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G7060次列車,從上海到蘇州。兩名20歲左右女乘客賀某和鄧某,和一名40歲左右的男乘客吳某,3人坐在同一排。
當時,吳某見賀某和鄧某要摘口罩吃東西,比較反感,就上前制止。
被勸阻後,兩個姑娘就戴上了口罩。可過了一會,兩人確實是餓了,又摘下口罩吃飯。吳某見狀,引起了極度不滿,並質問道:你為什麼不提前吃?
他要求兩個女孩立馬戴上口罩。兩人女孩說自己就是餓了,列車上也沒有明確規定說不能摘下口罩吃東西。
她們認為這名男性站在了道德制高點上批評,完全是沒必要。
雙方爭吵過程中,鄧某拿起手機對著吳某拍攝,隨後吳某搶奪她的手機,導致手機撞到鄧某的嘴角。
由於事情鬧大,乘警到場進行了調解,但雙方均據理力爭,不肯認錯,都認為自己沒有錯,無奈之下,乘警只好把衝突雙方交給派出所處理。
這名男子說:「我是為了誰啊,我是為了誰啊,有事情就我一個人感染嗎,一個車廂就我一個人感染嗎。」
有網友認為: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制衡別人,餓了就要吃,最討厭這種自私的人說什麼為了全人類之類的話,餓了就吃,人之根本。
也有網友認為:在這個疫情沒有結束的情況下,感覺還是不要摘下口罩,對自己,對他人都負責。
到底誰對誰錯?
不知您對「小悅悅事件」是否還有記憶?
對見死不救,人們說起來都義憤填膺,說他們沒有「同情心」,但是,假如當時你在現場,你會伸出援助之手嗎?
看看當時路人的表現:
第一個人:左右張望,似乎看不到小悅悅,然後徑直從小悅悅腳邊經過。
第二個人:摩託車男,小悅悅躺在其正前方,他往下看了一眼,一拐彎繞過傷者。
第三個人:邊走路邊盯著小悅悅,卻走得離孩子越來越遠。
第四個人:開著藍色後尾箱三輪車男,從店鋪門口兩次橫向經過, 對2米外的小悅悅視若無睹。之後該紅衣男子再次開車路過,看著小悅悅,卻沒有停步
第五個人:黑衣男子開摩託車經過,不斷回望小悅悅,卻沒有停步。
第六個人:一名中年女子帶著黃衣小女孩經過,看了幾眼沒有停步。
第七個人:一個穿雨衣的摩託車男子經過。
第八個人:穿著藍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悅悅身邊來回兩次,除了奇異的目光外再無動作。
……
七分鐘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幾個路人,都對此冷眼漠視,只有最後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
勒龐在《烏合之眾》裡提到,人身處群體之中個體性格便會消失,理性思考能力降低,取而代之的易受命令與暗示。
小悅悅事件中,實際上每一個路過的人都是冷漠的,這叫「平庸之惡」。通俗的解釋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集體無意識。
其實,這兩件事情有相同之處。
吳某男子當然可以不問,當做沒看見。要是害怕傳染,乾脆到車廂連接處走走。可是他沒這麼做,及時制止了這種行為。因為「有事情就我一個人感染嗎,一個車廂就我一個人感染嗎?」,當然不是,全車廂的人都得隔離,不是說五分鐘就會被傳染上嗎?
我們常常哀嘆:道德滑坡、世風日下。
在見到危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如果不牽扯到自己,有多少人願意挺身而出呢?
在《竇娥冤》裡,竇娥的父親為竇娥洗清了冤屈後,鄉親們紛紛來看望竇父,說:「我們早知道竇娥是冤枉的,怎奈畏懼貪官的權勢,而敢怒不敢言。可是我們又沒加害竇娥為什麼要受這三年亢(大的意思)旱之苦呢?」
竇娥的父親說「你們明知竇娥是冤的,卻不敢說句公道話,是謂不義。更有人相信貪官,認為竇娥真的殺了人,而誣衊忠良,是謂不仁。老天有眼,沒有無妄之災,天災人禍就是在懲治不仁不義之徒哪!」
人在世間一定要是非分明,堅持正義,抵制邪惡,這樣才能得到上天的保護,在災難來臨之際,才能不被禍及。所以很多時候覺得一些事情的發生和自己無關,可是那些事情出現時,你聽到、遇到時的反應,在思想中的取捨,卻能分化出人心的趨向,也就是對善惡的選擇。
只有不放棄思考、不逃避判斷,對社會道德底線心存敬畏,才能主動承擔自己應盡的道德責任,社會才能越來越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