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突破10萬元 買了新車 這位鄉村教師臉上的皺紋裡都帶著笑意
今天,中國教育報刊登了一則篇幅不長的特寫報導,內容是:記者採訪廣西田東縣作登瑤族鄉中心小學校長羅逢秋。這位校長是1985年參加工作的。1993年以前他是一位民辦代課教師,每月36.4元,1993年轉正後月工資為200元,到了2017年他的總收入突破10萬元,還買了小轎車。記者寫道,羅逢秋「黢黑的臉頰上皺紋都帶著笑意」。
這篇特寫的題目是《待遇高了 鄉村教師有奔頭》。看著這個樸素的題目,不由心生感慨:這大概是一位從民辦代課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的鄉村教師的真實經歷。1985年,全國各個行業的收入差異不算大。當時,剛入職的教師能感到每月3元錢的教齡津貼對生活的意義,而一個師範生每月能領到5元錢的一等助學金會感到「幸福」。
今年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說過,今後將明確公辦中小學教師國家公職人員的法律地位,確保教師工資不低於甚至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要將這些具體措施「落實到教師心裡去,讓他們臉上充滿笑容。」是的,鄉村教師的待遇提高了,怎能不感到有奔頭,臉上自然會帶著笑意。
記者筆下,「黢黑的臉頰上皺紋都帶著笑意」,不是一般的細節。這個細節值得我們細讀。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廣大鄉村、特別是偏遠山區的教師長年累月生活和工作在條件較差的基層學校,為鄉村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如今,一些地方實實在在落實教師待遇,把國家的好政策落實到位,待遇提高,地位也就隨之提高。
我們從田東縣政府網站看到,田東縣雖然地處偏僻山區,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縣,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但是,這個縣早在2007年就基本建立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並於2011年跨入「中國西部百強縣」的行列。2018年該縣投入1889萬元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甚至投入359.42萬元用於普通高中免學費項目。
在這樣的背景下,羅逢秋2017年年收入突破10萬元,是包括「基本工資、各類鄉村教師補貼和績效獎勵」在內的。也就是說,從現有的資料看,羅逢秋老師年收入突破10萬元,只能看作個例。我們希望看到國家的鄉村教育振興計劃能普惠到每一個鄉村教師的身上,讓更多鄉村教師臉上充滿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