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朱殿勇 劉曉波
「灣灣村」在雞鳴聲中迎來新的一天。56歲的貧困戶周猶坤匆忙起床,安頓好家裡老少,就奔向村裡的雲夢山油茶示範基地幹活。和周猶坤同樣早早出門的還有李明鳳,省科技廳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
「灣灣村」其實是信陽市光山縣羅陳鄉周灣村,豫南地區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山村,水多灣多。
周灣村創新創業基地暨脫貧成果展示館門口張掛的牌子讓這個村顯得又不普通:河南省科技特派員服務基地、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產學研基地、豫南「秈改粳」試點基地,科技之光照進了這個昔日的貧困山村。
「柴火山」遍插「搖錢樹」
1月7日,陽光和煦,周灣村省科技廳科技扶貧雲夢山油茶示範基地,兩臺挖掘機正在山頭上作業。「等年底再來,這裡就好看了,移栽的9年生油茶苗到時候會有一人多高,可壯觀哩。」李明鳳暢想道。
舉目望去漫山油茶苗,可當初這裡和荒山差不多,雖然也有幾個村民承包種油茶,但由於投入少、機制不活,不成規模效應,更談不上帶貧致富,村民都叫它「柴火山」。
「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眼看著光山縣其他村莊靠種油茶富了起來,周灣村坐不住了。
「事再急,也得一件一件做。」李明鳳請來了省林科院的專家為土壤「把脈問診」。抽樣測土配方顯示,茶山土壤總體呈酸性,嚴重缺磷,鉀鈣含量明顯偏低。
缺什麼,補什麼。每顆油茶樹都被施上了鈣鉀鎂磷複合肥,盛花期請來無人機團隊空中授粉,提高油茶坐果率。「咱是科技廳派駐的第一書記,做事還得講科學不是!」李明鳳笑著說。
科學種植的事情「搞定」,解決了油茶不僅能種還能種好的問題,可是還靠過去分散承包單打獨鬥能做大產業麼?咋從根本上盤活經營機制還得動一番腦筋。周灣村黨支部書記周謀全也曾為此苦惱:油茶是個紮根產業,見效慢,至少要幾年才能豐產,前期投入太大,村民哪能一下子拿出恁多錢!
駐村工作隊多方考察,引來了縣裡的龍頭企業。光山縣誠信實業有限公司整體運營雲夢山油茶園,村裡整合相關資源,以48萬元入股該公司,按照8%的年受益分紅,村集體年增收3.84萬元。
省科技廳還為該企業積極爭取2020科技助力經濟項目資金100萬元,打造雲夢山高標準生態油茶基地,村集體年分紅5萬元,分紅周期為10年。「公司收益與村集體收入掛鈎,基地今年又從村民手中流轉了300畝土地。」周謀全說。
村集體有錢了,貧困戶「腰包」也鼓了。「流轉土地每畝可收入100元。在基地幹活每天80元,一個月幹15天左右,收入1200元。冬春栽栽樹,開春施施肥,夏季除除草,秋後摘摘果,一年四季有活幹。」周猶坤笑稱,現在家裡人不出村子就可以打工掙錢,日子相比以前好了太多。
讓粳稻種出「金道」
周灣村的村民過去以種植秈稻為主,畝產一直徘徊在三百公斤。
「糧食要增產,沒有好種子不行,還得選用產量高、品質好的水稻品種。」李明鳳至今還記得,作為省重大科技專項,豫南「秈改粳」剛開始推行時面臨不小的阻力。
常言道,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可粳稻比秈稻種植期晚一個月,錯過種植節氣影響收成可咋辦?鄉親們心裡沒有底。
駐村工作隊挨家挨戶做工作,一遍遍地講解種植粳稻的好處:粳稻口感更好,市場價每公斤要高出秈稻0.15~0.5元,採用新型拋秧技術每畝節約人工插秧成本200元以上。
到了秋收的季節,金黃色的稻米一上秤,粳稻的畝產比秈稻足足增加了一倍,良種配良法,村民們信了、服了。
村民易本勝嘗到了甜頭,和其他村民一起成立了光山縣周灣村興勝種養專業合作社,曾經的貧困戶變成了合作社的理事長。去年,全村粳稻種植2300畝,幫扶貧困戶134戶,每畝實現節本增收600元。
好稻米更要賣出好價錢。李明鳳幫助完成註冊了「周灣粳稻」商標,與稻米加工企業籤訂了代加工合同,靠品牌來增值,登上了電商平臺,去年僅網上就銷售了近3000袋,小稻米對接了大市場。
「『灣灣村』裡灣灣通、『灣灣村』裡灣灣亮」,鄉親們編出這樣的順口溜誇讚家鄉的變化。如今的周灣村實現了整村脫貧,用上了城裡才有的掃地車和灑水車,路通了、太陽能路燈亮了,家門口的診室已實現血常規化驗、心電圖檢查,並可以與鄭大一附院遠程會診。
嘀嘀嘀,脫貧戶楊大勇騎著電動車從集市上回來了,車把上掛著兩隻大麻鴨準備醃製年貨,遠處周灣小學傳出郎朗讀書聲,周灣村處處升騰起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