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愛」墨脫路(記者筆記·新聞的側面)

2021-01-11 人民網

  通車當天,汽車行駛在墨脫公路上。
  本報記者 鮑 丹攝

  10月31日,墨脫公路正式通車。在通車儀式現場,公路設計代表組組長、中交集團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塗運良對記者說:「去墨脫都去煩了。」公路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項目經理、武警交通二支隊程春明說:「一點高興都沒有。」 

  面對自己的建設成果,一點喜悅之情都沒有,就像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這有違常理的背後,是超乎想像的慘痛和艱辛! 

  建設條件有多艱苦?程春明說:「我們在川藏公路海拔4685米修海子山隧道時還軍歌嘹亮,到這裡卻真的是熬哭了。」沒有電、沒有手機信號,一封閉就是10個月;半年雨季、半年冰天雪地;雨季天天下雨,穿著雨衣幹活,戴著防蚊面具幹活;冬天四處白茫茫,連上廁所都找不到方向,房簷下掛著1米多長的冰柱子,要戴著頭盔過房簷——工人們都幹瘋了,技術員也幹瘋了,大夥自嘲「領工資的囚犯」。

  「這裡的工程強度不是對人的考驗,而是對人的摧殘。」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重點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鄧超說。墨脫公路全線調查共發現滑坡、崩塌、泥石流、水毀、雪崩等各種災害425處,平均每公裡達3.6處。這裡每年發生地震400多次,算下來幾乎天天地震。部分路段屢建屢毀,屢毀屢建。在K88+770米處的芒給溝,一下雨就發生泥石流,平均三天一次泥石流,一年中大規模的泥石流至少有六七次。

  「這麼一條『不三不四』(三級四級)的路,修了五年,天天都在幹不成、想辦法、幹不成之間惡性循環,能高興才不正常。」程春明矢口否認他的成就感。可是,他也說,如果在死的前一秒回想工作畫面,那一定是在墨脫公路。修路二十多年,跑遍大半個中國,參加過青藏鐵路、川藏公路等艱險工程,他和他的隊伍覺得最難的路也不過如此了,可到了墨脫才發現,挑戰前所未有。

  每次經過墨脫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我們的目光都被茫茫雪原上的紅色標語深深吸引:「五易寒暑拋家舍業情滿邊疆西藏墨脫不遙遠,兩百勇士攻堅克難巧奪天工雪山天塹變通途——祖國在我心中」。是的,能留在這裡的建設者,遠非名利能夠主導,唯擁有堅強信念才能堅持。

  嘎隆拉隧道口不遠的雪坡上,插了一片彩旗。藏族司機說,這不是普通的經幡,而是紀念曾葬身於此的人。隧道通車前,波密到墨脫須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嘎隆拉雪山。下山的辦法通常是滑雪槽,人扒一堆雪,自己坐在上面往下滑,雙手插進雪中控制速度和方向,速度太快會栽下去,來不及轉彎也會衝下萬丈深淵。許多人死在翻山路上,每死一個人,家人就來插一桿旗。隧道打通第一天,壁面還沒加固、洞裡還沒排水,人和貨車就迫不及待地通行了。之後,彩旗不再增加。

  即便僥倖翻越成功,嘎隆拉雪山的極寒、缺氧也會令人脫一層皮。為了修路,墨脫公路項目辦主任鄒宗良曾經翻越嘎隆拉雪山13次,塗運良曾經翻越7次。「每翻一次,感觸就更強烈:墨脫對路的需求真是太迫切了!」塗運良說。墨脫公路通車後,直接受益的就有1.2萬人。

  至今,墨脫公路96K處貢日村的桑珠還記得,第一次步行走嘎隆拉隧道時,腳下的水還有20多釐米深,壁面到處滴水,可大傢伙都喜氣洋洋。而今隧道已經完工,洞內道路平坦、雨雪不進,曾經的死亡地段,變成了墨脫公路中難得的一段坦途。

  貢日村,這個幾乎全村人都曾當過背夫的珞巴村落,運輸不再靠人背馬馱。有人走出大山去打工,有人賣馬買車跑起了運輸,全村人均年收入從過去的1000多元提高到現在的4000多元。

  路通了,很大一批修路人卻不能撤離,因為氣候、地質幹擾等隨時都會來「卡脖子」。就在正式通車前兩天,一場大雪重新阻斷墨脫公路。經過奮力搶通,道路重新恢復暢通。「就算與川藏公路最艱險的105段相比,墨脫公路的保通工作量都是前者的3倍。」鄒宗良說。

  「墨脫公路就像一個新生兒,現在連路都不會走,要讓它健康長壽,要做的事太多了。」程春明說。

  那些嘴上說不愛墨脫路的人們,是有多口是心非啊!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04日 09 版)

相關焦點

  • 什麼樣的記者才能成為「大記者」?
    前輩錢鋼說,「新聞工作,是活潑的人從事的嚴謹事業,熾熱的人肩負的冷靜使命,浪漫的人從事的艱辛勞作。」活潑與嚴謹、熾熱與冷靜、浪漫與艱辛,沒錯,這就是記者這個職業。012010年年底,央視在浙江設立了應急報導點。浙江是我父親的家鄉,通過激烈競聘來到杭州,原因很簡單——我想當個百分之百的記者,駐站必須完全在新聞一線。
  • 遠去的馬幫——「蓮花秘境」墨脫告別「高原孤島」之路
    新華社記者 周錦帥 攝  如今,當年的築路人大多解甲歸田,沉默的護路人也換了一茬又一茬,曾經閉塞的墨脫卻已經脫胎換骨:全縣整體脫貧,機動車迅速普及,旅遊業蒸蒸日上,有機茶走俏市場……  一條路,築成了一個傳奇。  墨脫,請到車上來  漫長的歲月裡,墨脫的路只有踩出來的羊腸小道、簡易的溜索以及木橋藤橋。
  • 2019年才通客車的墨脫,徒步者心中的地獄
    這個鍋啊,可有來頭,只有墨脫才產,是當地懸崖上鑿出來的。它那石頭比較綿軟,所以鑿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好力度,這說明什麼啊,說明這是個手藝活,手藝好的匠人才能鑿這麼一口鍋,裡面還含鈣鐵鋅硒什麼的,好雞配好鍋,所以這才好吃啊。」要不是臨走了他還沒有賣我鍋,我還以為他家副業是賣石鍋的呢。墨脫,是林芝的下轄縣,位於西藏的東南部,與印度接壤,處於邊境地帶。
  • 盜墓筆記:張起靈的來歷與西王母有關聯嗎?
    張起靈,是長篇懸疑小說《盜墓筆記》裡的重中之重,在嚴格意義上來講,張起靈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職稱,一種專屬於《盜墓筆記》張家族長的稱呼。在《盜墓筆記》中,想成為張起靈,首先得是個張家人,還要擁有可以驅蟲闢邪的特殊血液麒麟血才可以。
  • 首批徒步進墨脫者、範長江新聞獎獲得者徐文良寄語
    原標題:首批徒步進墨脫者、範長江新聞獎獲得者徐文良寄語   記者,今天新聞和昨天歷史的記錄者。現場,發生和傳播新聞的源發地。到發生新聞的現場去,用腳步記錄歷史,這可以說是60年來每一代軍報記者信守並實踐的準則。
  • 大山深處點燃足球夢 佛山援藏「一號工程」打造墨脫新名片
    墨脫獨特的氣候條件與平均1200米的海拔地勢,成為整個西藏為數不多可以開展競技體育的地方,足球運動就在墨脫紮根散葉了。「喜歡足球的人很多,但縣城只有中學這塊場地,所以時間排期都很困難」。阿旺朗傑告訴記者,2002年他大學畢業來墨脫時,整個縣城連一個足球場都沒有,球門還是他們手把手用木材做的。
  • 《盜墓筆記》吳邪手臂上的傷疤怎麼來的?
    秦昊飾演吳邪在《盜墓筆記》中,吳邪胖子張起靈一起經歷了很多冒險,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張起靈進入青銅門後幾年,吳邪在一次旅行中,從尼泊爾回中國,無意間(小編覺得是是被人安排了)吳邪來到了西藏墨脫。秦昊飾演吳邪在墨脫的郵局看到了一幅畫像,是小哥的。
  • 《盜墓筆記》系列南派三叔全部作品閱讀順序
    《盜墓筆記1-8》系列為主要作品,也是故事的動態的發展走向。七星魯王宮篇章主要是講吳邪和張起靈初次見面和首次下地偶遇胖子的一些經歷,從此被三叔「忽悠」上了一條「稱霸之路」。盜墓筆記怒海潛沙篇章主要以蛇眉銅魚引出二十年前西沙考古隊失蹤事件,解連環假死事件,王藏海和雲頂天宮萬奴王事件,裘德考阿寧考古公司。
  • 西藏墨脫髮現孟加拉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文凌)在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的許可和支持、林芝市與墨脫縣林草局幫助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獸類生態與進化學科組近日在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境內的2個紅外相機位點3次拍攝到了野生孟加拉虎,這是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在野外拍攝到孟加拉虎的活體照片。
  • 《盜墓筆記》張起靈母親白瑪的來歷,藏海花的秘密
    在小說《盜墓筆記》中,二十世紀初期,張家其中的一支頻繁來往於尼泊爾和西藏之間。領頭的張家人化名董燦,運送著一些見不得光的物品,賺取佣金,同時進出各個地方的古墓,辨別先人留下的線索。偶然間,董燦一行進入了一個他從未走入的區域,發現了一座美麗的猶如寶石一般的湖泊,那裡被稱為康巴落。
  • 《盜墓筆記·重啟》吳邪的割喉疤哪來的?片頭給出了答案
    《盜墓筆記·重啟》是《盜墓筆記》系列中的其中一部,該劇根據南派三叔的《重啟》改編,一經播出深受觀眾的喜愛。雖然說盜墓系列的影視劇和小說不少,但這些年也只有《盜墓筆記》和《鬼吹燈》是盜墓劇中的佼佼者,是觀眾認可的盜墓小說類型的雙雄。
  • 中國新聞周刊:《醜聞筆記》:作為醜聞的情與性
    中國新聞周刊:《醜聞筆記》:作為醜聞的情與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1日 21:21 來源: 來源:中新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對不倫之愛的責罰權,極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和操縱
  • 精準扶貧丨有「強迫症」的「周博士」:3年7本筆記記錄鄉村扶貧路
    扶貧3個年頭,他寫下7本筆記,他的扶貧路在腳下也在筆上。周浩的7本筆記湖南省邵陽市新寧縣黃金瑤族鄉二聯村是新寧縣西南最偏遠的深度貧困村。2018年,周浩和隊友們來到這裡,雖然臨行前已預想到條件艱苦,但泥濘的村路、昏黃的燈光、亂掛的電線和破敗的房屋,還是出乎了他們的意料。
  • 今天,一本41年前的筆記和它的主人回到江大
    今天,一本41年前的筆記和它的主人回到江大 2020-09-29 1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學者在西藏墨脫髮現2個兩棲類新物種
    近年來,我國學者在墨脫縣境內已發現了多個兩棲類新物種,暗示了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水平仍被低估。角蟾屬Megophrys隸屬於角蟾科Megophryidae,是一類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森林溪流的蛙類,其分布範圍西起喜馬拉雅山東段南麓,東到我國華東,南至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該類群具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截至目前包含了109個物種,而近一半的物種是近十年被發現的。
  • 杭州小學生的這份筆記逆天了
    王安石帽子的變化代表著他在宦海的沉浮筆記的作者,是杭州市青藍小學四(5)班的陳思遠,小男孩長著一雙大眼睛,一張圓圓的小臉,和人說話老是笑眯眯的,特別萌。3月25日中午,記者在學校教室裡「逮」到剛吃過午飯的陳思遠,追問「神仙筆記」的來龍去脈。小陳同學坦白,這些筆記是他上課和平時看書時做的,所以準確地說,是讀書筆記。
  • 墨脫髮現動物界「香妃」:與同伴打架很兇猛,遇到天敵一溜煙跑了
    墨脫深藏於雅魯藏布大峽谷的雲霧和密林之中,地勢北高南低,形似蓮花,雨量豐沛,自然生態保存十分完好。在墨脫的密林裡,生活著一種十分罕見的瀕危野生動物,那就是黑麝。黑麝與其他麝科動物一樣,天生自帶香囊,能分泌出名貴的麝香,但卻比其他麝科動物更為罕見。一支探險隊進入墨脫密林,多番尋找,只在林中發現了黑麝的糞便,未能見到黑麝本尊。
  • 科研人員再次在墨脫拍到棕頸犀鳥
    請跟隨記者的腳步進一步了解它們。近年來,我區不斷加強鳥類監測與保護。在這個過程中,科研人員也有了不小的收穫。其中,以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為例,科研人員們自2016年以來,在我區陸續發現了彩䴉、印度池鷺、灰椋鳥、藍翡翠和小黑背銀鷗等鳥類分布。在他們看來,我區鳥類分布不斷被發現,說明在我區生物資源的調查尚存空白,隨著科研力度的不斷加大,相信這樣的發現還會陸續增加。
  • 讀書筆記大全:再見了,可魯讀書筆記
    ,將好的讀書筆記摘抄,大家可以參考範文,總結讀書筆記格式,了解讀書筆記怎麼寫。更多內容推薦: 讀書筆記大全:中外名著讀書筆記摘抄1031篇1101篇讀書筆記大全告訴你讀書筆記該怎麼寫>再見了,可魯讀書筆記   可魯是一條聰明的、一生都在工作的狗。
  • 墨脫一棲息在樹上的大貓,曾被當做華南虎幼崽,動物園也罕見
    近年來僅在雲南西雙版納和西藏墨脫拍攝到雲豹,似乎在西藏墨脫雲豹出現的概率還更高點。雲豹桀驁難馴,動物園裡飼養死亡率較高,而且繁殖率極低。有時候工作人員給雄性雲豹介紹對象,雄性雲豹索性直接殺死雌性雲豹,以示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