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父母:孩子有推人、抓人、打人等攻擊行為,需要這樣管教

2021-01-09 笑雪育兒思考

文/笑雪育兒思考

有的孩子對人有攻擊行為,無論是跟小朋友還是大人,總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例如掐脖子、咬人、踢人、咬人、揪頭髮、吐別人口水、打人巴掌、擰人、抓人等等,都屬於攻擊行為,那麼這樣的孩子需要怎麼管教呢?

方法一:對孩子這種行為給予責備與不贊成。

如果父母確實想幫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那麼在孩子一旦出現這個行為時,要及時向孩子表達責備與不贊成的態度。

例如孩子在跟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因為爭搶玩具而打了對方小朋友一巴掌,媽媽看到後立即走到孩子面前,嚴厲的說道:「你打了別的小朋友令我非常失望,這種行為是不允許的。」

在這裡,媽媽就正確地應用了不贊成。

在應用這個方法的時候,父母要注意:

1、當我們責備孩子攻擊別人的不良行為時,要走近孩子,注視著他的眼睛,用嚴厲的表情指出他那種不良行為。

2、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對孩子進行挖苦、輕視。

3、責備孩子時要注意不要喋喋不休,更不要發牢騷,因為發牢騷不能幫助孩子改進不良行為,只能破壞親子關係,所以父母要保持簡短、冷靜。

4、在責備孩子時,只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表示不贊成,而不是對孩子本人表示不贊成。例如錯誤的說法:「你是個調皮的女孩」(否定了孩子)。正確的表達應該是:「你那樣做是調皮的。」(否定孩子的錯誤行為)

不過,這種方法也有失效的時候,例如出現孩子跟大人頂嘴、對待父母的責備很無禮、嘲弄或與父母爭吵; 嘻嘻哈哈笑著看上去不在乎、不理睬父母;孩子亂發脾氣等,此時責備就會無效,可以考慮其他形式的溫和懲罰。

方法二:對不良行為進行行為處罰。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似乎除了打罵和吼叫,就沒有別的辦法了。雖然我們也知道,打完了罵完了,孩子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無非也就是讓大人出一口氣罷了,甚至打在孩子身上,也疼在自己心上,事後又去後悔幹嘛打孩子。

所以我們這裡介紹一種行為處罰方式,主要就是針對某一不良行為考慮使用行為處罰。舉個例子,當孩子出現撒謊的不良行為時,可以讓他受到某種行為處罰,例如一天不給看電視。在這裡讓孩子受到的「某種行為處罰」,主要就是指取消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剝奪某種權利或者做不喜歡的家務等,不過這類處罰與不良行為不一定具有邏輯上的聯繫。

當父母在給孩子應用行為處罰前,要儘量在不良行為發生前說明該處罰,並且要讓孩子大聲說出,如果他出現了某種不良行為,就要受到什麼樣的行為處罰。

例如:孩子出現推人、抓人、打人等攻擊行為時,父母就應該及時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會受到什麼樣的行為處罰,跟孩子溝通好之後,最好讓孩子再複述一遍,這樣也加深他的印象,而後面一旦他的不良行為出現後,父母就及時應用行為處罰。

另外,在應用行為懲罰時,父母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很生氣的樣子,應該讓孩子明白,他之所以被懲罰,並非是因為父母生氣了,而是因為他自己的不良行為導致的。

在這一點上,很多父母普遍都會犯錯,最終導致孩子覺得,是父母生氣了所以自己才被懲罰,這樣不利於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

總之,如果你的孩子有推人、抓人、打人等這種攻擊行為,不妨應用這兩種方法試下,多應用幾次比單純的打罵更有用、有效。

相關焦點

  • 孩子常打人有攻擊行為?挫折攻擊理論:與常受「挫敗感」有關
    還有一回,孩子考差了,老師布置了家長籤名的任務。孩子並沒有將他的試卷交給我。我一問,孩子竟然說,他太生氣了,所以就把試卷給撕了。孩子經常打人有攻擊行為,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格外留心。根據挫折攻擊理論,這通常是與孩子經常遭受"挫敗感"有關。孩子的"攻擊行為"與"挫敗感"有關挫折攻擊理論主要是由拉爾德、梅爾、米勒等人提出的。
  • 紀錄片《小人國》:孩子有攻擊行為,需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所以一旦孩子經歷過,甚至是只要看見過有打人的行為,他就很有可能模仿出來。我我家孩子班上的那個小朋友,據老師講他的身上經常有淤青,所以老師很懷疑他是在家裡受到來自父母的家暴,所以才會在幼兒園有攻擊別的小朋友的行為。還有一種原因,便是孩子在生活中遭遇挫折之後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有限,當他們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的時候,往往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 推人踢人抓人打人惹事成性?說下每個娃必經的「暴力時代」?
    我們養育孩子最終目的是什麼?讓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啊!」要成為獨立自主的人,最重要的是長腦子:有主見,不唯唯諾諾,敢於拒絕,內心充滿力量,追求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意願。生命只給了個體三個機會完成這個「自我擴張」的初始體驗:第一叛逆期(2-3)第二叛逆期(7-9)第三叛逆期(青春期)。
  • 孩子的異常行為有內在的心理原因
    調查發現,3歲至6歲兒童中,13.22%存在行為異常。如日前報導的3歲女孩彤彤(化名)不管高興還是不高興,常常要咬人、打人;6歲男孩小靈(化名),最大願望是「擁有一把槍,然後能一槍把媽媽打死」……  彤彤的行為,大多數人尚可以理解。可小靈的言語,顯然讓人大驚失色。孩子們怎麼了?是童言無忌,還是另有原因?
  • 反覆教育孩子打人不對,為啥不管用?認識「攻擊性」行為是關鍵
    孩子打人的行為屬於典型的攻擊性行為,相信正常的父母看到都會制止,但他們最常採用的就是斥責孩子,這樣的方法其實未必合適。只有了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產生的真正原因,父母才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解決問題。01什麼是攻擊性行為?
  •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該如何面對?
    02 攻擊行為出現的情境有哪幾類 生活中,有的孩子攻擊的方式是直接打人、踢人,而有的孩子只是喜歡開玩笑、捉弄他人,這些攻擊性行為往往是在某種特定情境下出現的。那麼,究竟哪些情境容易誘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呢?
  • 管教太嚴,把孩子越推越遠怎麼辦?家長要學會把握「教育的尺度」
    案例:閨蜜小妮其實是一個非常疼愛孩子的人,每次提到自己孩子的時候都笑得合不攏嘴,然而隨著孩子的年紀到了青春期,閨蜜的眉頭也開始皺起來。因為孩子不像以前那麼聽話,甚至屢屢有叛逆的行為,讓這個當母親的不知道怎麼管教。不過在了解小妮是怎麼管教孩子之後,才發現原來她不是不知道怎麼管教,而是管教過度了。
  • 孩子愛打人 屢教不改是性格缺陷?用對方法只需4步搞定孩子憤怒
    孩子還沒有養成正確的三觀,如果放任孩子的不良行為發展而不多加管教,那孩子只會在變壞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不是像某些人認為的那樣「孩子還小,長大就不這樣了」。02家長應該好好反思:為何孩子屢次打人,還屢教不改?有些家長也贊同老師的觀點,孩子打人時一定要管教,可是他的孩子孩子屢次打人還屢教不改。
  • 孩子的攻擊行為真的不需要重視起來嗎?看完這個你就明白了
    我發現每次兩人不歡而散,都是為了他們共同喜歡的某樣玩具爭搶不休,心心是緊緊握著不撒手,把小響氣的直摔東西,還對心心又推又踢的。相信這種情況,在每個寶寶家庭都有發生過。實際上,我們管小響的這種行為叫做兒童攻擊行為。攻擊行為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採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
  • 孩子喜歡動不動就打人?化解「攻擊性行為」,家長需要這3步
    有一次帶著他去公園散步,一個不認識的小孩子的模型飛機不小心砸在小侄子的背上,模型飛機是紙板做的,就算砸到也不會很疼。不料小侄子二話不說,拿起那個模型飛機就往人家頭上砸去,那小孩委屈得哇哇大哭,我連忙上前跟人賠不是。對於小侄子不分青紅皂白打人的行為,所有人都已經忍了很久了,於是我問他:「為什麼你二話不說就打人呢?人家又不是故意的。」
  • 孩子脾氣總不好?打人咬人怎麼辦,家長的反應最關鍵
    5.打人當初寶寶打人是無意識的行為。嬰兒年齡小,認知能力差,所以他們用毆打作為與其他孩子交流的方式。當嬰兒長大後,他們打人的原因有很多寶寶在幼兒園看到別的小朋友打人,很好玩,就模仿學打人;爸爸媽媽經常吵架打架,寶寶也因為這個影響學會了打人;有些父母擔心他們的孩子在幼兒園會被欺負。他們教寶寶說「誰打你就不要吃虧」,導致寶寶學會了打人。
  • 管教讓孩子懂規矩,但管教過度,孩子反而放縱,如何把握其中邊界
    在家庭裡,不乏聽見這樣的話語:「下來,別上去」、「這你都錯,怎麼這麼笨?」、「跟你說過沒?這裡應該這樣……」看似合理的管教,卻讓孩子受到了束縛,被各種命令語言控制。 群裡一位媽媽委屈地說,她家孩子手指頭被磕破了,可自己明明已經就這件事說過好幾次,別去桌子旁邊玩,但最終還是發生了。
  •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咋辦?面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父母可用這3招
    文章/熊二編輯/萌媽有位家長很困擾,他發現自己的六歲的孩子竟然會動不動就打人,孩子的脾氣很差,當有事情不順心的時候,他就會用暴力的行為發洩自己的不滿,除了在家大吼大叫,有時候還會對大人用咬或者踢的方式進行洩憤。家長問:現在孩子年紀還小,還能夠壓得住孩子,等孩子長大一些,力氣也變大的時候,孩子性格這麼暴躁可怎麼辦?
  • 淘氣的孩子很難管教,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採取正確的方法
    生活中,我們對孩子的管教一般都是比較嚴厲的,我在照顧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希望他們能表現得乖巧一點,不會有太多的調皮搗蛋。但是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只是一種奢望,因為孩子們到了一定的年紀後,總是表現得有點頑皮。除了孩子們比較內向外,一般小孩都會有這樣的調皮行為。
  • 幼兒為何會有攻擊行為?專家研究:這些是攻擊行為的重要原因
    如果孩子想要媽媽給他買某種玩具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就用打媽媽或摔壞物品的方式來發洩不滿,這些都是孩子的攻擊行為。幼兒為何會有攻擊行為?專家研究:這些是攻擊行為的重要原因孩子的攻擊行為是一種不良行為,這是他欲求得不到滿足時採取的消極的表達不滿的方式,這不僅會傷害別人、損害周圍的物品,也會傷害到自己。
  • 小孩突然喜歡打人,父母要如何對症下藥
    作者:寶寶知道 親子百科有些2歲左右的孩子不管遇到成人還是兒童,都要動手打人一下,有時力氣用得很大這特別多見於男孩。小時候喜歡打人並非到成人也是如此。喜歡打人或出現其他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一些。
  • 孩子剛入園愛「動手」,這並非暴力,別給孩子扣上「打人」的帽子
    「動手」並非暴力,孩子只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未達到青青剛入園的時候還沒滿三歲,算語言能力發展比較遲緩的孩子。班主任還了解到青青在家基本都是外婆在帶,爸爸媽媽工作都很忙,早出晚歸很少有機會能陪伴到孩子。這樣青青在入園前的家庭語言學習氛圍,是非常不夠的。每天青青只能和外婆溝通,學習和模仿。而外婆也十分疼愛孫女,孩子的需要根本不用語言表達,外婆也能明白孩子的意思。
  •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首先檢討
    很多家長把這種行為看做"孩子還小,比較調皮不懂事",這是其中原因,但是如果經常性帶著攻擊性行為,家長就要注意了。而且,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家長首先要檢討。什麼是"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的傷害另一生物體而為該生物體所不願接受的行為。它可能是言語上的也可能是身體上的。
  • 孩子不聽話應該如何管教 孩子不聽話父母怎麼做
    原標題:孩子不聽話應該如何管教 孩子不聽話父母怎麼做   與小孩相處,可以說是一門學問,相處的方式若是不對,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影響。然而很多小孩子不聽話,父母就會採取又打又罵的方式對小孩進行管教,殊不知這樣做對小孩是非常不利的。那麼孩子不聽話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 孩子不聽管教,打罵會造成心理叛逆,不妨試著這樣引導
    因為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是從嬰兒變成了幼兒,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總是做些家長不準做的事情。家長總會出現咬牙切齒的行為。孩子就像到了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一樣,總是選擇和家長對著幹。我的朋友小劉最近就很有苦惱,小劉的兒子小天兩歲多了,總是在家裡翻來翻去,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