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這一丸安宮牛黃丸重量只有3克,但有著嚴格的工藝要求。做藥是救人的活兒,絲毫不容馬虎!」在服貿會公共衛生防疫專題展區同仁堂展位上,同仁堂安宮牛黃丸傳統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郭鳳華邊搓著藥丸,邊給觀眾講著安宮牛黃丸的故事。
同仁堂展區,工作人員現場製作藥丸。 本報記者 武亦彬 攝
小小一丸安宮牛黃丸的製作包含研配、合坨、打條、制丸、蘸蠟、打戳等許多工序。「打條」,即把合好的藥條左右粗細打均勻了,這可見功夫。「這一個藥條75克,我要『搓』出25個藥丸。」郭鳳華說,每丸3克的安宮牛黃丸都保持著極為均勻的重量,這全靠「打條」時的功夫。
打好藥條,郭鳳華開始「搓丸」。搓丸的搓板分成上下兩片,每片上都有一個半球形的模子,上下一合,就是一個完整的藥丸。郭鳳華慢慢合上兩塊搓板,輕輕壓緊,藥條慢慢轉動起來,一點一點加速……「成了!」一粒粒圓整均勻、色澤一致、細膩滋潤、軟硬適中的藥丸,自搓板中滾落。
「搓藥可是個精細活兒!」郭鳳華說,做好的藥丸講究「圓光亮」,圓度要均勻,色澤要一致。「這就要求製藥師在搓的時候手勁兒要恰到好處。使大勁兒,板子壓『死』了,藥條就扁了,搓不圓;勁兒小了,搓出來的藥丸連著,切不斷。搓動時,搓板還必須保持穩定,不然藥還沒成丸,就滾出來了。」
「同仁堂古訓——『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高振坤說,安宮牛黃丸的傳統製藥工藝正體現了同仁堂「遵古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理念。
(原標題:非遺傳承人現場搓藥丸)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孫樂琪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