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 筆走龍蛇、氣吞山河——王蘧常先生瑣憶

2021-01-09 澎湃新聞
2020年,是知名學者和書法家王蘧常先生誕辰120周年,經過多年籌備的《蘧草法帖》(全六冊)近日在上海發行,而復旦大學王蘧常研究會專門為此舉辦了紀念座談會。本文作者回憶了幾段與先生的往事。

王蘧常(1900-1989年),復旦大學教授,補寫過《秦史》(續《二十四史》),又有《中國歷代思想家傳記匯詮》《嚴幾道年譜》《沈寐叟年譜》《顧亭林詩集匯注》等著述,文史哲藝俱通,著作宏富,也是現當代以章草馳名的書法大家,其章草元氣淋漓,對當代書法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本文作者回憶了幾段與先生的往事。

今年是知名學者和書法大家王蘧常先生誕辰120周年,復旦大學王蘧常研究會專門為此舉辦了紀念座談會,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了匯集了王蘧常所書的五百餘通尺牘的《蘧草法帖》,影響廣泛。不禁使我回憶起了多年前的一些往事。

王蘧常先生

第一次看到王蘧常先生的書法還是在念初中的時候。1961年上海成立了上海中國書法篆刻會,並在青年宮舉辦了書法篆刻作品展,共有一百六十多件作品。當時的著名書法家大多是有名的文化人,其中就有復旦大學王蘧常、朱東潤、郭紹虞、周谷城等諸位教授的作品。我從小喜歡書法,不過那時候年幼,還不大能識讀王蘧常先生寫的章草,也不知道他的章草好在哪裡。過了幾年,「文革」開始,這一類的展覽都取消了。再次看到王蘧常先生的書法作品,已經是1979年以後的事了。那時候「文革」已經結束,我也考取了研究生又回到復旦大學學習。1979年復旦大學成立了書畫篆刻研究會,我也有幸成為了書畫會的會員。書畫會成立以後,每年五月份的校慶期間都會舉辦「復旦之春」書畫展覽。王蘧常先生作為書畫會的顧問也每次都有作品展出。經過這些年月,看過的作品多了,自己對書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再次見到王蘧常先生的書法,覺得他的章草與其他人不同,特別渾厚蒼古,百看不厭,喜歡極了。

王蘧常先生書寫

由於王蘧常先生年事已高,一般不去學校,他的研究生也是到他家裡去上課的。我研究生畢業留校以後住在富民路,而王先生家在宛平路,相距不遠,所以復旦書畫會有什麼事情要聯繫王先生時,常常讓我去跑一趟,一來二往,我這個物理系的青年教師也就有機會和哲學系的老前輩王蘧常先生熟悉起來了。

王先生為人溫文儒雅,隨和可親。每次我去他都要問一些學校裡的情況,對學校的教育和學生的狀況非常關心。記得有一次去他家,剛坐定,他就問我:「聽說現在學校裡有學生在做些小買賣,有沒有這樣的事啊?」那時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國內的物資還非常貧乏,偶爾有南方同學會帶一些從香港的電子手錶,錄音機之類的小商品到學校裡來賣給同學,在宿舍過道上時而也會看到這類廣告小紙條。不知王先生從哪裡聽到了這些消息,來向我求證。我把這個情況如實告訴了王先生,只見王先生臉上掠過一絲憤懣和痛惜的表情,連聲說「斯文掃地!斯文掃地!」在王先生看來,學生應該專心於學業,這樣做實在是有辱文人的品格,這些學生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羽毛使他深感痛心。縱觀王蘧常先生的一生,無論經歷怎樣的艱難困苦,始終秉持一個學者的高風亮節,尤其是在日偽時期,寧可受窮也堅決不任偽職,這種剛直不阿的風骨不得不令我仰視。

那時候我正在學習篆刻,常把自己刻的印章帶去向王先生請教。王先生也曾經囑我為他刻了兩方印章,一方是「人長壽」,另一方是「玉甌齋」。他說他的史學是從讀梁玉繩和趙甌北的著作入門的,所以取齋名為「玉甌齋」,並囑我把齋名的緣由刻在印章的邊款中。

王培南刻「人長壽」印

王培南刻「玉甌齋」印

有一次我請他為我的篆刻作品題寫標題「六方室印存」,他一口答應並笑著問我「六方室」的含意。我說,你猜呢。他說,是不是東南西北加天地為六方?我說,我大學畢業分配到外地,恢復高考後考研究生回到上海,現在一家三口蝸居在一個亭子間裡,面積只有六平方米,非常侷促,所以我自稱為「六方室」。王老聽了不禁默然。其實當時王先生的家裡也不寬敞,辦公、寫字和研究生上課都是在他的臥室裡進行的,那些大幅的對聯也都是在吃飯用的八仙桌上寫的,很不容易,所以對我的「六方室」可能也有點感同身受吧。

王蘧常先生題「六方室印存」

1983年元月,復旦大學書畫篆刻研究會在虹口公園舉辦了一個大型的書畫展,這是書畫會成立以後的首個大型書畫展,上海書畫界的眾多名人都來參加了開幕式,可謂盛況空前。蘧老對這次展覽也特別重視,他展出了一幅六尺整張的章草,在綠色的金紋粉彩紙上寫了「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八個大字,在展品中特別顯眼。後來有一次我去看他的時候,他告訴我說這幅字用的宣紙是很值錢的,還是從清朝宮裡流散出來的。可見他對這次復旦的展覽是很重視的。1985年正值復旦大學校慶八十周年,王蘧常先生欣然擬就並書寫了一副四尺五言聯以賀校慶。「卿雲歌復旦,玉杖慶圜橋。」十個大字寫得遒勁有力,氣勢雄渾。寫了以後還未盡興,又將同一內容寫了一副八尺對聯。八十五歲的老人還能寫八尺對聯,令許多年輕人自嘆不如。現在這兩幅對聯都收藏在復旦大學檔案館,成了檔案館的鎮館之寶。

王蘧常先生書對聯「卿雲歌復旦,玉杖慶圜橋」

1985年的秋天,我被學校選派赴美國作訪問學者,那時候出國的人還很少,能去美國訪問還是比較難得的機會。臨行前我向王蘧常先生道別,先生聽說我有機會出國,連連說好。然後我就匆匆地踏上了行程。幾個月以後,妻子來信告訴我,王蘧常先生託人給我捎來一封信和一副對聯,但是其中有許多字很難辨認。聽到這個消息,遠在美國的我不禁欣喜過望。那時國內的條件還很差,不要說微信,就連電話也沒有,主要靠寫信聯繫;家裡也沒有照相機,無法把照片寄給我。所以王先生給我寫了些什麼內容,對我而言一直是一個懸念。

美國一去就是兩年多。1988年從美國返回到家中我就迫不及待地展讀王先生寫給我的字和信。展開字幅一看,是四尺對開的一副對聯:「乘風破浪,衣錦榮歸」。八個大字寫得渾厚有力,氣勢磅礴,真是書法中的神品。對聯的上款是「比聞培南同志將出國深造集成語賀之」。先生給我的信中寫道「培南同志,近聞足下已赴美深造,特撰書一聯為賀。適此時電視臺為我攝影,此聯也在攝影中,大可紀念也!」可見這幅字的難得,對聯的內容正是王先生對我的厚望。看著這付對聯,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現出鐘鼎銘文中常見的「子子孫孫萬年永寶」這幾個金文字樣。後來我又從雜誌上看到了王先生寫這幅字時所攝的照片,一邊是先生聚氣凝神正寫到對聯的最後一個「歸」字,一邊是他夫人專心致志地給他扶紙,親切溫馨的場景感人至深,令人難忘。見到這幅照片,我就更體會這幅字的珍貴,猶如先生所說「大可紀念也」!

王蘧常先生書對聯「乘風破浪,衣錦榮歸」

王蘧常先生寫給作者的書信。

王蘧常先生與夫人

王蘧常先生寫的章草別樹一幟,與眾不同,可以說是傲視古今。不同於一般草書的激情和快節奏,王先生的章草就像武術中的太極拳,在平緩含蓄中發力,筆力千鈞,而輕重緩急之間,又穩如泰山。先生對草書的結構特別講究,他自己曾說,他的章草無一筆沒有來歷。他寫的章草,筆畫猶如虯龍盤曲,凝聚著一股特有的力量,氣吞山河,震撼心魄。所以他的作品在日本展出時,日本書法界推崇備至,稱之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行家評論他的章草「恢弘丕變,蔚為大觀」,「無一筆不具古人面目,無一筆不顯自己的精神」。一般而言,對書法作品的評價常常會有各種爭議,褒貶不一。但是,王先生開宗立派的章草書法在書法界得到了一致的推崇,大家把他的章草稱之為「蘧草」,這是當之無愧的。他在書法上的造詣和地位無可爭議。

王蘧常先生書跡

有一件事給我的印象很深。有一次我去王先生家時,師母正好端來一碗湯藥,因為他年事已高,又有手疾,服藥時手抖得非常厲害,幾乎要把湯藥潑灑出來。但是先生寫字的時候完全看不出手抖,連寫給我的信中的小字也照樣是那樣的有力,可見他寫字時,所有的精神和氣力全部凝聚在了毛筆之中,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現在一般人只知王蘧常先生的章草寫得好,其實王先生在其他字體上也有很深的功力,非常人能比。只是由於王先生章草的聲名太大了,掩蓋了他在其他書體上的成就。從遼寧博物館珍藏的王蘧常先生的四條屏就可以看到,他的隸書、爨寶子碑和金文寫得是多麼的精彩。

遼寧博物館藏王蘧常四條屏

1989年,王蘧常先生駕鶴西去,留給後人的是他的學識和不朽的墨寶。2006年上海書法家協會遴選了上海十位最具代表性書法家,出版了《海派代表書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先生毫無疑問地入選其中。現在去全國各地旅遊,經常會看到王蘧常先生為當地的名勝古蹟撰書的大幅楹聯。在這些楹聯面前我每每會駐足良久,細細品賞先生的書法和文字,懷念先生的學問和人品。

2020年7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不求一時譽,當期千載知:我所知道的王瑗仲蘧常老師(上)
    今年是王蘧常先生誕辰120周年,經過多年籌備的《蘧草法帖》(全六冊)在編輯完成後近日正式在上海開印。《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刊發其學生、上海博物館原出版部主任王運天所撰文章,闡述與回憶王蘧常生與史學、文學、詩學和書學等往事。本文為文章上半部分,主要闡述其於史學、文學、詩學。
  • 紀念徐利治先生誕辰100周年
    【吳康薦帖22222】(之四)並評論/         徐利治先生(1920.9.23.~2019.3.11.)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已於2020年9月20日在大連理工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舉行 2020年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徐利治先生誕辰100周年。9月20日上午,為緬懷徐先生的科學精神和學術思想,大連理工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舉辦了徐利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
  • 紀念於風先生
    本期「嶺南畫學」選取李偉銘教授、遲軻先生為於風先生專著《藝文雜著輯存》所撰序言,以作紀念。雖然,在學期間一直無緣聽於先生的課,但我拜讀過於先生的大作,曾經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知識和啟發。       1985年,廣州美術學院成立嶺南畫派研究室,於風先生調到那裡擔任領導工作。
  • 南開大學紀念嚴修先生誕辰160周年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韋承金 攝影 宗琪琪 韋承金)今天,是著名愛國教育家、「南開校父」嚴修先生誕辰160周年紀念日。當前處於疫情之中,不能進行大規模集會,南開大學、南開校友總會、嚴修研究會、張伯苓研究會決定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簡樸而隆重的紀念活動,共同緬懷嚴修先生的精神風範,感恩銘記嚴修先生為中國近代文化教育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
  • 觀展|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在肇慶...
    今年是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為進一步紀念與弘揚黎雄才的藝術精神,廣東省美術家協會與中共肇慶市委宣傳部、肇慶學院共同主辦「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希望通過展覽的形式,傳承嶺南畫派精神,推動中國畫創作。此次展覽經過初評、複評兩輪評選,展出兩百餘件入選作品,眾多作品從多個維度展現了當下廣東中國畫壇的發展面貌。
  • 林散之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在寧舉行
    12月28日上午,紀念林散之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在南京浦口求雨山林散之紀念館舉行。林散之,祖籍安徽和縣,1898年生於南京市浦口區,1989年病逝於南京。他的書法,楷、隸、行、草無不精能,自成一家。
  • 寫在「《金聲玉振》紀念梅花鼓王金萬昌先生一百五十周年金派經典...
    「曲藝界」微信公眾號曲兿中國曲藝界榮譽出品主編郝少寶寫在「《金聲玉振》紀念梅花鼓王金萬昌先生一百五十周年金派經典曲目黑膠唱片專輯」出版之際文/常祥霖2021年1月2日在北京老舍茶館見到了來京主持全堂八角鼓演出的的天津電臺主持人佀童強,在謝巖陪同下特意到臺下看我送給我他們新近集結出版的由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題的
  • 德勳昭彰,精神永繼——紀念陳光威先生逝世三周年
    今年的紀念活動與往年不同,除了紀念儀式外,還舉行了《民族之光·陳光威傳》新書首發和「光威紀念日」的啟動儀式,既緬懷先人,更是為了讓光威精神成為光威人一年365天的精神航向。上午9:18,紀念儀式在集團公司辦公樓一樓大廳陳光威先生雕像前舉行,陳光威先生遺孀王言卿女士、陳亮董事長、陳洞副董事長等公司領導攜同全體副部級以上管理幹部代表向先生致敬、獻花,以寄哀思。
  •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丨紀念于右任先生逝世56周年
    紀念于右任先生逝世五十六周年于右任先生清光緒年間出生於陝西三原,少穎異,讀書勤勉,光緒二十一年秀才,光緒二十九年舉人。葉爾愷盛讚:「西北奇才」、「入關以來,未見第二人」。其意氣風發於民國,由賢出仕,成就斐然、影響尤大,可謂奇也。
  • 陸遊的兩首詞,筆走龍蛇,悠閒淡泊,更令人心情愉悅
    晚年的放翁雖然寄情山水、閒適淡泊,卻依然心繫天下、不忘北方,即使到了人生最後一刻,依然慷慨賦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下面介紹陸遊的兩首詞,筆走龍蛇,悠閒淡泊,更令人心情愉悅。長相思·雲千重雲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雲水中。月明收釣筒。頭未童,耳未聾,得酒猶能雙臉紅。一尊誰與同。
  • 筆走龍蛇,米芾大字行書墨跡《多景樓詩冊》全卷欣賞
    而大字作品也是米芾留存於世的作品中比較少見的,《虹縣詩》和《多景樓詩》便是其中比較經典的作品,筆走龍蛇,氣勢恢宏,大字行書酣暢淋漓,筆墨躍然紙上。《多景樓詩冊》是米芾晚年的書法作品,應甘露寺方丈的請求寫的,作品採用的形式為橫幅,線條流動,字形結構變化多端,符合米芾「刷」字的特點。
  • 誰與斯人慷慨同|紀念孫中山先生
    只是先生辭世不久,國民黨便背叛了先生遺志,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自宜昌而上,入峽行,約一百英裡而達四川之低地……急流與灘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遊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而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分級壩堰,改善航道,壅流發電」。
  • 紀念|瀚海尋夢——影像裡的馮其庸先生與玄奘之路
    本文為其所撰的對馮其庸先生的紀念文章。澎湃新聞同時也刊發清華大學沈衛榮教授在「丁和名人肖像藝術攝影展」上的發言。馮其庸像 丁和攝影馮其庸先生(右)和本文作者(左)在新疆羅布泊2017年正月初七,我從上海飛赴北京為馮其庸先生守靈,初九參加了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與數百名各界人士一同向馮老作最後的道別。在回上海的航班上,我不禁翻看起電腦裡有關馮老的圖片文件夾。
  • 【中國青年報】紀念嚴濟慈先生誕辰120周年 兩份41年前的《中國...
    【中國青年報】紀念嚴濟慈先生誕辰120周年 兩份41年前的《中國青年報》被贈予中國科大、國科大 本報北京1月1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今天
  • 紀念嚴濟慈先生誕辰120周年 兩份41年前的《中國青年報》被贈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17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今天,兩份出版於1980年的原版《中國青年報》,出現在「紀念嚴濟慈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暨嚴濟慈教育思想研討會」上,並由中國青年報社副總編輯董時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原版《中國青年報》贈送儀式。
  • 大話降龍:海豹國王氣吞山河抓捕降龍,降龍自信滿滿智鬥海豹
    大話降龍:海豹國王氣吞山河抓捕降龍,降龍自信滿滿智鬥海豹面對海豹國王的威脅降龍握緊了拳頭,但降龍卻從未想過後退,其實降龍想過海豹王國會有怎樣的反應,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但是降龍卻還是想要用盡全力去拼一拼,降龍希望用言語讓海豹國王感受到自己的毅力,但海豹國王卻用一句又一句的理由歪曲這次談判,氣吞山河的一聲下令,降龍等人被海豹們關進了冰牢中,但海豹王國的做法卻是降龍一早就算好的
  • 看這字筆走龍蛇,但是距離書法藝術還是有距離的
    看這字筆走龍蛇,但是距離書法藝術還是有距離的。白巖松是一位比較有成就的節目主持人,口才好,思路清楚,解答問題有條不紊。但是,有愛好藝術欣賞的朋友們,會通過各種平臺看到白巖松的書法作品。那麼,當你遇到落款為白巖松的書法作品的時候,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白巖松寫書法?從職業的層面來講,很多人都是精於一門職業,很少有人能在不同的職業中同時取得不俗的成績。主持人做好好,書法就未必寫得好。
  • 《金剛川》:氣吞山河
    戰役的選擇,視角的選擇,三個故事互相交疊,在橋修了炸、炸了修的過程中,志願軍戰士們譜寫了一曲氣吞山河的英雄讚歌。《對手》這個段落雖然質量有所下滑,但它的作用在於去形成對比。儘管美國士兵也是為戰友復仇,但他和志願軍在意識形態上是完全不同。美國士兵展現出的更多的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精神,而志願軍所展現出來的這是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是集體主義精神。
  • 「青龍文化」畫裡桃花 春意濃濃——王毓民先生2020書畫新作展
    王毓民先生2020書畫新作畫裡桃花,春意正濃!詩一首 書法題牡丹詩二首 書法登黃山詩二首 書法遊梵淨山詩二首 書法作 者 簡 介王毓民我國著名畫家孫其峰、霍春陽先生入室弟子。出版有國畫小輯《一枝一葉總關情》、《王毓民中國畫選》、《王毓民畫集》、《實力派精英王毓民專集》、《中國書畫百傑作品集——王毓民》、《中國藝術家作品集——王毓民》《中和樓·硯邊散記》等。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事。曾被美國、日本以及我國臺灣、澳門、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城樓等一些重要樓堂館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