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上咋種出「搖錢樹」小稻米如何增產又增收?看科技如何助力「灣...

2021-01-10 大河網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朱殿勇 劉曉波

「灣灣村」在雞鳴聲中迎來新的一天。56歲的貧困戶周猶坤匆忙起床,安頓好家裡老少,就奔向村裡的雲夢山油茶示範基地幹活。和周猶坤同樣早早出門的還有李明鳳,省科技廳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

「灣灣村」其實是信陽市光山縣羅陳鄉周灣村,豫南地區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山村,水多灣多。

周灣村創新創業基地暨脫貧成果展示館門口張掛的牌子讓這個村顯得又不普通:河南省科技特派員服務基地、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產學研基地、豫南「秈改粳」試點基地,科技之光照進了這個昔日的貧困山村。

「柴火山」遍插「搖錢樹」

1月7日,陽光和煦,周灣村省科技廳科技扶貧雲夢山油茶示範基地,兩臺挖掘機正在山頭上作業。「等年底再來,這裡就好看了,移栽的9年生油茶苗到時候會有一人多高,可壯觀哩。」李明鳳暢想道。

舉目望去漫山油茶苗,可當初這裡和荒山差不多,雖然也有幾個村民承包種油茶,但由於投入少、機制不活,不成規模效應,更談不上帶貧致富,村民都叫它「柴火山」。

「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眼看著光山縣其他村莊靠種油茶富了起來,周灣村坐不住了。

「事再急,也得一件一件做。」李明鳳請來了省林科院的專家為土壤「把脈問診」。抽樣測土配方顯示,茶山土壤總體呈酸性,嚴重缺磷,鉀鈣含量明顯偏低。

缺什麼,補什麼。每顆油茶樹都被施上了鈣鉀鎂磷複合肥,盛花期請來無人機團隊空中授粉,提高油茶坐果率。「咱是科技廳派駐的第一書記,做事還得講科學不是!」李明鳳笑著說。

科學種植的事情「搞定」,解決了油茶不僅能種還能種好的問題,可是還靠過去分散承包單打獨鬥能做大產業麼?咋從根本上盤活經營機制還得動一番腦筋。周灣村黨支部書記周謀全也曾為此苦惱:油茶是個紮根產業,見效慢,至少要幾年才能豐產,前期投入太大,村民哪能一下子拿出恁多錢!

駐村工作隊多方考察,引來了縣裡的龍頭企業。光山縣誠信實業有限公司整體運營雲夢山油茶園,村裡整合相關資源,以48萬元入股該公司,按照8%的年受益分紅,村集體年增收3.84萬元。

省科技廳還為該企業積極爭取2020科技助力經濟項目資金100萬元,打造雲夢山高標準生態油茶基地,村集體年分紅5萬元,分紅周期為10年。「公司收益與村集體收入掛鈎,基地今年又從村民手中流轉了300畝土地。」周謀全說。

村集體有錢了,貧困戶「腰包」也鼓了。「流轉土地每畝可收入100元。在基地幹活每天80元,一個月幹15天左右,收入1200元。冬春栽栽樹,開春施施肥,夏季除除草,秋後摘摘果,一年四季有活幹。」周猶坤笑稱,現在家裡人不出村子就可以打工掙錢,日子相比以前好了太多。

讓粳稻種出「金道」

周灣村的村民過去以種植秈稻為主,畝產一直徘徊在三百公斤。

「糧食要增產,沒有好種子不行,還得選用產量高、品質好的水稻品種。」李明鳳至今還記得,作為省重大科技專項,豫南「秈改粳」剛開始推行時面臨不小的阻力。

常言道,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可粳稻比秈稻種植期晚一個月,錯過種植節氣影響收成可咋辦?鄉親們心裡沒有底。

駐村工作隊挨家挨戶做工作,一遍遍地講解種植粳稻的好處:粳稻口感更好,市場價每公斤要高出秈稻0.15~0.5元,採用新型拋秧技術每畝節約人工插秧成本200元以上。

到了秋收的季節,金黃色的稻米一上秤,粳稻的畝產比秈稻足足增加了一倍,良種配良法,村民們信了、服了。

村民易本勝嘗到了甜頭,和其他村民一起成立了光山縣周灣村興勝種養專業合作社,曾經的貧困戶變成了合作社的理事長。去年,全村粳稻種植2300畝,幫扶貧困戶134戶,每畝實現節本增收600元。

好稻米更要賣出好價錢。李明鳳幫助完成註冊了「周灣粳稻」商標,與稻米加工企業籤訂了代加工合同,靠品牌來增值,登上了電商平臺,去年僅網上就銷售了近3000袋,小稻米對接了大市場。

「『灣灣村』裡灣灣通、『灣灣村』裡灣灣亮」,鄉親們編出這樣的順口溜誇讚家鄉的變化。如今的周灣村實現了整村脫貧,用上了城裡才有的掃地車和灑水車,路通了、太陽能路燈亮了,家門口的診室已實現血常規化驗、心電圖檢查,並可以與鄭大一附院遠程會診。

嘀嘀嘀,脫貧戶楊大勇騎著電動車從集市上回來了,車把上掛著兩隻大麻鴨準備醃製年貨,遠處周灣小學傳出郎朗讀書聲,周灣村處處升騰起新希望。

相關焦點

  • 達州成功培育高品質富鋅硒生態安仁柚助力果農增產增收
    達州成功培育高品質富鋅硒生態安仁柚助力果農增產增收達州安仁柚作為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知曉度很高,也是當地重點培育的農業產業之一。2020年12月31日,一份安仁柚產品檢測報告顯示,達州春茵農業安仁柚基地施用華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微生物菌製劑系列產品,經取樣檢測54項農殘全部未檢出合格,應用高科技新技術產品成功打造出零農殘高品質富鋅硒安仁柚子,達州種植安仁柚的果農喜笑顏開,這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大好事。
  • 金沙縣沙土鎮青山村:另闢蹊徑種椪柑 昔日荒山變金山
    烏江沿岸,因蓄水發電,海拔760米以下的地方都成了水庫,海拔760米以上的地方都成了荒山。沙土鎮青山村就在烏江邊上,村民們只能後退到荊棘密布的石山上居住。從小在烏江邊上生活的村民們心裡比誰都清楚,如果一如既往的開山種植玉米,貧窮只會如影隨形,因此村民們另闢蹊徑種植椪柑。
  • ...農民抱上「金娃娃」 永康市水務局送政策科技助力水產養殖提質...
    即日起,本報陸續刊登市水務局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系列報導,探訪市水務局在鄉村振興中所做的「精彩篇章」。稻田套養水產 農民抱上「金娃娃」永康市水務局送政策科技助力水產養殖提質增收近日,市千年魚養殖場(魚米香家庭農場)場主朱銀洪像往常一樣,來到位於古山鎮前坑村的承包田裡忙乎。
  • 百縣千村行(367)丨北川苦黃連如何種出「甜」日子
    一劑苦黃連如何種出甜日子?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這種甜日子能長久保持下去,而不是一曝十寒?圍坐在一盆紅彤彤的木炭火,記者和縣鄉村三級幹部以及貧困戶代表聊起來。看選擇:突出特色是第一今年張中瓊家的6萬多的收入構成是這樣的:賣黃連5萬多,賣竹子一萬多,還有養豬幾千元。由此可以看出,在她家,黃連收入是「支柱」。這不是個案。
  • 探索新路促增收 生活更上一層樓(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我們脫貧...
    星火鄉黨委書記南楠說,近幾年產業扶貧政策接連落地,種下棵棵「搖錢樹」:光伏發電、果蔬基地、稻米合作社……2019年,星火村全村脫貧,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脫貧後,「搖錢樹」不僅要生根發芽,更要枝繁葉茂。「醃泡菜、做大醬、釀米酒,老人們都是行家裡手。朝鮮族村落的民俗風情,就是我們的旅遊資源。」南楠說,脫貧後,村子探索增收新路子——用好老手藝、做大旅遊業。
  • 阿蓬江鎮多渠道助力柑橘銷售助農增收
    據當地人講,在過去,家家戶戶都會種幾顆柑橘樹,但只是拿來供家裡小孩吃,很少銷售變現,那時候還是靠種植傳統農業為生。近年來,隨著脫貧功堅號角的吹響,阿蓬江鎮開始發揮其優勢,大力發展柑橘產業,隨著幾年的發展,目前柑橘產業已經成為阿蓬江特色優勢產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尤其是阿蓬江鎮高磧社區白果坪,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柑橘,這裡出產的柑橘細嫩化渣,香甜可口。
  • 河北省內丘縣崗底村用科技把荒山變成金山銀山——山溝溝的蘋果成...
    連綿起伏的青山上,「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幾個大字格外引人矚目。  「再有一個多月,過了『霜降』,這些蘋果就要豐收了。」山腰間的果園裡,一個個套袋蘋果壓滿枝頭,40多歲的果農楊增林小心侍弄著自家的「搖錢樹」。可不,掛在枝頭的崗底蘋果論個賣,最高能賣到100元,每個都是「金果果」。  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侯家莊鄉崗底村,如今果樹滿山,村民富裕。
  • 寶豐縣鬧店鎮:黑皮冬瓜種植 帶動農民增產增收
    近年來,鬧店鎮以農業結構調整為抓手,大力發展特色種植,同時在優良品種選種、專家種植技術指導上下足功夫,加強與電商、物流、農資、商會等涉農企業的聯繫,降低種植成本,增加產量,拓寬銷售渠道,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 芸苔素用法最全科普,讓作物增產增收!農民記得收藏
    今天小編帶你一文讀懂芸苔素,助力您的作物豐產增收!我們先來看看「中國農藥信息網」中農藥登記核准的產品標籤上是如何描述芸苔素的功能的吧!大量實驗研究表明,芸苔素在抗旱、抗低溫效果上尤為明顯。實驗表明在水稻、小麥可增加千粒重,增產增收。2、芸苔素+赤黴素+葉面肥苗期促進根系生長,提高光合作用,提高作物長勢;花期、幼果期可保花保果,提高座果率,並促進果實生長發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針葉櫻桃為農民增產增收拓開新路子
    2014年,北海針葉櫻桃樹的研發人和引進人盧澤芳創辦北海阿西羅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自己培育的110畝母本樹約12000株針葉櫻桃樹苗免費發放到我市各個村莊的貧困戶手中,為他們傳授技術,如今,這12000株針葉櫻桃喜獲豐收,為種植戶增產增收、脫貧致富拓開了一條新路子。
  • 綠色種植 稻米飄香(決勝全面小康·小家看小康(24))
    青出於藍「同樣是種地,你看咱村的洪叔,咱也得跟人家學學咋科學種田。」2017年5月,高鵬回到家中務農。他說的洪叔,名叫洪蘊來,靠著勤勞和智慧,老洪生產的七星大米成了名牌產品。一連10多天,小高早出晚歸拜訪洪蘊來,讓種糧大戶講講種田的「秘密」。
  • 念「山字經」種「搖錢樹」 貴州山裡人織就「小康夢」
    念「山字經」種「搖錢樹」 貴州山裡人織就「小康夢」 2015-04-08 17:59:2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貴陽4月6日電 題:念「山字經」種「搖錢樹」 貴州山裡人織就「小康夢」  記者 張偉  「現在山綠了,水甜了!」
  • 提升農業效益優化種植結構 良種如何促增產?
    種子好比現代農業的「晶片」,培育和推廣新品種,可以提升農業效益,優化種植結構,促進農民增收。  育成一粒良種需要多久?根據所處選育階段的不同,有的只種了幾行,有的多達幾分地。  在一些麥穗上,程度不一的赤黴病引起記者的注意。 「病菌是在實驗室培育,然後人工傳染到小麥上的。 」汪建來告訴記者,育種時「防蟲不防病」,病害發生時會任由其發作,沒病害則要根據實驗項目,人工讓其感染上以觀察抗病能力。 「類似試驗要經過多輪,在不同區域進行,才能得出科學結論。
  • 百期「在線幫」助農增收體現農業專家科技擔當
    《科技助農在線幫》在全國首創了電視直播和網絡媒體「大小屏結合」在線互動答疑的創新性農民培訓模式,使得農業科技通過農業專家的線上網絡直播落實在黑土地的田間壟上、豬舍牛圈,助力農民抗疫備耕保增收,助力農業大省黑龍江坐穩全國農業的壓艙石。截至6月4日《科技助農在線幫》播出至100期,形式不斷推陳出新,受到越來越多的農友和網友的喜歡。
  • 【問答】城口如何解「人才之渴」?如何靠林增收?
    藉助城口的產業,山地雞、核桃等科技專家大院平臺,柔性引進國家「三區」科技人才64名,在主導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和新產品研發方面取得新突破。視界網:剛剛闞書記的回答提到市紀委監委聚焦扶貧集團,請問一下市紀委監委扶貧集團是如何開展對口幫扶工作的?具體取得哪些成效?
  • 河北磁縣念好「山」字經 廣栽「搖錢樹」
    磁縣掀開山區振興新篇章,與河北農大籤署縣校戰略合作,打造協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共同體;陶泉鄉與河北青竹農業科技公司籤訂千畝中草藥基地建設合同,種植金花葵、黃芪、連翹、柴胡等特色中藥材;北賈璧鄉因地制宜,在溝地、坡地、山地、荒地,栽植花椒樹、雙季槐等樹種,打造起「萬畝經濟林」。
  • 象州石龍鎮:使用「放蜂治螟」新技術,推行綠色種蔗促增收
    近年來,象州縣石龍鎮使用「放蜂治螟」技術,可有效防治螟蟲,實現增產、增收和增糖,效果持續穩定。「放蜂治螟」技術是利用赤眼蜂是甘蔗螟蟲的天敵,對螟蟲卵具有寄生性的特徵來進行生物防治以達到綠色環保防控目的。赤眼蜂可一代代的持續在田間消滅螟蟲卵,降低螟蟲對甘蔗的危害、提高甘蔗產量和糖分。
  • 「密山新聞」助力豐收年——我市榮騰水稻專業合作社鴨稻米增收紀實
    密山市榮騰水稻專業合作社4200畝稻田「蝸居」在中國最大的溼地興凱湖溼地,集湖泊、森林、河流、草筏、沼澤為一體,黑土,攥一把出油,湖水,喝一口爽口,空氣,吮一下甜潤;也是東北亞候鳥遷徙、覓食、停歇的驛站,氣候宜人,稻穀宜居,原始生態保持完好,生物種類繁多。風景這邊獨好的興凱湖溼地水田區,其水稻生長的環境,在世界版圖上,並不多見。鴨稻,看市場下「菜單」。張德龍比對出了「供給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