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首部大熊貓歷史話劇《幻鏡》成都順利首演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經過5個多月的緊張籌備,12月4日下午,全球首部大熊貓歷史話劇《幻鏡》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簡稱熊貓基地)大熊貓博物館電影院順利舉行了首場演出,受到各界關注。《幻鏡》是由熊貓基地出品的全球首部大熊貓歷史話劇。該劇以當代大熊貓飼養員回望大熊貓進化史為切入點,講述了在30萬年前中更新世時期的大背景下,大熊貓、劍齒虎、猛獁象與早期猿人如何應對自然環境的大災變,努力生存的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該劇旨在打造國際化的大熊貓主題戲劇精品,推動大熊貓文化國際傳播與「走出去」工作,講好有藝術價值的中國大熊貓文化故事。
-
首部首演!熊貓基地出品:大熊貓歷史話劇《幻鏡》來啦
【首部首演!熊貓基地出品:大熊貓歷史話劇《幻鏡》來啦】天府文化為更好的推廣大熊貓文化,12月4日下午,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經過5個多月的緊張籌備工作後,全球首部大熊貓歷史話劇《幻鏡》在熊貓基地大熊貓博物館電影院舉行了首場演出。
-
成都熊貓基地原創 全球首部大熊貓歷史話劇《幻鏡》首演
四川在線記者 吳浩經過5個多月的緊張籌備,12月4日下午,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全球首部大熊貓歷史話劇《幻鏡》在熊貓基地大熊貓博物館電影院舉行首場演出。,努力生存的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作為提出《幻鏡》整體構思並執筆編寫劇本的編劇李潔表示:「《幻鏡》囊括了史詩吟唱等古典戲劇表演、大鼓舞蹈等巴蜀傳統文化藝術元素、時尚流行的音樂編曲、概念化的舞美表現形式等。希望通過話劇《幻鏡》的創作,能對大熊貓文化領域中『歷史之真』與『藝術之真』的完美融合有所增益。」
-
大熊貓主題少兒音樂劇《破殼》在成都首演
供圖中新網成都1月10日電 (記者 安源)記者10日從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獲悉,由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自主打造、製作的大熊貓主題少兒音樂劇《破殼》當日在成都首演。據了解,《破殼》是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自主打造、製作的少兒音樂劇,是繼2019年製作的全英文少兒音樂劇《熊貓童話》之後,又一次新的突破。
-
全球首部大熊貓主題英文版少兒音樂劇將在丹麥公演
4日,「2019中丹大熊貓文化交流周暨Panda走向世界·丹麥站」活動在成都正式發布。同時成都大熊貓「星二」「毛二」(乳名「毛筍」)也於同日啟程前往丹麥,正式開啟為期十五年的大熊貓科研保護國際合作。△發布活動現場該活動以大熊貓為核心元素,講述中國大熊貓故事,展現以熊貓文化為代表的中華特色文化,具體包括「熊貓與世界——中國大熊貓保護·文化·藝術成就展」、熊貓少兒音樂劇《熊貓童話》、中丹大熊貓音樂會三大活動。
-
話劇《龍騰伶仃洋》在深上演
話劇《龍騰伶仃洋》是珠海演藝集團原創大型舞臺藝術的首部作品。 昨晚,由珠海演藝集團傾力打造的大型原創話劇《龍騰伶仃洋》在深圳保利劇院上演。自話劇《龍騰伶仃洋》在珠海首演以來,受到業內專家和社會各界廣泛好評,本場演出是繼晉京演出和廣州演出後,廣東省內交流演出的第二站。 伶仃洋上,雲開日出、煙波浩渺,海天一色、清風徐來,港珠澳大橋如同一條巨龍飛騰在湛藍的大海之上……2018年10月23日,創下多項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一天「中國製造」贏得全世界稱讚,中國工匠圓了中國夢。
-
京話劇《角兒》即將首演 為沒成角兒的人立傳
4月10日,風雷京劇團宣布「梨園三部曲」的第三部,京話劇《角兒》將於4月17日至21日在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首演。從2015年《網子》到2017年《緙絲箭衣》再到此次的《角兒》,北京風雷京劇團團長的松巖用五年時間傾力打造了京話劇「梨園三部曲」。
-
中山原創抗疫話劇《窗外的鳳凰木》9月17日首演
《窗外的鳳凰木》在廣東藝術劇院舉行首演發布會。楊凱 攝中山原創抗疫題材話劇《窗外的鳳凰木》主創團隊和工作人員合影。楊凱 攝《窗外的鳳凰木》首演發布會現場。楊凱 攝人民網廣州9月15日電(李語、楊凱)9月15日,中山大型公益原創抗疫題材話劇《窗外的鳳凰木》在廣東藝術劇院舉行首演發布會。該劇將於9月17日晚在廣東藝術劇院首演。《窗外的鳳凰木》講述中山某個社區一群普通市民在疫情期間的矛盾衝突、喜怒哀樂。編劇蔣志偉說,目前眾多抗疫題材舞臺劇都是直面描寫醫院等一線抗疫戰場。
-
大型話劇《高山之巔》長沙首演 以「一束白花」向扶貧英雄致敬
1月9日晚,大型話劇《高山之巔》在湖南大劇院成功首演,這也是湖南大劇院闊別大眾視野一年進行提質改造後的首場演出。紅網時刻記者 夏君香 胡邦建 袁思蕾 攝影 李長宏 長沙報導為便利村民,他在屋簷下掛上一盞長明燈;為造福後人,他下跪磕頭立下生死狀!這是大型話劇《高山之巔》中「王新法」的感人情節。
-
推理話劇《捕鼠器》[圖]
時間:2008年6月11日-7月6日(逢周一休息)19:15 地點: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戲劇沙龍 票價:150、120元(不對號入座)訂票熱線:8008207910、4008207910、021-62728333 上門購票:上海市江寧路420號和一大廈23樓B座 監製:楊紹林藝術總監:呂涼製作人:吳嘉童歆總導演:姜濤導演:林奕主演:林奕、蔣可、謝承穎、童歆等 你知道在戲劇歷史上連演時間最長的舞臺劇是什麼嗎?
-
他的名字被用來定義魚類,上海海洋大學大師劇《朱元鼎》首演
4月24日,上海海洋大學攜手上海戲劇學院歷時半年精心打造的首部原創大師劇——話劇《朱元鼎》在上海海洋大學首演。《朱元鼎》由曾獲「五個一工程獎」和「飛天獎」的編劇孫祖平創作,由著名青年導演王佳健執導。 該話劇主要參演成員大部分均為上海海洋大學和上海戲劇學院的在校學生,圖為參演學生們正在化妝。
-
全球首部官修《大熊貓圖志》面世 近500幅珍貴圖片集中亮相
全球首部官修《大熊貓圖志》面世 近500幅珍貴圖片集中亮相 2019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供圖 中新網成都8月21日電 (嚴易夢 王爵)記者21日從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獲悉,日前出版的全球首部以大熊貓為記述對象的官修圖志《大熊貓圖志》(中英文版)於當日正式面世。
-
河北首部環保題材雜技兒童劇首演,一起get垃圾分類知識點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曹錚)11月27日晚上,由河北省雜技團演藝有限公司創排的河北省首部環保題材雜技兒童劇《綠色動員令——垃圾分類》在省會石家莊天緣劇場首演。精彩的表演讓環境保護理念悄然滲入觀眾心中。雜技技巧與綠色環保理念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話劇《撒嬌女王》上海首演 女人不狠地位不穩?
前晚,話劇《撒嬌女王》在上海首演,這部劇用發生在四個城市的愛情讓觀眾歡笑,卻又忍不住陷入沉思。 北京的大齡剩女李漠,甘當「小三」苦戀已婚男子十年,最終在仰慕者的啟迪下學會重新出發;上海的一對「80後」小夫妻,「閃婚」的甜蜜很快被生活的瑣碎衝淡,差點「閃離」;香港的Melody為了讓房子按自己的意願裝修,不惜自殺威脅男友就範;臺北喪偶女作家重燃愛火,有了新男友卻依舊沉浸在舊日情懷中。
-
天地出版社推出中國首部原創熊貓大百科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貴勇)為滿足廣大青少年對「國寶」大熊貓的好奇和喜愛,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大熊貓的方方面面,天地出版社聯合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及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日前共同出版了中國首部原創熊貓大百科——《熊貓大百科》。
-
話劇《無人生還》整體介紹
隨著古老童謠在眾人心中一次次響起,死亡開始蔓延…… 《尼羅河上的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捕鼠器》作者 推理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傳世巨作 中文版全球首演 1943年倫敦St.James劇院首演 64年之後登陸中國 監製:楊紹林 藝術總監:呂涼 製作人:吳嘉 童歆 編劇:阿加莎·克裡斯蒂(英) 翻譯:魯文菁 整理:曹雷 導演:林奕 主演:謝琍,任重,魏春光,婁際成,曹雷,張名煜,蔣可等 出品: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上海捕鼠器戲劇工作室
-
話劇+講解,觀眾身臨其境體驗1927年廣州起義
圖為「1927·廣州起義」沉浸式體驗話劇現場演出。文/圖 金羊網記者黃宙輝,通訊員陳何毅、王璐去廣州起義紀念館參觀,觀眾有機會體驗一出沉浸式話劇,近距離觸摸1927年那場風雲激蕩的廣州起義歷史。5月28日,「1927·廣州起義」沉浸式體驗話劇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下轄的廣州起義紀念館開演。該劇採用話劇藝術手法和博物館講解相結合的方式,令觀眾耳目一新。此次演出以歷史場景劇場的方式呈現。記者在現場看到,參與演出的演員身穿上世紀20-30年代民國服裝出現,場景鮮活逼真。
-
四川人藝復工首演話劇《至少還有我》,疫期生活裡的向日葵和竹椅你...
當晚,原創話劇《至少還有我》作為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復工首演劇目,在成都小劇場黑螺藝術空間上演,舞臺上靜靜地擺放著6把竹椅和1朵向日葵。「晚上八點了,今天13樓的大哥怎麼沒唱歌了。」「看紅十字會消息,我還真學會了用微博。」「小周,你放心,專家會診過了,看CT不是新冠肺炎。」《至少還有我》由六位演員用六段短小日常獨白,講述六個普通人的抗疫故事。
-
經典懸疑話劇《無人生還》椰城上演
9月18日、19日,閉館197天的海口灣演藝中心(以下簡稱海藝中心)迎來了復演後的首部話劇——改編自「推理小說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的經典同名作品,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和上海捕鼠器戲劇工作室製作出品的懸疑話劇《無人生還》。演出現場,驚喜與驚嚇兼具,大笑和尖叫並存。懸疑話劇《無人生還》海報。
-
成都大熊貓基地面向全球徵集標誌
成都大熊貓基地供圖中新網成都12月21日電(單鵬 安源)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21日透露,「WHO AM I」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標誌(LOGO)徵集大賽於當日正式啟動。據悉,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簡稱成都大熊貓基地)改擴建區域將於2021年建成並開園,為符合成都大熊貓基地改擴建後的全新功能定位與文化建設要求,本次大賽面向全球知名策劃公司、藝術家、設計師、設計愛好者徵集設計作品,旨在完善成都大熊貓基地VI視覺識別系統,產出符合其自身特色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