相對論世界裡,物體動能E=mc-m0c=Δmc

這個方程的意思是:一個物體的總質量m,包含了一個動質量Δm,和一個靜止質量m0(這點根據上面的質速關係很好理解)。同時也暗示,一個靜止且質量不為零的物體,存在一個固有能量m0c,這就是質能方程E=mc的由來。

關於質能方程,阿怪只想說一點,其實質能方程體現的僅僅是物體的固有能量跟物體質量之間存在正比的數量關係,或者說物體的固有能量可以用其質量進行量度。這個方程並不能表明物質與能量之間可以互相轉化,更不能說能量跟質量是一回事!這個問題非常容易混淆,以至於有段時間阿怪的物質觀有相當多的矛盾之處。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核聚變中質量虧損的問題,不少人們都認為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是由於虧損的質量轉化而來的,實際上質量的虧損並非消失,而是轉化成了新生成核的動質量和光子的動質量;那麼核聚變釋放的能量又從哪裡來的呢?很簡單,就是由聚變前物質的固有能量轉化而來的!可以看到,在核聚變過程中,能量與質量分別遵守各自的守恆定律。所以說核聚變的實質其實還是質量之間的互相轉化,同時能量之間的互相轉化,並不違背質量守恆與能量守恆

未完待續

全面理解「廣義相對論」,盡請關注本文姊妹篇:相對論到底有多顛覆我們的認知?為您帶來最詳細的解讀(下)。

(阿怪看世界,為您分享不一樣的世界觀!歡迎關注「阿怪看世界」百家號!

相關焦點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到底有啥區別?
    之前的所有文章,我們多次談到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和長度收縮概念,其實這裡所說的相對論僅僅是狹義相對論,其中長度收縮僅僅是一種相對效應,也就是地面人看運動的物體,長度變短了,但是運動物體自己看自身,長度依然是沒變的,這就是長度的相對性,如果不理解這個,可以翻翻前面的文章看下。
  • 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到底有多矛盾,我們有沒有可能將二者統一?
    此後,在此基礎上,近代物理學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然而,牛頓的理論並不完善,他雖然說明了引力的作用,但是卻無法解釋引力從何而來,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困擾了無數的科學家很多年,直到一位可以稱之為天才的科學家出現了,這個偉大的科學家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愛因斯坦。
  • 地球上最聰明的魚,它的行為顛覆人們對魚的認知,智商到底有多高
    大家好,一提到魚,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酸菜魚、清蒸魚、剁椒魚頭、烤魚等等一系列吃魚的方法,中華美食博大精深嘛,如果提到魚的智商小夥伴們一定想到的就是記憶力差,因為現在網上說的最火的說法就是魚的記憶只有7秒,也就是很傻很天真的代表了,根本就談不上什麼智商了一直以來人們在說自然界聰明的生物裡也根本不會提到魚類
  • 大黑洞和相對論最詳細研究出爐—新聞—科學網
  • 地球上最聰明的魚,它的行為顛覆人們對魚的認知,智商到底有多高?
    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魚可能要顛覆人們對魚類的認知了,因為它可以做出很多人類去做的事情,智商到底有多高呢。自然界中這麼多生物,就沒有一個能在智商上吊打人類的嗎?紀錄片《藍色星球2》通過多個角度,為我們直播了豬齒魚的「吃飯」全過程。豬齒魚體色變化大,幼魚體褐色,背鰭後有一黑斑,隨成長體轉為紅棕色,每一鱗片均藍紫色緣,特徵是體側中央有明顯暗綠及白色寬斜區域。
  • 狹義相對論到底是什麼意思,給大家一個具體的解釋,幾分鐘就明白
    愛因斯坦是一個我們都十分熟悉的著名科學家,可以說愛因斯坦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宇宙,將以往人類的宇宙科學全部的顛覆了過來,特別是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給我們帶來一個全新的認知。說到狹義相對論的時候,美女小倩要給大家先說一個例子,比如有兩個人,走路的速度是一樣,都是每小時五公裡,此時一個人在電梯上行走,一個在道路上正常行走,那麼相加的話,肯定是電梯上的人速度要快出很多。
  • 什麼是相對論?愛因斯坦到底破解了什麼秘密?
    在愛因斯坦生前,他就因創造了相對論而家喻戶曉。他所到之處,全世界都颳起了「愛因斯坦旋風」。但是當時的民眾對什麼是相對論並不了解。甚至是一些學術人員也是霧裡看花。有一次,愛因斯坦被邀請到加州大學演講,下面坐了一圈他的粉絲,都是大學生。大學生們就問愛因斯坦,據說相對論非常的晦澀難懂,您能不能簡單地描述一下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 蛾中「可愛教主」,顛覆您的認知,不勞而獲卻廣受歡迎
    (文章原創)平時提起飛蛾,大家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想到一個肥胖笨拙,長有毛絨絨觸角,抖落著灰褐鱗粉的形象,心裡充滿了厭惡。比如這樣一種不可思議的生物,幾乎顛覆了我們對於蛾子的認知。去年十一黃金周,花博匯裡大片大片的橙紅色硫華菊開的正豔,遊客們忍不住徜徉其間,飽覽花海盛景。只見花間還飛翔著一群靈巧的小蜂鳥,它們體態輕盈,飛行速度奇快,時而三五嬉戲,時而在空中懸停,時而扎進花心採蜜,簡直可愛至極。
  • 在弦理論基礎上,黑洞毛毛球理論出現,它顛覆了我們對黑洞的認知
    廣義相對論中對黑洞的描述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物體,它出現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根據理論描述如果一個物質被壓縮到足夠小的體積,那麼引力就會變得極其強大,這種瘋狂的引力壓縮能勝過自然界其他四種基本力,而且一旦達到某個臨界值,物質就會不斷擠壓,壓縮到一個無限小的點
  • 男子切開巨型魷魚,發現透明「塑料」管,顛覆了認知!
    男子切開巨型魷魚,發現透明「塑料」管,顛覆了認知!魷魚是我們餐桌上最常見的海鮮之一,由於的肉質Q彈緊實,還富含我們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深受我們的喜愛,不同種類的魷魚多達數百種,這些魷魚大小不等,小的不過拳頭大,但是最大的卻能長到十幾米,這些魷魚甚至還敢捕獵鯨魚,體型如此龐大的魷魚,是沒有辦法來到我們餐桌上的。但這位男子卻買來了一米多長的巨型魷魚,切開後竟然發現透明的「塑料」管,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從萬有引力到廣義相對論,什麼才是引力的真面目?
    從那個蘋果砸中牛頓的一刻開始,牛頓忽然意識到是重力在導致蘋果下墜,而且不僅是大地,任何一個有質量的物體都具有引力,所以任何兩個物體都會相互吸引,這就是萬有引力。以牛頓的理論作為基礎,經過了上百年的研究和測量,人類最終找到了萬有引力常數G,於是我們擁有了萬有引力公式。
  • 倉鼠的智商有多高?小夥搭建彩虹迷宮測試,結局顛覆認知!
    倉鼠的智商有多高?小夥搭建彩虹迷宮測試,結局顛覆認知!小倉鼠軟萌可愛,捧在手心裡肉嘟嘟的,非常愛吃堅果,經常會將腮幫子塞得鼓鼓的,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小倉鼠就是一個小吃貨,但是殊不知倉鼠的智商也是非常高的,倉鼠的智商有多高?
  • 小米透明電視到底香不香?網友:真的顛覆了我的認知
    驅動中國2020年8月12日消息,儘管在小米狂轟亂炸的輪番宣傳下,我們知道小米十周年雷軍公開演講勢必要點燃科技圈,但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小米電視大師系列第二款的到來還是顛覆了我們的認知,透明電視,這真的不敢讓人相信這會是小米的傑作,畢竟小米電視身上最鮮明的標籤莫過於性價比。
  • 專訪《相對論之路》作者:最早科普相對論的正是愛因斯坦本人
    近日,這場特展的「幕後推手」之一,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理論物理學榮休教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檔案館學術主任——哈諾赫·古特弗羅因德(Hanoch Gutfreund)教授也來到上海,攜其首次被譯為中文的科普著作《相對論之路》與讀者見面。該書英文版出版於2015年,愛因斯坦發現廣義相對論的百年慶之際。
  • ——帶你走進相對論
    前言   猶記得在高中上物理課的時候,那本書應該大多數講的是近代物理的內容,當講到相對論的時候,我完全被驚呆了,當時想著,這是什麼鬼?運動的時鐘會變慢?運動的尺子會縮短?我完全不能想像,這是顛覆人們正常的認知啊!
  • 什麼是廣義相對論?通俗易懂,了解牛頓到底錯在哪裡了
    100年來,廣義相對論仍然是科學家對引力的最佳理解,也是我們理解宇宙最宏大尺度的關鍵。它用數學精確地解釋了質量和能量的分布是如何扭曲了時空,基本思想是十分簡潔,不需要特別專業的知識就能理解。想像有一個人在地球上一個封閉空間裡,他在這裡能感覺到地球的重力場,比如說他重複比薩斜塔的實驗,兩個球都擁有9.8米每秒的加速度(即地球的重力加速度)。現在把同樣的空間放在太空中,遠離任何物體的重力影響,如果該空間也被施以9.8米每秒的加速度(我們可以想像火箭推著這個空間往上走),同樣重複薩斜塔的實驗,兩個球還是擁有9.8米每秒的加速度,這個人在這個空間裡不可能分辨出他們感受到的是重力還是勻加速。
  • 世界上奇怪的動物合集——顛覆認知
    世界上充滿了一些真正怪異的動物。他們各自有不同的生態用途,而且,這些怪異的動物都有其令人好奇的本事。這些動物能顛覆你的認知。馬來熊一般分布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馬來熊雖然是一種體型最小的熊,但是它卻又有一個很霸氣的名字,那就是太陽熊。因為馬來熊的脖子上有一圈白色的毛,像太陽一樣,所以又被人們稱作太陽熊。一說到熊,人們都會認為熊一種是巨大、暴躁、兇猛的動物。
  • 一口氣搞懂狹義相對論
    這都100多年前的理論,我們沒有理由看不懂它。今天,我就來給你好好講一講:狹義相對論到底講了些什麼?一場跨越200年的恩怨狹義相對論能夠誕生,其實主要源於一場跨越200年科學史的恩怨。讓我們先把鏡頭切換到17世紀,首先出場的一號男配角是號稱近代物理學之父的伽利略。
  • 由想像加持的藝術創作有多厲害?繪本《奇幻島》輕鬆顛覆你的認知
    一座幻想中的島嶼,一次顛覆認知的旅行「外師造化,中心得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所謂「造化」就是指大自然,所謂「心源」就是指畫家內心的感悟。這8個字簡練的概括了藝術創作的根源是自然,畫家從自然萬物和法則中獲取靈感,以藝術的形式進行升華,從而表達出自己的追求和理念。
  • 海豹國王說法顛覆降龍認知,降龍被「下獄」,兩國和解再無可能?
    讓我們一起走入星太奇的世界。海豹國王說法顛覆降龍認知,降龍被「下獄」,兩國和解再無可能?上回說到為了成功回到東海,降龍等人答應了企鵝國王前往海豹王宮營救公主,結果一到海豹王宮就被生擒,然而海豹國王說的話卻和降龍所知道的情況有所不同,到底是誰在惡人先告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