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5 16:4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陳佳雯 丁鵬 記者 應磊
近日,在象山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華鳳頭燕鷗繁殖種群招引監測項目的志願者意外發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歐亞水獺,並拍攝記錄下來。
志願者耿潔告訴記者,發現水獺,完全是「偶遇」。「當時我和同事上島觀察鳳頭燕鷗,看到離岸邊較近海域有一個黑色物體在海中翻滾,拿望遠鏡觀察後發現是動物,便拿相機拍攝下來。」她說,「經過研究水獺的專家認定,這是歐亞水獺,是現在的瀕危物種。」
水獺,別名水狗。據《浙江動物志》一書記載,水獺身體細長呈圓筒形,頭部寬稍扁,吻端不突出,鼻墊小,眼小,耳小而圓,尾巴超過體長之半,基部粗,末端漸細。因此在韭山列島發現的黑色動物從外型上和水獺極為相似。
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自然保育主任IUCN水獺專家李飛告訴記者,在我國有三種水獺,分別為小爪水獺、江獺和歐亞水獺,除了小爪水獺和江獺分布區域較窄外,歐亞水獺幾乎是中國分布最廣泛的一種肉食性哺乳動物。「從分布上看,浙江海域只有一種歐亞水獺,在10多年前,舟山列島就有歐亞水獺的記錄,但在象山韭山列島出現還是有記錄以來的首例。」李飛說。
據悉,歐亞水獺處於淡水食物鏈頂端,主要棲息在江河、湖叉、溪流、水庫等淡水環境中,但韭山列島作為一個海洋保護區,出現水獺的身影,著實讓人意外。
「水獺只喝淡水,但其生存需要大量魚群,因此,會有水獺到海裡捕食,再回到淡水洗去身上的鹽分即可生存。」李飛解釋說,「水獺對水質和環境要求較高,這也說明保護區附近海域的態系統健康完整,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效果顯著。」
其實,水獺在韭山列島出現並非無跡可尋。據曾居住在南韭山島上的村民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偶爾也會發現水獺在海邊捕魚,有時這些小傢伙還會跑到島上偷吃東西。近年來,受棲息地破壞、環境汙染及過度捕撈等影響,水環境遭受破壞,歐亞水獺數量也慢慢在減少,因此,守護好水獺最後的種群和棲息地環境迫在眉睫。接下來,韭山列島自然保護區將組織人員對保護區海域水獺現狀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