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肉牛扶貧 讓群眾「牛」起來

2020-12-05 廣西日報
6月9日,在大化雅龍鄉勝利村弄代屯,貧困戶在肉牛養殖扶貧車間餵牛。目前,弄代屯發動群眾種植牧草100畝,先後養殖肉牛120頭,帶動貧困戶99戶495人增收。本報記者 何學俏/攝

本報記者 袁 琳

初夏的雨天,走進大化瑤族自治縣雅龍鄉勝利村弄代肉牛扶貧養殖場,致富能人蒙建祥等人正冒雨拉飼料餵牛,牛場裡70多頭牛「哞哞」歡叫。「從這裡往上走新建了一個養殖場,可以再養140頭牛,到時將村裡剩餘的貧困戶一起納入產業幫扶範圍,就能保證完成今年的脫貧任務了。」蒙建祥指向牛場外的山坡。

去年底,弄代肉牛扶貧養殖場出欄44頭西門達爾肉牛,由公司按協議保價回收,入股的109戶貧困戶,扣除持續發展本金後,每戶分紅1000元。

另外,勝利村實施「糧改飼」項目,地裡全部改種全株玉米和牧草。貧困戶班岸家種植牧草1畝,今年2月種下後,全家外出務工,其牧草交給哥嫂代收割轉銷給合作社。「除了務工收入,1畝土地的年收益從原來的700元提高到1750元。」班岸家說。

肉牛產業是大化聚焦脫貧攻堅,科學決策後重點扶持的扶貧產業。為強化管理,該縣成立肉牛產業發展辦公室。2018年成功引進產業龍頭企業貴州萬牛集團,創建六恩肉牛扶貧產業核心示範區。目前,示範區建設有標準化牛舍5棟6000平方米,配套種植人工牧草600畝,已育肥第一批肉牛520頭,並進行分紅25萬元。同時,還引進廣西回原牧業有限公司為全縣扶貧養殖場提供優質新疆褐牛3088頭,為全縣121個肉牛扶貧養殖場提供技術服務,並籤訂保價回收肉牛協議。該縣還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建成雞、牛、羊「黨旗引領·聯建聯養」養殖場409個。

「我沒錢,用獎補資金抵銷,也入股了。」雅龍鄉溫和村村民藍飛當了「股東」後,每月只要按照值日表,到扶貧養殖場務工餵牛1-2天,就能參加分紅。其餘時間,一邊在家照看兩個讀小學的孩子,一邊打零工創收。他告訴記者,不能參加輪值的貧困戶也能入股,他們可以通過付工錢委託出工參與聯養。

該縣的扶貧養殖場普遍採用「1個固定管理員+每日1戶或2戶農戶輪流出工」的方式聯養聯種,若群眾不能出工出力,可委託他人或每日出資60元請人代替其出工出力,將有限勞動力釋放出來,有效節省勞力成本。

在家門口的肉牛扶貧養殖場上班,平時在村裡打點建築零工,再學點電焊技術。這樣的生活,是韋洪清以前難以想像的。

溫和村建起聯建聯養扶貧養殖場後,韋洪清成為管理員和股東,每月拿固定工資,年底還可以分紅,2019年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

為較好地實現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壯大發展養牛產業,除了貧困戶每人獲得10%的收益外,大化在實踐中探索出三種助農增收模式——搭建「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牧業公司與村集體籤訂購銷協議,由村集體組織貧困戶入股企業養殖;搭建「能人+村集體+農戶」模式,由能人代購種牛,貧困戶一起租用村級集體經濟搭建的車間發展養殖;搭建「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牧業公司利用糞汙生產有機肥,提供給合作社和農戶發展有機果蔬、牧草等種植產業,牧業公司與合作社按380元/噸籤訂青貯玉米購銷協議,合作社與農戶訂單種植青玉米1.5萬畝,每畝收入1500元以上。

通過一系列舉措的實施,目前大化肉牛存欄3.72萬頭,肉牛產業覆蓋全縣23.83%貧困人口,惠及全縣16個鄉鎮的農業人口。

相關焦點

  • 山東德州市二屯鎮 肉牛養殖讓貧困戶生活「牛」起來
    今年以來,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二屯鎮探索實施「肉牛養殖+扶貧」發展模式,通過以商招商、引資助企、聯結助貧,全鎮16戶貧困戶年均收益破萬元,讓貧困戶的生活真正「牛」起來。
  • 湖北肉牛養殖如何「牛」起來
    湖北日報訊(記者劉勝、通訊員謝毅)12月2日,由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主辦的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鑑大會在北京召開。我省夷陵雪花牛獲得最具特色獎、最具效益獎兩項殊榮。消費者現場滿意度很高,農業農村部相關專家評委表示,部分指標已超過了日本雪花牛肉。
  • 國家肉牛養殖標準化示範區落戶南寧 廣西肉牛"牛起來"
    > 2017年09月27日 15:04 來源: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 作者:雷倩倩 編輯:陸權香 國家肉牛養殖標準化示範區落戶南寧市青秀區劉圩鎮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肉牛養殖讓鄉親們生活更「牛」氣
    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點擊藍字關注「蘭州發布」 ●肉牛養殖讓鄉親們生活更「牛」氣「以前自己種地,靠天吃飯,收成不好只能餓著。自從到合作社來打工,溫飽解決了,錢袋子也鼓起來了 」5月20日上午,在榆中縣甘草店鎮的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裡,建檔立卡戶張宏喜邊餵牛邊告訴記者。榆中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是一座依山而建的現代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標準化牛舍整齊劃一地排列著,牛舍裡散養著肉牛悠閒自在,工人在各自的崗位上有條不紊地忙碌。張宏喜在合作社裡主要負責餵牛,打掃圈舍。
  • 中國肉牛產業的「雲嶺牛」模式
    在雲嶺牛的帶動下,一大批「牛倌」快速成長起來。馬龍縣馬鳴鄉的村民劉國益通過合作社與雙友牧業合作飼養雲嶺牛能繁母牛72頭,每年每頭可獲得補貼1000元,母牛保險、防疫均由政府全額補貼,靠養殖雲嶺牛,劉國益蓋起了兩層小樓、開上了轎車,發了「牛財」。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彩雲鎮的一面山坡上,祿豐彩雲印象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二期建設的標準化牛舍已接近尾聲。
  • 「牛」起來了——樺甸市肉牛產業發展紀實
    樺甸市發展肉牛產業歷史悠久,民眾養殖基礎深厚。「十二五」末期,這項產業由於市場等方面原因一度走向低谷。「十三五」期間,樺甸市委、市政府積極策動肉牛產業轉型發展,大力實施政策牽動、項目拉動、龍頭帶動、品牌驅動、市場推動發展戰略,當地肉牛產業續寫了又一個「春天的故事」,再度「牛」起來了。
  • 正寧縣羅川村肉牛產業帶動群眾增收
    正寧縣羅川村肉牛產業帶動群眾增收每日甘肅網1月8日訊 據隴東報報導(通訊員彭曉龍、張峰)正寧縣永和鎮羅川村按照「黨建引領、政策扶持、大戶帶動、農戶參與、藏牛於戶」的發展思路,宣傳「牛十條」政策,推動肉牛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 肇源縣義順蒙古族鄉:肉牛產業「牛」起來
    肇源縣義順蒙古族鄉:肉牛產業「牛」起來 2021-01-07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做足「牛文章」念好「致富經」 陽信縣以新思路發展肉牛綠色循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中,全省廣大幹部群眾全力以赴、奮鬥攻堅。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縣域面貌綻放新顏,群眾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一處處可觸摸的民生變化,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正成為最美好的時代故事。在這裡,肉牛養殖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更是貧困人口脫貧可依賴的支柱產業。2009年,在北京從事肉牛銷售的馮玉在響應縣裡回鄉創業的號召,回到了家鄉大營村,並成立陽信縣西部第一家肉牛屠宰企業——山東借箭牛業發展有限公司。如何讓肉牛養殖真正助村民致富?
  • 河南郟縣紅牛養殖讓群眾「牛」起來
    近日,在河南郟縣茨芭鎮山頭趙村的一個牛棚前,60多歲的「郟縣紅牛」養殖大戶薛榮山高興地說。薛榮山只是郟縣的紅牛養殖專業戶之一,與此同時,該縣還有很多「郟縣紅牛」養殖企業。在位於堂街鎮上李村的荒山坡上,有家河南禾牛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高大的藍色鋼結構牛舍和飼料棚一座連著一座,數百頭「郟縣紅牛」或站或臥,悠閒地反芻著。
  • 「我的脫貧故事」肉牛養殖產業讓我脫了貧丨錦屏縣啟蒙鎮丁達村...
    我想改變自己的現狀,為愛人創造一個好的家庭條件,為子女提供一個好的發展基礎,博個好的前程,於是自己到廣東、浙江等地打工,收入不多,後來自己到處考察,到政府諮詢扶貧政策,得到啟蒙鎮政府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向我宣傳了國家扶貧政策,鼓勵我回鄉創業,經自己思考和朋友商量,我決定回鄉發展肉牛養殖產業。
  • 【牛勢牧歌】「牛」勢騰飛牧歌揚——「扶貧扶產業·牧業再造突泉...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突泉縣聚焦「精準」二字,下足「繡花」功夫,將養殖業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載體,牛產業作為全縣的主導產業,創新實施了「扶貧扶產業·牧業再造突泉」工程,牛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全縣牛存欄已經從2017年底的2.8萬頭發展到現在的12.26萬頭。
  • 【上級媒體看左中】肉牛養殖助脫貧奔小康
    ,條件才逐漸好起來,日子也『牛』起來了!」後來聽說家鄉推行了好多養殖肉牛的政策,我思來想去就回來了。」說起彼時的決定,劉振久至今還記憶猶新。返鄉後的劉振久拿著家人拼湊借貸的20多萬元本金投入了肉牛養殖行業,買了20頭肉牛,帶著剛剛高中畢業的兒子劉新宇當起了「牛倌」。 剛開始的時候由於缺乏技術和經驗,牛長得慢還常生病,收益並不好。
  • 鶴山「牛專家」助力粵桂扶貧,打造甘牛生態循環產業鏈
    楊海泉帶著龍州縣自然資源、環保、農業、林業等部門,與甘牛公司跑遍龍州縣所有鄉鎮,最終項目落戶下凍鎮扶倫村。  2018年12月5日,甘牛生態養殖那渠園作為產業鏈建設的啟動項目奠基,次年1月開始進牛,4月2日,隨著第一批育肥肉牛發往大灣區,龍州縣在扶倫村舉行甘牛帶貧分紅大會。
  • 吉林樺甸「五輪聯動」助推肉牛產業「牛」起來
    工人日報客戶端1月7日電 1月7日,記者從吉林市樺甸市委宣傳部獲悉,為策動肉牛產業轉型發展,近年來,該市大力實施政策牽動、項目拉動、龍頭帶動、品牌驅動、市場推動「五輪聯動」發展戰略,成功讓曾一度走向低谷的肉牛產業再次「牛」起來。
  • 雲南保山隆陽區:萬頭肉牛養殖項目開工
    1月11日,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萬頭肉牛養殖項目開工儀式在楊柳鄉乾田社區教場壩舉行。項目的開工將推動保山肉牛產業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助力可持續脫貧和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10個5000頭、20個2000頭規模養殖場的規模,用5年時間在隆陽區打造10萬頭肉牛養殖規模的產業基地。
  • 肉牛養殖規模亞洲第一 科特派讓豐都「鬼城」多了一張名片
    十幾年前重慶豐都根本沒有人養殖肉牛,現在卻已經成為國家級出口牛肉質量安全示範區,當地恆都肉牛養殖規模已居亞洲第一,所產牛肉入選全國五大牛肉品牌,並助力全縣2017年脫貧摘帽,全縣正全力打造中國「肉牛之都」。這一變化都源於西南大學科技特派員的推動。
  • 代表委員熱議扶貧新模式 當「借羊還羊」遇上「借牛還牛」
    這樣「火」,是因為他在巴中市南江縣沙河鎮五郎村搞的「借羊還羊」扶貧試點已頗有知名度。但他認為,其做法推廣起來還有難題待解。  代表委員們關心的是,如何把汪其德的試點,變為更具推廣價值的創新扶貧模式。  宜賓市興文縣五星鎮大同村村民王宜祥也搞了「借牛還牛」,經驗已在當地推廣,或可解汪其德之難題。
  • 北京「火山犇」讓察右後旗貧困戶「牛」起來
    對口幫扶的北京門頭溝區幫扶團隊把產業扶貧作為幫扶察右後旗的重中之重,摸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帶貧模式。 「按照『減羊增牛』的養殖業發展理念,我們在『增牛』上做足文章,幫助察右後旗發展肉牛產業,確保剩餘建檔立卡貧困戶早日脫貧。」北京市門頭溝區掛職幹部、察右後旗副旗長王增和說。
  • 科學網—聯合育種,讓肉牛「牛」起來
    只要業界齊心協力,把聯合育種做起來,堅定地走下去,我國肉牛種業一定「牛」起來,肉牛產業一定強起來。 ■本報記者 秦志偉 一頭牛竟然值24萬元,什麼牛這麼「牛」?走進8月8日在內蒙古烏拉蓋管理區舉辦的「第二屆全國種公牛拍賣會」現場就會明白,原來是一頭種公牛。每位競拍者都為能競拍到這樣優質的種公牛而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