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河東秀才牛生,要到華州尋訪親戚。離目的地還有三十裡,住在一村店。
這日風雪叫囂,寒冷至極,牛生便喚主人蒸煮一些湯餅暖和身子。黃昏時候,店裡進來一人,衣著襤褸,臉色飢黃,似乎也來投宿。
但他身上沒什麼錢,店主便不肯留他。牛生見了,十分同情,於是把食物與他分享。
那人顫抖著身子,感激道,「生活不易,身上也沒有多餘的錢財,已經餓著肚子走了百餘裡了。」
說完,就毫不客氣地吃喝起來,足足吃了四五大碗,吃完以後,就倒在床前的地板上睡著了,那鼾聲如牛。
到了五更,這人就起身,到牛生床前,硬是把他推醒,對他說,「請您移步到門外,有事情要告訴你。」
牛生起初不情願,在那人連連催促下,方才裹緊了衣服勉強挪到門外。
那人就說,「其實我不是人,是冥使。對於昨夜一餐深感愧疚,如今只有小小的一點心意報答,請您為我找來一張紙以及筆硯。」
牛生隨即找來筆墨給他。
此人讓牛生遠遠地走開,自己走到樹下,從袖子裡掏出一卷書翻閱,檢索數張,方才在紙上寫下兩行,用信封封存起來交給牛生。
他告誡牛生說,「您如果遭遇了緊急危難的事情,就可以焚香拆開信封查看,但如果可以避免,就不必拆了。」
說完,這人就往前走數十步,消失在茫茫風雪中。
牛生得了信,卻並不以為然,只是隨意把信夾雜在背囊中。
等到了華州,牛生按照原來的地址尋訪,卻發現失去了親戚的蹤跡。此時,身上所帶的銀兩已經所剩無幾,很快,他連飯也吃不上了。
饑寒交迫,又加上沒有吃的,牛生倍感絕望。
他打開行囊,抱著殘存的一丁希望,希望還有剩餘的乾糧。無意中,他卻翻到了那個信封,他想起那人的話語,連忙拆開一看。
上面寫著,「可於菩提寺門前坐。」
從這裡到菩提寺大約有三十裡,飢困又遇風雪,乘驢前往,到黃昏方才趕到寺門。
牛生遵照信中吩咐,在門前坐下了。
尚且沒有坐定,就有一老僧開門,見牛生坐在門外,便呵斥他,「下這樣大的雨雪,你還在等什麼人,要是凍死在這裡,豈不是連累我們了?」
牛生連忙答道,「我是個秀才,到這裡已經是夜晚,可否借寺門前睡一宿,明日一早便離開。」
老僧道,「既然是個秀才,那住在貧道院裡也不妨。」
進去後,老僧為他設火熬煮齋食。兩人一起說了很多話,老僧便由此打探說,「不知前晉陽長官,跟秀才的關係是遠是近?」
牛生吃了一驚,答道,「是叔父。」
老僧便取出晉陽的文書,讓他辨識,果然不錯。老僧高興道,「晉陽曾寄錢三千貫在這裡,但後來就沒有來取,我已經上了年紀,一旦離去,就只能一筆勾銷。
現如今就把它們全部交給你。」
牛生得了這錢千貫,便用來買宅,置車馬,購良田,一夜間成為一位富人了。
申明:故事改編自《太平廣記》,請不要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喜歡此類民間故事的朋友,不妨點讚關注。將定期為大家更新有趣的故事內容。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