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放牛娃變身「牛」老闆 帶著村民踏上致富路

2021-01-09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17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李達元)「上半年出欄肉牛15頭,每頭牛平均體重在1000斤以上,按活體價14元/斤計算,扣除飼料等成本,純利潤有10多萬元。預計下半年還可出欄肉牛15頭,全年的純收入至少有20萬元。」昨(16)日,重慶市豐都縣三元鎮何家壩村村民曾憲忠帶領著筆者參觀他家牛場時說。

曾憲忠家世代以務農為生,到了他這一代,家裡更是清貧如洗,他只讀到小學五年級就被迫輟學回家幫助父母種地。村裡人戲稱曾憲忠為「窮小子」。窮則思變,成年後,曾憲忠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外出務工。但在外打拼多年,並沒有讓他摘掉「窮帽子」。

2014年,何家壩村被確定為貧困村,曾憲忠回到家鄉,決定抓住機遇創業。因牛肉消費需求大,市場行情也長期穩定,於是決定搞肉牛養殖。「我養殖肉牛的事得到了鎮政府、村委會的大力支持,很快就協調好了養牛場的選址及用地等事宜。」曾憲忠說。

2015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曾憲忠貸款20萬元,購買了9頭種牛。不懂養殖技術,他就向縣內的肉牛養殖大戶虛心請教,活學活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慢慢地就掌握了技術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肉牛養殖規模逐步有所擴大。

「從2017年開始,我的養殖場就開始有了收益,截至當年年底,共出欄肉牛7頭,實現純收入近5萬元。」曾憲忠說,嘗到了甜頭,他把這筆錢又用於投資,購進更多肉牛飼養。

養牛需要飼料,特別是肉牛育肥期間需要糧食等精飼料,他就按市場價收購村民的玉米,不但解決了自己的牛場用糧問題,也幫助村民解決了賣糧難問題。隨著牛場規模的擴大,目前每天需要上百斤玉米,一年下來就要消化當地十多噸糧食。同時,他鼓勵村民種植牧草,並承諾牧草收割後,以合理的價格收購,作為自己養牛的飼草。此舉既解決了養牛場的優質牧草問題,又為村民增收找到了一條增收致富的路子。

曾憲忠把自己的養牛場經營得風生水起,村民們都非常羨慕,特別是有養牛意願的村民,經常上門來向他求取致富經,他總是熱情接待,並毫不保留地傳授經驗。村民們也紛紛改口叫他「牛老闆」,並一致推選他為致富帶頭人。

相關焦點

  • 開通微信公眾號 貧困村踏上致富路
    開通微信公眾號 貧困村踏上致富路     □黃輝 本報記者 王詩俠  8月3日一大早,嶽池縣粽粑鄉盤龍村村民趙行義將一筐筐茄子
  • 豐都虎威村民:現在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豐都肉牛 陳勇 攝10月27日,虎威鎮鸚鵡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付吉來到了鸚鵡村六組村民秦光海的養牛場。此時的秦光海正在給牛兒們添加飼料,看到付吉的到來,他一邊笑著,一邊熱情地打起了招呼。「去年聘請了4位員工,現在我們夫妻二人總算清閒了不少。」秦光海說,這兩年牛場的效益還不錯,去年出欄了80多頭牛,毛收入100多萬元,預計今年的收益應該也是不錯的。
  • 「霍爾多巴吉」引領孤山子村民走上致富路
    徐文彬對前來取經的村民們說。敦化市翰章鄉孤山子村民徐文彬,早前因為家裡貧困,跟隨老鄉到外打工。由於文化程度低,也沒有熟練的技術,打工幹的都是粗活累活髒活,在外幹了很多年也沒有多少積蓄。父母年老多病,孩子上學需要接送,經常面臨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就不能外出賺錢養家,外出賺錢養家就不能照顧好老人和孩子的二者兼得問題。為了擺脫貧困,他果斷選擇回家創業,自己當老闆。
  • 王國成喜當「放牛娃」!從貧困莊稼漢致富看西峽幫扶工作的精準
    河南經濟報記者周美嬌 通訊員包書玉2020年9月12日,夕陽西下,一位精神抖擻的莊稼漢正趕著一片牛群,慢悠悠地朝著家的方向踱著,伴隨著此起彼伏的牛鈴鐺聲,仿如一幅田園鄉村畫。牛群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晚霞歸。這位莊稼漢是西峽縣西坪鎮瓦房店村的脫貧戶王國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布爾津縣:養殖合作社帶領村民搭上致富...
    布爾津縣杜來提鄉庫爾吉拉村,在各項惠民政策的扶持下,家家蓋起暖圈發展養殖業,如今整村畜牧養殖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村民也通過畜牧養殖搭上了致富的「快車」。>平時,劉新平不僅時時關心牲畜市場的行情,還自掏腰包帶著員工和同村的好友一起到先進的養殖示範點學習養殖經驗,在自己富起來的同時不忘帶動身邊的農牧民。「當得知村裡要辦養殖合作社,二話不說我就與村『兩委』對接承包了50畝地發展養殖業,一來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創業夢,二來實現了自己當初許下的承諾,要帶著村裡的養殖戶一同致富。」劉新平說。
  • 重慶豐都:笑意蕩漾在綠水青山間
    一枝一葉總關情「自從縣裡實施旅遊扶貧建成九重天風景區後,我們當地以前賣不出去的土雞、土臘肉、蜂蜜、有機蔬菜、山貨等土特產品都成為搶手貨,大家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戶戶脫貧走上致富路。」廖長榮感慨地說。在九重天景區,村民變股民。
  • 吉林琿春老虎頻繁下山吃牛 村民欲集體將其毒殺
    第6天時,在距村子一裡路一處叫做趴頭嶺的山腳下的樹林裡發現了兩頭死牛。根據牛的標記認定正是他家的這兩頭牛。李東哲找來了琿春東北虎國家保護局工作人員查看,經勘查,這次襲牛的是一隻成年東北虎。在牛骨架的周圍,記者還看到了8堆黑色、帶毛的老虎糞便。可見老虎在此逗留時間很長。
  • 泗洪金鎖鎮:「小蝸牛」爬出致富產業路
    而經過和餐廳老闆交談後了解到蝸牛養殖在浙江是個很成熟的創業項目。當時剛好有從外地返鄉創業的打算,便決定回老家養殖蝸牛。」蘇娟向記者介紹,「在法國等西歐國家食用蝸牛已經成為一種飲食文化,蝸牛、鮑魚、魚翅、乾貝被列為世界四大名菜。而白玉蝸牛因其味道鮮美,口感獨特、高蛋白、低脂肪、膽固醇趨近於零而躍居食用蝸牛的榜首。」2015年,蘇娟帶著在外打工賺來的錢回到了老家,開始著手準備養殖蝸牛。
  • 四川瀘州市納溪區:高山冷水魚帶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川瀘州市納溪區:高山冷水魚帶村民走上致富路2018-10-25 09:1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走進村裡,潺潺流水聲由遠及近,一條條溪水穿村而過,一方方魚塘內魚兒正遊得歡快……近幾年,普照村黨支部帶領村民靠著養殖高山冷水魚,硬是讓全村的58個貧困戶走上了脫貧增收的致富路。
  • 一個放牛娃被狗追的故事
    你們現在仔細回想一下學生時代裡那些記憶深刻的人,現在還有沒有聯繫?
  • 【讓黨的旗幟在基層高高飄揚】探索發展新路子 帶著村民奔富路
    為此,村組幹部積極動員全村民小組群策群力,按集體出資金、農戶出土地流轉折價方式入股,籌集資金345萬元。  王月軍告訴記者,當時這個想法在召開村民小組大會徵求意見的時候,有近50%村民不同意。  「老百姓有想法很正常,但作為村組幹部,我們需要考慮怎樣讓這筆錢產生更多效益,給村民帶來更多實惠。」
  • [網絡媒體走轉改]「養牛致富能手」馬畔單:帶著村民同奔小康
    科學化養牛讓村民們走上了小康之路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9月21日報導:馬畔單是甘肅省崆峒區峽門回族鄉頡嶺村常灣社村民  過去,馬畔單依靠傳統放養的養殖方式,付出了很多艱辛,但肉牛育肥效果不明顯,牛的品質低,市場價格不高,難以發家致富。20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報紙上看到了一條致富信息:設備簡單、牛舍要求不高、加之生長發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說幹就幹,籌建資金建設養牛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牛事業和致富夢想。  2008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20頭基礎母牛準備大幹一番。
  • 牛老闆「當官」——石阡縣強化村幹部隊伍建設助力脫貧攻堅側記
    41歲的曹智明,以前是石阡縣甘溪鄉扶堰村最大的「牛老闆」,如今是最「年輕」的村幹部。牛老闆「當官」,源於一次環境衛生整治。石阡縣委組織部是扶堰村的結對幫扶單位,副部長吳登富具體負責包保板凳坡、新陽新寨等5個村民組的脫貧攻堅工作。這5個村民組在家勞動力很少,每次開展環境衛生整治都需要幹部帶頭幹。
  • 豐都鬼城勸誡碑
    導遊梁豔陪同講解,豐都鬼城面積0.45平方公裡,海拔287.3米,大小景點數十個,梁豔導遊把景區看成一幅巨幅的畫卷,同時大腦裝著一幅活地圖,她要言不煩地介紹重要景點天子殿、奈河橋、黃泉路、望鄉臺、藥王殿等等,同時也介紹一般遊客難以了解的細節, 「長江的水,豐都導遊的嘴」,這是重慶導遊圈對豐都導遊的評價,看來非常中肯,值得點讚!
  • 巴南:小小角蛙帶動產業扶貧 脫貧戶增收致富添新路
    近日,巴南區惠民街道的角蛙養殖產業扶貧項目喜見成效,第一批角蛙養殖農戶們拿到了他們角蛙養殖的「第一桶金」,從此他們多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一大早,記者在惠民街道的角蛙養殖基地裡看到,不少農戶們聚集在這裡,當角蛙養殖公司將一張張百元大鈔發到他們手上時,他們是萬分的激動。
  • 拓寬村集體增收渠道帶著村民共同致富 記沙灣縣柳毛灣鎮皇渠新村黨...
    村民代表會議徵詢村民意見和建議村民喜領入股分紅11月初,已是初冬時節,當第一縷陽光照射在沙灣縣柳毛灣鎮皇渠新村時,居住在這裡的村民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皇渠新村由葫蘆峪、王家莊、二坪、皇渠、竇家莊、頭坪6個村民小組組成,作為國家級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村之一,皇渠新村黨總支在王家莊小組探索實施了「紅色股份」,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模式,帶著村民共同致富。
  • 和靜縣:散養蘆花雞成村民增收致富雞
    中新網新疆新聞6月19日電(胡衛華 唐玉 李冰 段書強)「我決定養蘆花雞是看準了它前景廣闊,蘆花雞的成活率很高,很好養活,一隻5個月左右的雞能賣100元左右,多虧了工作隊和村幹部給我提的好建議,讓走向一條致富路。」6月16日,和靜縣協比乃爾布呼鎮查汗才開村村民吾格萊姆•優努斯一邊給雞餵食包穀粒,一邊高興地說。
  • 牛兒吃好長得壯,開遠這裡的村民笑開顏
    牛兒吃好長得壯,開遠這裡的村民笑開顏 2020-05-21 19: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背著縫紉機「縫」出致富路
    從背著縫紉機上門找生意,到開公司,這條路,貢井區艾葉鎮檬坳村村民趙興元和楊正華夫妻倆,走了30多年,他們用勤勞的雙手,白手起家,搭建起了一座致富金橋。下定決心 踏上外出求學路8月13日,細雨紛紛,自流井區馬吃水新堰塘小區內的一家汽車內飾加工坊裡,一片繁忙,八臺新式縫紉機馬不停蹄,幾名工人忙而不亂,開邊、磨皮、裁剪,一塊塊面料在縫紉機板上來回穿梭,正在為一批新訂單加足馬力。這家加工坊是趙興元、楊正華夫妻二人一手創辦的,回想起以前,楊正華感慨萬千:「以前家裡窮,連張吃飯的桌子都沒有。」
  • 深山錐慄變身村民致富「金果」
    閱讀提示  近幾年,楊樓村依託歷史文化古村落保護與利用項目,獲得了資金扶持,實施了外立面改造,建設了楊樓溪兩岸親水平臺、整村改廁及汙水管網等項目,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村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