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都知道,我們國產遊戲起步晚,絕大多數玩家都是從國外的舶來品入的坑。於是問題就出來了,在沒有官方中文翻譯的情況下,我們到底見過了多少讓小學語文老師都目瞪口呆的漢化翻譯呢?
騰訊遊戲頻道獨家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產遊戲起步晚,絕大多數玩家都是從國外的舶來品入的坑。於是問題就出來了,在沒有官方中文翻譯甚至連正版都沒有的情況下,我們到底見過了多少讓小學語文老師都目瞪口呆的漢化翻譯呢?
舉個最喜聞樂見的例子,玩家們津津樂道的「老滾」全稱叫「老頭滾動條」,這個不明覺厲的遊戲原名就是鼎鼎大名的《上古捲軸》,當年大陸地區遊戲代理商天人互動在翻譯《上古捲軸3:晨風》時,將「TheElder」按照字面意思機翻成老頭,把「Scrolls」翻成電腦的滾屏操作,連起來就成了老頭滾動條。雖然也有人考證這其實不是機翻的鍋,而是漢化人員惡意賣萌,但不管怎麼說,這種類似把格雷森(Grayson)翻譯成灰兒子的賣萌也算得上是車禍現場級別的賣萌。
和老滾並肩的元老級別奇葩翻譯還有「踢牙老奶奶」,這個的典故是臺灣公司翻譯《無冬之夜OL(預訂)》時創造的,把原文的「kickedinmyteeth(漠視對方)」翻譯成了「踢到我的牙」……所以說,做漢化工作不是光認識單個詞就行的,各種成語俚語也要有所了解。據說當年中蘇談判時,中方指責蘇聯貪得無厭,用了個「得隴望蜀」的成語,結果對方的翻譯按字面意思理解,搞得蘇聯代表大驚:我們什麼時候對四川有領土野心了?
讓人哭笑不得的翻譯一直層出不窮,今天就讓大家來感受一下,享受一段輕鬆時間。
先說說今年的一款現象級網遊,大家都很面熟的。
原名《Overwatch》,字面意思就是掩護射擊,要不怎麼說我們的翻譯靠譜起來真是信達雅,「守望先鋒」,既有英風俠骨,也有鐵血柔情,讀起來鏗鏘頓挫朗朗上口。同樣的遊戲,在臺服的譯名叫《鬥陣特攻》……雖然看起來也挺打的,但總覺得辨識度不是那麼高的樣子……
至於遊戲裡面的英雄名字,臺灣人民的翻譯就更加歡樂。比如說,AngelaZiegler的代號是「Mercy」,字面意思就是寬恕、仁慈,大陸地區意譯成天使,一點問題都沒有。臺服則是原汁原味地翻譯成……慈悲。
總覺得有一種看破紅塵的感覺。
另一位女英雄的代號「Widowmaker」直譯是寡婦製造者,所以國服起初是想翻譯成黑寡婦的,但是考慮到審查問題改成了黑百合。其實無論是黑百合還是黑玫瑰還是黑薔薇,都是為了凸顯妹子的危險魅力,沒問題。臺服的翻譯則是「奪命女」——危險倒是也凸顯出來了,魅力被他們給吃了……
最想哭的可能是路霸。「roadhog」本意就有橫衝直撞的駕駛員的意思,翻譯成路中一霸非常貼切,雖然玩家經常用豬來稱呼他,那也是在體型基礎上的愛稱。臺服的翻譯大概覺得既然有這個噸位,不如給一個官方的名分吧——直接翻譯成「攔路豬」,再加上我們翻譯成狂鼠的那位「炸彈鼠」,頓時有了一種憤怒鳥的既視感……
不就是胖了一點嗎!胖有什麼錯啊!(感同身受痛心疾首的小編)
在某漢化組翻譯育碧的《刺客信條:啟示錄》時,曾經以純粹的想像力聯合機翻生造了一個詞「哥德式金屬私生子」。它的原文是「Restinpeace,bastard」,直譯應該是「安息吧,混蛋」。這個錯誤比多少還能想通的老滾和踢牙老奶奶更神秘……
機翻有的時候不但容易貽笑大方,還容易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比如這張截圖,就是《龍騰世紀:審判》中的一幕,某漢化組疑似將團隊成員中的party機翻了一下……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據說在美劇《綠箭俠》中,有一幕場景發生在香港酒吧中,劇組為了寫實決定多加一些中文元素,於是把懸掛的「party(聚會)」條幅給自己漢化了一下……那畫面太美不敢看。
仍然是可憐的《上古捲軸》系列中的一作:《上古捲軸5:天際》,其中有這麼一個地點,原文寫作「BrokenFangCove」,第一個單詞是毀壞破壞沒有異議,最後一個詞是山谷,也沒有異議,關鍵在於中間那個「fang」……有的漢化組結合英文和拼音,大筆一揮寫上了「塌方洞穴」(敢情是個遺址);有的漢化組換個角度結合英文和拼音,翻譯成「破防洞穴」(這誰還敢進去);也有的漢化組認出了那個詞是牙的意思,於是在「斷牙」、「壞牙」、「破牙」之間糾結不止……
上世紀末的老牌經典《帝國時代》也曾經被各家奇葩漢化變著花樣糟蹋過,把題目直譯成「帝國的年齡」都不算慘烈,經常有人對屏幕上跳出的「建造了想知道」迷惑不解:什麼叫想知道?想知道什麼?
後來大家才明白,wonder還有一個意思叫「奇觀」。
日本的國民遊戲之一,《勇者鬥惡龍》系列最新的《勇者鬥惡龍X》在國服由盛大代理,目前似乎是快要到不刪檔測試了。其實這個名字本身也有點不太靠譜,「DragonQuest」直譯應該是「龍之探秘」,當年臺灣翻譯成勇者鬥惡龍是因為第一代裡的boss確實是個惡龍,但到了第二代龍就不是boss了……這種系列遊戲的翻譯最容易被初代坑。
說了這麼多遊戲漢化時的囧聞,最後讓我們看看熟悉的中文遊戲被「洋化」時是怎麼幹的。
國產遊戲最知名的《仙劍奇俠傳》早先在日本發行時曾經用過一個《LegendofSwordandFairy》的譯名,直譯就是《劍與仙的傳說》,雖然西式的仙子精靈「fairy」和我們傳統的修仙似乎不是一個位面的產物,但好在日本人民一衣帶水,懵懵懂懂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精髓。等到後來遊戲的譯名被定為《ChinesePaladin》時就比較囧囧有神,對西方人民來說,聖騎士的那種俠義精神和中國武俠文化可能差得遠一點,不過我們也沒法指望能給他們解釋清楚什麼叫劍膽琴心,什麼叫笑傲江湖(預訂)……聖騎士就聖騎士吧。
其實,可能簡簡單單的《ChineseLoveStory》更貼切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