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糧細吃,是老百姓對艱苦日子的一種改造,是寒酸的餐飯中的一道微光。就像這道高粱麵糊糊,就是這樣一道美食。
高粱麵糊糊,又叫「紅麵糊糊」,是平遙一帶粗糧細作的一種食物,也是本地人最愛吃的粗糧主食之一。
如果你要和一個五十歲以上的人探討紅麵糊糊有多好吃,他若告你「糊糊好吃,他非常愛吃」,估計這回答中會夾雜著很多的無奈。為何這麼講呢?
五十歲以上的人,都是生活在那個吃吃供應糧的年代裡。那時,粗糧多,細糧少,粗糧該怎麼吃,是人們最犯愁的事,如玉米面窩頭,越吃越不想吃;高粱面「河撈」,越吃越「燒心」。而作為山西省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的高粱,不得不經常出現在餐桌上。用優質高粱去皮磨製而成的高粱面,俗稱菱子面,紅面。脂肪含量比玉米低20%左右,蛋白質次於玉米。然而,看似有營養的紅面,口感卻很差。因此,人們便不得不想方設法對手中的粗糧進行改造,讓其更易於入口,平遙人便用高粱面發明出了這道「蘸糊糊」。
高粱麵糊糊,別看其像一碗漿糊,要製做好則是個技術活。在熬開的水裡,一邊撒進紅面,一邊要用一雙筷子不停地旋轉攪動以避免結成疙瘩。直到稠糊狀的紅面泛出光亮的時候,快速起鍋。人們通常會把糊糊做得稍微稀一點,起鍋後,趨熱用鏟子抹到碟子裡,順便旋轉出類似火山口的弧度,待涼透了,用刀片劃成菱形塊,蘸著調料汁兒吃。通常,人們會用炒西紅柿醬、醋調和等來蘸食。當然,物質豐富的,可以在調料汁兒上多做些文章,比如加一點黃瓜絲、豆腐乾丁什麼的,這樣也可以增加糊糊的味道。劃成菱形塊,也可以用一根牙籤扎了,文文雅雅地吃。這算是高粱面麵糊糊的改良版,雖是多花了點小心思,但也平添了些細膩來。
在以前,賣相一般的糊糊,就著一碟鹹菜,配上一碗小米粥,就是一頓寒酸的餐飯了,雖口感粗澀,但也作為人們最常食用的主食之一,可以讓人吃飽。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粱麵糊糊越來越少。偶爾吃一次,則成為人們憶苦思甜,懷念舊時光的美味佳餚。
不過,現在的紅面和以前的紅面已經大為不同,外加現在物資豐富,人們多用紅面和白面混合做,這樣口感會更好一些。這種做法也很簡單,把混合好的面和水按比例攪勻,在鐵鍋裡溫火慢慢熬,並且不停地攪,一直熬成糊糊狀,直到麵糊發亮,可以用筷子把麵糊糊夾起來,糊糊就做好了。然後往油鍋裡倒上油,烹上蔥花調料辣椒麵,再加水熬成湯,就是一種鮮香的蘸水,再配上西紅柿醬、醋調和,外加一些黃瓜絲、胡蘿蔔絲、花生碎、香菜等,使得這道「蘸糊糊」也有些「飛上枝頭做鳳凰」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