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31 17:40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章芳敏
編者按:
在10月30日舉行的全省農業「兩區」建設暨產業發展大會上,省長袁家軍強調,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要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標改造、提質增效為主要任務,高標準建設農業「兩區」,加大力度促進產業興旺、鄉村振興。
近年來,永康市水務局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以無公害養殖、品牌戰略為核心,以規模化生產、規範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為主要內容,圍繞「產業轉型、環境優美、品質提升、漁業增收」的現代生態漁業發展目標,開展探索新模式、形成新格局、構建新機制、樹立新標杆、培育新動力,促進綠色興漁、創新強漁、協調惠漁、共享富漁、開放助漁的漁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水產養殖業提質增效加快推進」「漁業新業態不斷湧現」「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等便是主要的創建內容。即日起,本報陸續刊登市水務局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系列報導,探訪市水務局在鄉村振興中所做的「精彩篇章」。
稻田套養水產 農民抱上「金娃娃」
永康市水務局送政策科技助力水產養殖提質增收
近日,市千年魚養殖場(魚米香家庭農場)場主朱銀洪像往常一樣,來到位於古山鎮前坑村的承包田裡忙乎。金燦燦的稻穀正待開鐮,就在十來天前,稻田裡套養的泥鰍提前進行了捕捉,又肥又鮮嫩的,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而且賣了個好價錢!朱銀洪看著翻滾的稻浪,欣喜地告訴記者,這些年在市水務局等部門專家指導下,稻田套養泥鰍,收益比單純種稻穀高了好幾倍。
多部門聯合,力推稻田養魚模式
朱銀洪的養殖場自2012年開展稻田養魚模式以來,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金華市水產站,市委市政府攜同市府辦、水務、財政、古山鎮政府等部門單位領導專門進村走訪、調研稻田養魚項目情況,並在前坑村稻田養魚現場開了個座談會,肯定了稻田養魚模式是農業生態綠色高效的項目,能夠節省化肥農藥使用量,提升稻米質量品位。
多年來,在市委市政府惠農政策扶持下,市水務局漁政管理站多次組織全市從事漁業生產的業主參加養殖技術提升培訓,朱銀洪參加了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開展的1~4期培訓班學習,於2014年在蕭山海洋學院領到了水產養殖培訓的結業證書。今年6月,他還參加了市水務局組織的現場觀摩培訓活動,前往外地學習先進的管理技術和套養模式。目的就是恢復生態種養,確保稻米與泥鰍品質安全,真正達到生態大米的質量綠色認證、泥鰍有機認證的標準。
「政府倡導的這一種養模式真好,稻田有水時,一旦出現稻飛蝨,泥鰍還會躍出水面捕食呢!我家的稻田沒有卷葉蟲、鑽心蟲,農業專家也感到驚奇,我們準備申報無公害水產品和無公害稻穀。」朱銀洪說,稻田套養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稻田的綜合利用率,鼓起了種植戶的「錢袋子」,生態無汙染也確保了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近兩年,原本在企業上班的朱銀洪的兒子朱之正也回家從事種養殖工作。
敢於嘗試,「稻鰍混養」走出致富路
通過稻田養魚生產模式,可節省土地資源,讓有限的土地發揮最大效益,畝產優質稻穀650公斤以上,畝投放泥鰍苗100公斤,年底可收穫成品泥鰍畝產200公斤以上,兩項合計畝產值萬元以上,達到了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提升了稻米產出的優質高品位,有機質多了稻米口感自然好了,營養也就豐富了,這是高效生態農業較理想的一種生產模式,值得推廣。
「高效益的套養種植使跟風的人越來越多,不過真正想要投入精力還需規範操作,得到技術人員的專業指導才行。」朱銀洪提醒。
朱銀洪目前的種植基地為1000多畝,複種面積約1600畝,加上混養一些水產品,實現了一田多用的超高效益。2015年12月,朱銀洪的養殖場被市水務漁政管理部門推薦參加上海海洋大學主辦的農業部長三角地區稻田養魚評選,榮獲稻田養魚綠色生態企業獎,大米質量口感銀漁獎。此後,中國科技網以及多家媒體也對其進行報導。2016年,永康市水務局專門發放給他稻田養泥鰍工程補貼6萬元,助其添置防鳥網、防偷盜圍欄、進場道路建設和田坎整理等。朱銀洪還註冊了「千年魚」商標,如今,周邊縣市的群眾也紛紛慕名前來購買。
一個金點子,農閒田養起了草魚
「這些年來,市水務局、漁政管理站一直給予很多的關注與指導,送政策送技術,在如何增效增收方面不時幫忙出點子。」朱銀洪說,有時一個好點子往往就是一項增收門路呢!
那是2015年,省海洋漁業局專家在市水務局、漁政管理站負責人陪同下,特地來到魚米香家庭農場調研。當時省海洋漁業局專家在充分肯定稻田套養模式時指出,等水稻成熟收割後還可以灌水引養草魚。那剛收割新鮮的稻稈還有稻茬新抽出來的稻秧就是草魚最好的飼料。
好主意!朱銀洪很快付諸嘗試。等割完稻穀,就注水入田80釐米高,把秋冬農閒田充分利用起來養草魚。從12月到次年3月,不用投飼,每尾草魚可以重0.5公斤!稻草無需處理,成了草魚的飼料,稻田也不用翻耕,省卻了許多的勞力費用,一舉多得。
朱銀洪在相關部門指導幫助下成功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立體種植套養之路。多次前往現場指導的市漁政管理站站長胡響明說,我市可用於養殖的魚塘區域面積少,如何讓有限的養殖空間實現效益最大化?只能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下功夫,實施質量興農、質量興漁戰略。只有朝著生態高效方向發展,我們的田野、我們的魚塘才能永遠充滿希望。
編輯 章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