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劉斌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正日益成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湖南人均GDP達到8001美元,在全國排名第八,人們不僅在物質生活、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對公共體育服務質量的期待值也相應提高了。儘管近年來我省公共體育服務已得到較大改進,但其體系建設及品質提升仍滯後於群眾需求,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採取有力措施加以強化完善。
——擴大公共體育服務有效供給,建設高質量公共體育設施,為居民提供良好健身環境。
我省公共體育設施數量近幾年快速增長。據統計,2017年全省體育場地數增加了8.08%,體育館增加了14.6%,遊泳館增加了8.9%。但一些公共體育設施還存在布局不合理、不方便居民鍛鍊、收費高、服務質量低等問題。
鑑於此,應加快建設遍布城鄉的公共體育設施,早日實現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農村地區「村村有體育場地」、打造「30分鐘體育健身圈」的目標,使居民參加體育鍛鍊更便捷。學校、企事業單位的體育場館應向社會免費或者低收費開放,實現體育資源共享共建。應逐步增加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提供布局合理、維護更新及時、收費低廉、服務質量高、環境好的體育場所,並經常舉辦各類免費公益性體育賽事活動。
——豐富公共體育服務產品,為居民提供完備的體質監測服務,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體育指導。
對居民體質進行定期監測是公共體育服務的重要內容。當前我省居民體質監測服務還存在社區體質監測普及度不高、監測質量低、監測結果可信度不高等問題,因此,應在為居民建立個人體質健康檔案基礎上,提供體質監控、幹預和追蹤等後續服務,爭取早日實現縣(市、區)居民體質監測全覆蓋。
此外,面對種類繁多的運動項目和運動器械,很多居民不知如何開展、如何使用。可鼓勵當地高校體育院系學生深入居民鍛鍊場所進行體育健身指導,為不同體質的居民制訂個性化健身計劃或者運動處方,同時通過信息諮詢與講座等各種形式讓市民了解更多適宜自己的體育鍛鍊方法。
——拓展公共體育服務渠道,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滿足全民健身需求。
近年來,堅持「體育惠民」的湖南呈現出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比賽」的全民健身景象。在體育活動項目的選擇上,不同群體的興趣點不盡相同:中老年人喜歡太極拳、慢跑、體操、舞蹈;學生和自由職業者比較喜歡籃球、足球、羽毛球、桌球、戶外休閒性運動;軍人、白領比較熱衷體育競賽表演等演示性活動;農民則喜歡武術、體操、舞蹈、籃球、排球等健身性體育活動;青少年群體更喜歡滑板、溜冰、攀巖等冒險類體育活動。
因此,不僅要培育一些經典品牌賽事,滿足群眾對高水平競賽的觀賞需求;還應打造廣泛參與的大眾賽事,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多元化需求。
——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契機,多措並舉促進城鄉公共體育服務均衡發展。
目前我省公共體育服務明顯存在城鄉發展不均衡現象。在全省體育設施分布中,農村地區的數量和所佔比例都偏低,與農村人口的佔比有較大矛盾衝突。儘管近幾年我省通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鄉鎮體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等專項工程,農村公共體育設施數量明顯增加,但結構性失衡問題比較突出。不平衡主要體現在湘西地區總體落後於湘北與湘中、城鄉體育設施種類差別較大等等。農村體育設施總體比較單一,多為水泥籃球場和桌球場,而且利用率不高,農村群眾迫切需要小型健身設施和專業健身指導。
因此,應積極推進體育社團組織建設,形成市(區)、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和居民小區(自然村)多級群眾體育組織網絡體系。加強農村體育健身設施建設,先重點完成鄉鎮全民健身設施的提檔升級、實施好貧困鄉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抓好農村健身指導服務,擇優選拔社會體育指導員到農村擔任村官,引領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通過開展「體育進社區」「體育下鄉」活動,推進「體育組織示範鄉鎮創建」工作,鼓勵基層體育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體育活動和民間體育活動,促進城鄉公共體育均衡發展。
[ 責編:李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