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中,全省廣大幹部群眾全力以赴、奮鬥攻堅。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縣域面貌綻放新顏,群眾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一處處可觸摸的民生變化,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正成為最美好的時代故事。今天起,本報開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市縣調研行」專欄,組織記者深入各市、縣調研採訪,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主題,奔赴基層一線,見證齊魯大地昂揚奮進的姿態,展現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小康路上的山東故事。
9月18日,走進陽信縣水落坡鎮吳家坊村村民王希澤的養殖場,記者看到一頭頭黃牛悠然地吃著草料。王希澤指著即將出欄的一頭肉牛說:「這頭牛重達1600斤,可賣3萬元,淨賺1萬元左右。」
在陽信縣,像王希澤一樣從事肉牛養殖的農戶還有很多。該縣是全國畜牧百強縣、全國農業標準化肉牛示範縣、全國適度規模化母牛養殖示範縣和黃河三角洲綠色畜產品生產基地。截至2019年底,全縣肉牛存欄20餘萬頭,畜牧業總產值達523億元。在全縣的肉牛養殖矩陣中,溫店鎮大營村頗有代表性。
馮玉在是陽信縣溫店鎮大營村黨支部書記,2011年至今,他已在這個崗位幹了9年。大營村轄215戶870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8戶貧困人口150人。在這裡,肉牛養殖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更是貧困人口脫貧可依賴的支柱產業。
2009年,在北京從事肉牛銷售的馮玉在響應縣裡回鄉創業的號召,回到了家鄉大營村,並成立陽信縣西部第一家肉牛屠宰企業——山東借箭牛業發展有限公司。
如何讓肉牛養殖真正助村民致富?馮玉在多次召集村黨支部成員開會,決定從村裡統一規劃土地,建設集中養殖小區,一期54家養殖戶進駐。目前,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與借箭牛業公司合作開展良種肉牛繁育項目,採取「保底收益+入股分紅」的模式,借箭牛業公司按不低於入股資金10%的收益進行分紅,大營村集體每年保底收入10萬元。
傳統的養殖方式不僅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還汙染生活環境。堅持綠色生態循環發展、品牌高端化發展、融合發展成為必然選擇,並以此實現從單一產業鏈向全產業鏈、多功能、新業態轉換。
新思路引領新作為。以大營村為例,村裡建起25畝良種肉牛適度規模養殖示範園,建成牛舍3棟9720平方米,存欄肉牛864頭。目前,借箭牛業公司的魯牛文化生態特色小鎮項目,依託肉牛產業,輻射帶動周圍6個行政村,致力打造肉牛文化產業園、農耕文化產業園、民族文化產業園。
目前,陽信縣已發展河流、流坡塢、溫店、水落坡等多個肉牛養殖專業化鄉鎮、36個養牛專業村、236個農民合作社,標準化肉牛養殖面積達3300餘畝,培育了136家肉牛屠宰加工及上下遊企業,年屠宰能力達120萬頭。
肉牛產業不僅讓當地養殖戶鼓起「荷包」,還惠及遠方。陽信縣承擔「牛縣牛企聯內蒙」項目,對接幫扶科右中旗肉牛產業扶貧工作。廣富畜產品有限公司、億利源清真肉類有限公司在科右中旗分別註冊內蒙古鴻安牛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內蒙古億利源牛業科技有限公司,引進高檔肉牛品種、建設肉牛養殖示範基地、建設並運營交易市場和屠宰加工廠、冷鏈物流項目,帶動科右中旗農牧民延長肉牛產業鏈。
目前,陽信縣正以培育「陽信牛肉」品牌、打造「世界牛谷」為目標,逐步完善形成「飼草種植-犢牛繁育-標準化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配送-餐飲-皮革深加工-牛骨雕刻-牛血、牛副產品生物科技研發-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綠色循環產業鏈條,帶動大約7萬人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程芃芃 通訊員 王洪磊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