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丹江口水庫迎來今年第三次較大洪水過程

2021-01-18 中國政府網

    8月25日8時~26日8時,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南、江西、廣西等部分地區降了大到暴雨,局部地區降了大暴雨。最大點雨量為安徽宿松176毫米,廣西欽州160毫米,湖南會同133毫米,江蘇邳州117毫米,江西修水105毫米,山東郯城102毫米。

    受降雨影響,漢江幹流丹江口水庫迎來今年第三次較大洪水過程,水庫下遊漢江支流唐白河發生超警洪水,水庫洩流與支流洪水會合後,漢江下遊幹流出現明顯漲水過程。25日15時,丹江口水庫入庫洪峰達16300立方米每秒,為今年以來第三次超過15000立方米每秒的入庫洪峰。26日8時,丹江口庫水位漲至153.63米,超過汛限水位1.13米,入庫流量11900立方米每秒,出庫流量4870立方米每秒,蓄水量150.94億立方米。經丹江口水庫攔洪削峰後,儘管水庫下遊唐白河發生超警洪水,漢江下遊幹流出現明顯漲水過程,但未來漢江下遊幹流沿線均不會超過警戒水位。

    26日8時,三峽水庫水位漲至158.64米,超過汛限水位13.64米,入庫流量35000立方米每秒,出庫流量26100立方米每秒,蓄水量252.48億立方米。隨著長江上遊來水量的減少,預計三峽水庫27日左右入庫和出庫流量將基本平衡,庫水位將控制在160米以下。

    受近日降雨影響,陝西黃河支流渭河,西藏拉薩河、尼洋河出現超警洪水,其中尼洋河更張水文站洪峰流量超過保證流量。

    8月26日上午,國家防總召開防汛會商會,分析研判長江、漢江、渭河和甘肅、四川、陝西等重點地區的防汛形勢,安排部署抗洪搶險工作。會議強調,儘管近日全國大江大河水勢較為平穩,但局部地區仍可能發生強降雨,並造成嚴重的災害損失。為此,國家防辦將督促各地繼續保持高度警惕,認真做好防汛抗洪各項工作。會議要求,長江防總繼續科學調度三峽和丹江口水庫,漢江、渭河等流域的相關省份以及四川、雲南、山東、遼寧等前期受災較重地區,要繼續認真做好局地強降雨的防範工作。 

相關焦點

  • 長江沂河沭河發生編號洪水 水利部會商部署暴雨洪水防範工作
    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參加會商。會商認為,長江發生2020年第4號洪水,上遊幹流寸灘段超保;淮河沂沭泗水系沂河和沭河分別發生超警洪水;太湖平均水位退至警戒以下;四川、重慶、雲南、甘肅、山東等地1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四川沱江下遊、嘉陵江支流寶馬河、重慶涪江下遊及支流蓮花石溪等4條河流發生超保洪水,山東沂河支流蒙河發生超歷史洪水。
  • 長江2018第1號洪水現身,丹江口、三峽加大出庫流量
    長江2018第1號洪水現身,丹江口、三峽加大出庫流量 楊瑩 通訊員 朱俊君/中國水利網 2018-07-05 14:56
  • 丹江口水庫漁民網箱將被逐步取締
    2015年的最後一天,丹江口水庫庫區養殖翹嘴的網箱將不復存在。一起消失的,還有12萬口網箱背後的漁民群體。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為保護水質,「確保一庫清水送北京」,水面上的投餌網箱將被逐步、分批取締。
  • 水利部進一步安排部署防汛抗旱工作
    5月20日,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鄂竟平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傳達學習和貫徹落實胡春華副總理在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部署強化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參加會議。鄂竟平指出,胡春華副總理調研水利部並研究部署防汛抗旱工作,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防汛抗旱的高度重視,預測今年氣象水文年景總體偏差,有發生重大水旱災害的可能,防汛抗旱形勢十分嚴峻。
  • 丹江口水庫——野釣全攻略
    直到拍照的時候我還不敢相信,這是我在丹江口水庫的第一竿,這只是因為我的餌料開好後還在等待醒餌,順手拿起路亞竿的無心之舉,這個歡迎儀式也太隆重了吧,不過我很喜歡。丹江口水庫是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曾經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位於漢江中上遊(屬長江流域),總面積846平方公裡,有「亞洲天池」之美譽,是漢江的天然水位調節器。
  • 守護南水北調核心水源 東方園林亮劍丹江口水庫綜合水體治理
    當謝小忠看到這則報導時心頭一動,這位北京東方園林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發現自己和技術團隊一直以來的努力每天正在實實在在地幫助成千上萬的人們飲用到甘甜的丹江口水庫之玉液瓊漿。眾所周知,位於湖北十堰、被譽為「亞洲天池」的丹江口水庫不僅供養著荊楚大地,而且作為南水北調中線的源頭,其水質的好壞對於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也意義重大。
  • 今年洪水來勢洶洶竟比以往還要兇猛,「青年突擊隊」能否成功抵擋
    今年的汛情來勢洶洶,6月以來,全國共有43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條超保,還有33條超歷史。長江、黃河上遊、珠江流域的西江和北江、太湖都發生了今年1號洪水。目前長江幹流監利以下河段以及洞庭湖、鄱陽湖和太湖仍超警。
  • 專家:上遊來水峰高量大,如不跨省市調度攔蓄可能超過1981年大洪水
    和此前的長江4次編號洪水、嘉陵江1次編號洪水相比,此輪洪水顯得「來勢洶洶」,洪峰還未到來前,我市多個區縣水文站點便出現了超警戒、超保證水位洪水。根據預報,磁器口、菜園壩等地將遭遇今年以來最大洪峰襲擊。此輪過境洪水為何格外「兇猛」?其規模是否超過了1981年7月的長江特大洪水?今年汛期還未結束,重慶大江大河是否還將迎來相似的「考驗」?
  • 今年第 2 號颱風「鸚鵡」較大可能周日襲粵
    6月5日到11日中午,我省迎來「龍舟水」時期第四輪強降雨。此次強降雨是今年以來最強的降水過程,也是近15年來最強的一次「龍舟水」過程。目前,本輪強降雨已結束。其中,惠州龍門龍潭鎮錄得過程最大累積雨量960.1毫米,深汕特別合作區小漠鎮錄得 647.0毫米,清遠佛岡縣龍山鎮錄得669.8毫米。今年前四輪「龍舟水」(5月21日至6月11日),全省平均雨量332.2毫米,已超出常年平均龍舟水總量(317.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56%。
  • 丹江口水庫發現1.68米長巨型鱤魚,將被製作成標本展出,吃貨們哭了
    巨型鱤魚被送至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楚天都市報10月27日訊(記者張萬軍)本月初,一條重達百斤、體長1.68米的巨型鱤魚在丹江口水庫內被捕獲,引發社會關注。據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峰研究員介紹,今年10月5日,丹江庫水庫捕獲了這條巨型鱤魚,多家媒體進行了報導。博物館得悉此事後第一時間與丹江口相關方面取得了聯繫,表示希望將這條大鱤魚收藏到水生生物博物館中,用於科學研究和科普展示。這個想法得到了丹江口市水產服務中心和湖北丹江口清福野生魚發展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
  • 特產早知道——丹江口鱅魚
    丹江口鱅魚是湖北省丹江口市特產,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據介紹,丹江口鱅魚俗稱麻鰱,也因其頭體色較黑,其體側扁,魚頭大而肥,佔體長的三分之一,也被稱為胖頭魚。據了解,丹江口鱅魚屬於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魚類,經權威檢測,每100克鱅魚中含蛋白質15.3克、脂肪0.9克,營養成分和無機鹽類均高於其它地方的鱅魚。另外,丹江口鱅魚還含有維生素B2、維生素C、鈣、磷、鐵等營養物質,富含磷脂及改善記憶力的腦垂體後葉素,特別是腦髓含量很高,常吃能暖胃、祛眩暈、益智商、助記憶、延緩衰老、潤澤皮膚,並對心血管系統有保護作用。
  • 丹江口水庫86歲移民:三代人50年兩次移民,「為了國家,光榮!」
    入冬了,丹江口的橘子又紅了。這幾天,張強時常會看到86歲的奶奶殷秀蘭,靜靜地坐在家門口,望著遠方煙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庫,獨自出神。她又開始掛念沉入江底的那六十棵橘子樹了。1968年深秋,殷秀蘭帶著一家老小八口人,趕在水線到達前的最後一刻,搬離了世代居住的黃家溝,從此再也沒能回去。
  • 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鸚鵡」要來了
    作為今年即將登陸我國的首個颱風,「鸚鵡」有何特點,與常年相比偏早還是偏晚,預計今年夏季影響我國的颱風將有哪些特點?就以上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生命時間較短,強度偏弱「簡單來說,『鸚鵡』具有以下主要特點:生命時間較短,強度偏弱,結構不對稱。」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張玲說。
  • 關於洪水的幾個數據
    指數第二高的,便是2020年夏天的洪水了。 白巖松也批評說: 起碼以我自己的經驗,今年做的與汛情有關的節目應該是近十年來最多。稍微睜開眼睛就可以看到他自己寫的是謊言,但我們要一起琢磨的是,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寫?是為了流量以及流量之後的利益?又或者是製造對立,然後撕裂、譁眾取寵、帶節奏?這種類型的操作,其實是輿論當中的洪水,危害很大,也應當露頭就打。
  • 浙江發布洪水預警,杭州未來幾...
    本文轉自【杭州日報】;近日,南方多省迎來連續強降雨天氣 杭州千島湖水位直線上升 當地網友在家中苦中作樂 自拍的一段屋內「抓魚」視頻在網上爆紅 6月28日,杭州千島湖邊一棟房屋被水淹後 屋主一家人在房間內抓魚
  • 三峽工程能防多少年一遇洪水?有沒有「變形」風險? 權威人士獨家回應
    三峽集團流域樞紐管理中心負責人:三峽水庫嚴格按照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的調度指令進行防洪運用。截至19日,三峽工程在此次汛情中已累計防洪運用5次,攔洪總量約140億立方米。7月2日,2020年長江第1號洪水在長江上遊形成,洪峰流量為5.3萬立方米/秒(出現在7月2日14時)。
  • 一個人的堅守:他獨守孤山水文站13年,大數據掌握洪水行蹤
    孤山水文站位於丹江口官山鎮孤山村,1972年建成,主要監測官山河的水位、水溫、流量、降水和蒸發等要素。1985年,18歲的田文山來到這裡,成為年齡最小的員工。「當年這裡只有一排平房,都是泥巴路,也不通電,晚上就點煤油燈。」田文山記得,那時候沒有什麼現代化工具,全靠自己動手測量。水文站的條件很苦,大家吃住在站裡,一兩個月才外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