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鄉親 養殖娃娃魚成了扶貧金娃娃
許尚強展示他養殖的娃娃魚。
許尚強,雅安市雨城區上裡鎮白馬村人。當過貨車司機,做過小生意,修農家樂搞旅遊接待至今。1992年開始進行水產品養殖,2009年嘗試進行娃娃魚人工培育。2008年作為志願者前往漢旺地震災區抗震救災,200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如今已是當地有名的致富帶頭人,在他的帶領下,僅養殖一項,每年為6家貧困戶平均增收2000多元。
雅安市上裡鎮白馬村,風景優美,文化底蘊深厚。
「4·20」蘆山地震後,當地黨委政府緊抓災後重建發展機遇,改建公路、發展旅遊接待。自全面開展扶貧攻堅工作以來,上裡鎮充分發揮養殖產業見效快、促農增收明顯的優勢,採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全力助力精準扶貧。截至2016年底,上裡鎮白馬村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
就在娃娃魚從隴西河天然水域消失20多年後,許尚強通過人工養殖,讓這種兩棲爬行動物重現生機。這是娃娃魚的回歸,也是許尚強個人的回歸。今年53歲的許尚強,當過貨車司機,返鄉辦起娃娃魚養殖合作社,建起農家樂搞旅遊接待。他靠辛勤勞動發家致富,又反哺鄉裡,利用技術優勢帶領鄉親們脫貧。
上裡鎮白馬村,發源於天台山的隴西河從這裡流過。在南方絲綢之路上,上裡鎮一直是這條古道的重要驛站。
許尚強就是聽著古道上的奇聞異事長大的。「父親經常去邛崍那邊趕場做生意,天不亮就走,天黑才回來。」父親背來山貨,也帶回講不完的故事。
許尚強比父輩走得更遠。高中畢業後,家裡貸款1萬多元,給他買了輛貨車拉貨。幾年時間,許尚強目睹了幾次重大車禍,傷亡人員中就有自己兒時的夥伴。
「跑車太危險了,要想個其他安穩的賺錢門道。」1992年,有些積蓄的許尚強在家修建魚池,買了很多鯉魚、草魚,開始搞起水產養殖。
2009年,人工養殖的娃娃魚行情不錯,許尚強花了3萬多元從合法渠道買回一對種魚。「我養了那麼多年的魚,都是水裡的東西,養起來應該都差不多吧?」
池子是照著別人家的來修建,餵的也是一樣的小魚小蝦。一切看起來很順利,經過自然繁育,2010年首批娃娃魚產卵了。20多天過去了,蛋沒有變化,他告訴自己說再等等,又過了20多天,還是沒有動靜。他急著問專家,專家說可能孵化失敗,許尚強有點不相信。他打著手電筒對著魚蛋照了又照,胚胎部分已經發白,蛋真的成了「壞蛋」。
「那段時間每天往外面丟40多個蛋,要是孵化成功,可以賣2萬多元。心痛啊!」許尚強說。看著父親難受,兒子坐不住了。「反正都要丟,還不如嘗試一下。」按照網上查到的孵化技術,兒子嘗試著將魚蛋分離,「每100個蛋分離成一組,單獨裝箱,放在室內人工孵化。」兒子的辦法居然成功了,一家人興奮不已。到2012年,一窩娃娃魚可以產2000多個蛋,成活率達到90%。
養殖業最怕天災。2013年夏天,一場洪水突如其來,位於兩條小河交匯處的許尚強家受災嚴重,「河水倒灌,水位瞬間漲到一人多高。」顧不得四處飄落的家具家電,許尚強第一時間去轉移娃娃魚,可惜魚苗還是被衝走一大半,事後核算,損失100多萬元。
「養殖業要增加抗風險能力,必須成立合作社。」洪災後,在當地政府協助下,許尚強的娃娃魚養殖合作社成立。有科研院所的專家指導,許尚強心裡更有底了。
「我一個人富了不算富,村裡還有貧困的鄉親,我是共產黨員,又有技術,更應該拉他們一把。」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許尚強被派往德陽漢旺抗震救災。「臨走的時候,我還擔心自己家人沒人管,回來發現,從救災帳篷到生活物資,其他在家的黨員已經把家裡安排得妥妥噹噹。」
合作社也成為上裡鎮的脫貧產業示範基地。白馬村張列巧一家,丈夫因病不能參與重體力勞動,兩個孩子還在念書,生活壓力大。當地黨委政府不僅為張列巧家介紹了工作崗位,還利用扶貧基金為她家修建了魚池。「合作社給貧困戶提供技術支持和魚苗,魚苗成熟後,我們再以市場價回購。」許尚強說。
上裡鎮鎮黨委書記鄧斐彧說,精準扶貧,離不開共產黨員的先鋒帶頭作用。許尚強的合作社,覆蓋了15戶村民,其中貧困戶6戶,「貧困戶在不用投入資金的情況下,就可以參與合作社經營,僅娃娃魚養殖一項,每年為貧困家庭增收2000多元,目前他們已經全部脫貧。」鄧斐彧說。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濤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