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張家港、常熟、太倉、揚中
自古以來,中國人講究入葬方式。受傳統觀念影響,買墓地仍是主要做法之一。然而,用地日趨緊缺已是不爭事實。這些年,既節約土地、又尊重「入土為安」習俗,變骨灰「入土」為「入室」的建設骨灰堂做法一直為民政部門所倡導。
目前,我國哪些地區的骨灰堂建設推進較好?南京的差距在哪裡?如何迎頭趕上?清明期間,殯葬部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市民政局的要求,對標蘇州、鎮江等地骨灰堂建設,通過對標找差補短板,創新實幹謀發展,努力在高品質服務、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新步伐、實現新突破。
——對標哪裡
「從外表看,這個骨灰堂很別致,身處亭臺樓閣、小橋流水之中,從內部看,又有中式、歐式風格,室內還配有舒緩古樂,又很有格調;從管理上看,逝者家屬只要購買格位,無需繳納管理費,非常人性化……」近日,在張家港市南豐靜安園,我市殯葬部門工作人員在參觀該園骨灰堂後,紛紛給予很高評價。
據了解,蘇州正全面推進殯葬改革,其中一大重點就是變骨灰「入土」為「入室」,建設骨灰堂。不僅如此,如今,蘇州還在推行更加節約土地資源的公益性骨灰堂。
蘇州的張家港市、太倉市先後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殯葬改革工作的意見》,以鎮(區)為單位,科學合理規劃建設鎮級骨灰堂和公益性骨灰埋葬地。對分散埋葬的骨灰實行集中安葬,將分散埋葬或分散存放的骨灰逐步遷移至鎮級骨灰堂集中存放,所有新產生的骨灰全部存放進鎮級骨灰堂。同時,太倉市將規劃以鎮為單位建公益性骨灰堂。在常熟,早在10多年前,就完成市鎮兩級骨灰堂建設,作為為民辦實事工程,資金列入財政預算。
在我市相鄰的鎮江,其在骨灰堂建設上,力度也很大。像揚中市開發區建成的安息堂,不僅不收骨灰安放費、管理費,本地戶籍人進入安息堂還會獎勵1000元。鎮江新區安息堂對六類城鄉困難群眾實現免費存放。
——差距何在
據測算,與傳統墓葬方式相比較,一幢骨灰堂可節約土地近300畝。以張家港為例,當地自2007年投資2億元建成17座骨灰堂、14個埋葬地,短短8年,節約用地1200多畝。
骨灰堂的節地成效不言而喻。早在2004年開始,常熟已經關閉了所有的經營性墓地,所有逝者全部進入骨灰堂,張家港、太倉、相城等地也相繼建設了骨灰堂,市區也已經建了公益性骨灰堂,骨灰進骨灰堂安放已成當地居民的共識。
目前,南京每年死亡人數約3.5萬人,除去農村戶籍和進紀念堂、塔陵,選擇生態葬、回老家安葬的,約80%選擇墓葬。
據了解,為降低國土資源的消耗,目前國家層面的殯葬改革政策並不鼓勵老百姓用墓葬形式安葬骨灰,公墓只是殯葬改革的過渡形式,國家對公墓用地審批採取嚴格的限制。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每年死亡人口將逐漸增大,對墓葬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然而,如果所有人都選擇墓葬,南京每年至少要消耗100多畝公墓用地,這將成為一個城市無法承受之重。
這幾年,我市在骨灰堂建設方面,也在努力推進。3年前,浦口區專門成立二龍山骨灰堂建設工程領導小組,著力推進該公墓骨灰堂建設。江寧、溧水等地,也在積極推進骨灰堂建設,還市民綠水青山。
今年,南京殯儀館新推出室內葬區,一期設計的兩個房間共有1190個格位,其引入中國古典住宅建築設計元素,布局精巧,裝飾雅致,受到不少參觀市民的認可。
「不過,與我省蘇州、鎮江等地相比,南京在推進骨灰堂建設上,創新和建設步伐還是慢了些,特別是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和管理上,需要對標找差,迎頭趕上。」市殯葬管理處處長裴雲峰表示。
——如何趕超
按照民政部等九部委《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指導意見》和《江蘇省民政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文件精神,我市正積極推進節地生態安葬,加快公益性骨灰堂建設,積極引導群眾將骨灰處理方式從「入土」轉為「入室」,緩解殯葬用地緊張狀況。
目前,我市對各類骨灰遷移和存放實施過渡管理,要求進入公益性骨灰堂存放,嚴格控制公益性公墓建設和發展。按照計劃,到2022年我市將實現骨灰堂鎮(街道)擁有率100%,當年新死亡人員骨灰存放骨灰堂比例40%以上,服務滿意率不低於95%。
與張家港、常熟、太倉、揚中相比,我市骨灰堂建設起步較晚,如何加快步伐?市殯葬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將以溧水區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在全市街鎮推廣骨灰堂。
按照試點目標,溧水區公墓和骨灰堂建設容量可滿足20年以上的服務需求,全區公益性公墓節地生態安葬率達到90%,經營性公墓生態安葬率不低於30%。
據悉,我市民政部門已將江寧、溧水骨灰堂建設試點工作列入今年解決民生問題的重點項目,目前已經完成選址規劃方案編制,確定每個街鎮建一座骨灰堂,相關獎補政策正在制定過程中,條件成熟後將在全市推廣。
黃雋 陶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