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 點擊藍字關注「蘭州發布」 ●
肉牛養殖讓鄉親們生活更「牛」氣
「以前自己種地,靠天吃飯,收成不好只能餓著。自從到合作社來打工,溫飽解決了,錢袋子也鼓起來了 」5月20日上午,在榆中縣甘草店鎮的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裡,建檔立卡戶張宏喜邊餵牛邊告訴記者。
榆中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是一座依山而建的現代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標準化牛舍整齊劃一地排列著,牛舍裡散養著肉牛悠閒自在,工人在各自的崗位上有條不紊地忙碌。張宏喜在合作社裡主要負責餵牛,打掃圈舍。他妻子在合作社裡做飯,兩人吃住都在合作社裡,一年有四五萬的收入。張宏喜還把自家養的兩頭牛託管到合作社,「這兩頭牛每年都能獲得合作社的分紅呢。」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國慶告訴記者,貧困戶通過購買肉牛,以入股的方式交由合作社集中託養,合作社向貧困戶每年返還不低於10%的利潤進行分紅,目前已託管託養的貧困戶達92戶,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近年來,合作社按照「支部+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母牛還犢」「分散養殖育肥」「集中託管託養」「訂單收購飼草」「入股分紅」等五種方式,有力的帶動了周邊貧困戶增收致富。
2014年,張國慶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榆中芳美養殖專業合作社,並與農戶籤訂收購合同,統一收購農戶種植的飼草。張國慶說,「最初牛場只有600頭牛,鄉親們送來的飼草不可能全部收購,鄉親們就在門口排隊,我就決定擴建合作社,如今二期工程已經建成,年底肉牛養殖規模可達到2000頭以上,成為榆中縣規模最大的肉牛養殖基地。」
據了解,方美養殖專業合作社還積極嘗試「三變+特色養殖」發展模式,探索出「5+3+1」的芳美經驗,帶動全鎮發展肉牛規模養殖戶32戶 488頭,帶點農戶種植飼草玉米6000畝,帶動605戶農戶穩定增收,全鎮303戶建檔立卡戶實現戶均增收5000元,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甘草店鎮共有建檔立卡戶1316戶4942人,去年年底剩餘未脫貧62戶。甘草鎮黨委書記魏立榮介紹說,甘草店鎮圍繞肉牛養殖產業,全鎮規模養殖農戶達到58家,貧困戶養殖達到100餘戶,同步配套1萬畝飼草種植,帶動周邊群眾增收。(全媒體記者 魏寧)
教技術 搞培訓
農民專業合作社助力村民脫「窮根」
永登縣柳樹鎮的憶農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近年來致力於發展鄉村休閒旅遊,吸納30餘名貧困戶務工,貧困戶年收入戶均增加2.5萬元。
5月20日,記者走進永登縣憶農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是一家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農事體驗、循環農業於一身的田園綜合體,主要發展鄉村旅遊和無公害果蔬及食用菌的種植。食用菌種植基地裡,很多村民正忙著種植香菇。馬跟兄是永登縣柳樹鎮山岑村的建檔立卡戶,在合作社上班已經有一年多時間,家中有8口人,癱瘓在床的公公需要照顧。以前馬跟兄在蘭州新區打工,一個月才能回家一次,現在在家門口的合作社上班,收入增加了,還能每天回家照顧家人,尤其是在這裡學到了香菇種植技術。馬跟兄高興地說,「我以前在工地做飯,現在在家門口學習香菇種植,還有錢賺,合作社真幫了我大忙。」
為擴大規模,永登縣憶農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依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積極吸納本地村民入股合作社,2018年10月與牌路村65戶村民籤訂「入股分紅」協議,共入股資金49萬元,貧困戶年收益保底分紅6%。2019年10月與復興村32戶村民籤訂「入股分紅」協議,共入股資金22萬元,貧困戶年收益保底分紅6%。新的發展模式壯大了合作社的經營實力,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李萬福是柳樹鎮黑城村的建檔立卡戶,以前在蘭州打零工,收入不穩定,幹的也多是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現在在合作社上班,李萬福不僅學會了香菇種植,還在香菇加工廠學習車間技術。李萬福一遍忙著手上的活一邊說,「明天就要去天津培訓了,作為農民以前想都不敢想,合作社不僅讓我們增加收入,更讓我們去外地學先進的技術。」
據永登縣憶農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總經理魏小琴介紹,2019年合作社鄉村旅遊年接待遊客7萬餘人,收入360萬元;生產無公害果蔬、食用菌200噸,年收入280萬元,其中給合作社內工作的農戶發工資40多萬元。全年吸納貧困戶務工32名,貧困戶年收入戶均增加2.5萬元。除了務工收入,農戶還有土地分紅,還派合作社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分批去外地培訓,在增收的同時,通過教技術,搞培訓,讓貧困村民徹底脫「窮根」。(全媒體記者 宋戈)
七裡河區:創新產業扶貧模式
助力貧困戶增收致富
5月20日,甘肅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全媒體集中採訪團來到七裡河區西果園鎮和黃峪鎮,實地感受在益生菌、百合等產業的帶動和易地搬遷政策扶持下,當地貧困戶生活發生的變化。
甘肅睿康現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蘭州市最大的食用菌標準化基地,項目年生產能力大約2000噸,其中包括平菇、杏鮑菇 、猴頭菇、袖珍菇、靈芝、桑黃等,也是甘肅省食用菌種植品種最多樣化的基地,產品主要銷往甘肅省的幾個大城市和青海省,其中猴頭菇及桑黃主要銷往廣州和上海。為進一步發展,該公司計劃通過當地政府協調再次流轉土地,力爭2021年年底建成西北地區標準化食用菌實訓基地,專門培養食用菌方面的人才。同時帶動51戶貧困戶和當地農戶按照「借袋還菇,借棚還菇」的模式,通過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致富,將「小蘑菇」做「大產業」,更好地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成立於2008年的甘肅爽口源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立足蘭州百合的獨特資源優勢,通過技術、理念等創新,不斷提升百合產業鏈的價值,並以特色產業為抓手開展精準扶貧,通過增強貧困片區的「造血」功能帶動農戶增收,探索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路子。針對普遍存在的「運不出、賣不掉、價不高」等農產品銷售環節的問題,該公司推出「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建立了15000畝生態原產地保護種植基地,帶動百合主產區2000多戶農戶開展標準化種植,實現增產和創收的雙贏。同時在西果園鎮、魏嶺鄉、黃峪鄉、阿幹鎮以及榆中縣銀山鄉等鄉鎮10多個基地建立原料採購點,破解貧困地區農產品銷路難題,近3年直接採購幫助農戶銷售百合原料共7423.12噸。
目前,該公司已經建成年產2000噸的百合系列產品精深加工「扶貧車間」,不僅提升了蘭州百合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扶貧車間還變身穩就業的「蓄水池」,安置了周邊農村近150多名鄉村婦女進廠務工,並在原料分揀、貨物搬運、種植採收等方面解決了500多名季節性短期工的就業問題。2019年公司工廠女工月最高工資達5350元,月工資最低有2670元。同時,採用「折資量化、分紅到戶」的方式,讓西果園鎮鷂子嶺村 73 戶貧困戶、 246人貧困人口參與享受公司生產線的發展紅利,增加家庭收入。截至目前,精準扶貧戶已實現分紅共17.52萬元。
計程車司機魯德誠是黃峪鎮魯家村村民,2016年按照易地搬遷政策從大山深處搬到黃峪鎮白家坪易地搬遷安置小區後,魯德誠開始跑計程車,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我一年跑車和種地的收入大概在10萬左右,生活確實好多了。」今年56歲的韓有仁是西果園湖灘村易民搬遷戶,之前家裡靠種地一年下來沒有多少收入,搬遷下山後,政府幫忙為韓有仁安排了環衛保潔工作。目前,韓有仁一家三口都在環境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三人每年的收入達到10萬多元,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全媒體記者 王彥達)
來源:中國蘭州網
原標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肉牛養殖讓鄉親們生活更「牛」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