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死亡行軍,日軍殘害美國數萬人,美國為何連道歉都隻字不提

2021-01-10 都察院左使

二戰時期,慘無人道的日本對多國人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菲律賓巴丹死亡行軍就是二戰時期,日本在遠東製造的三大暴行之一。因為巴丹半島戰役失敗,近8萬美菲聯軍被日本俘獲,在前往120公裡外的日軍戰俘營的途中,因饑渴、日軍槍殺、刺殺而死者高達1.5萬人。抵達戰俘營後因日軍的折磨又有2.6萬人去世。日本的戰爭罪行讓整個世界為之震驚。日本投降後,巴丹事件倖存者得以有機會,要求日本道歉。但是美方對此態度卻十分消極,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仔細追究起來,巴丹半島戰敗和當時美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美方出於戰略考慮,放棄了巴丹半島,也放棄了半島上的軍民,這才導致了8萬美菲聯軍被俘,巴丹死亡行軍這樣的人間慘劇發生。面對巴以倖存者們的要求,美方想息事寧人也是怕成為國際人道組織譴責的對象。那麼是什麼樣的戰略需求,能讓美方放棄巴丹半島上8萬軍人呢?

雖然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創。但羅斯福還是堅持原定的「先歐後亞」戰略。「先歐後亞」戰略於1941年1月美英舉行會談時被提出,邱吉爾和羅斯福一致認為:沒有日本,德國依舊強大,而沒有德國,日本卻單獨支撐不了多久。因此美國在太平洋戰區的作戰計劃,是用有限的資源牽制日本。

這就使得巴丹半島戰役中,士兵們得不到軍事和食物上的補給。熱帶叢林作戰使得大量士兵患上瘧疾、壞血病,藥物上的缺失使這些士兵被疾病折磨致死。儘管美菲聯軍負隅抵抗,但仍舊不敵炮火強勁的日軍。1942年3月9日美菲聯軍彈盡糧絕,日軍突破了最後一道防線,巴丹半島徹底淪陷。那麼在巴丹半島之戰中,美國因為戰略問題放棄了自己的士兵,在日本投降後美國為何不讓日本公開道歉祭奠亡魂呢?

日本投降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了牽制蘇聯,與日本私下達成友好,不僅協助日本天皇逃脫戰後制裁,更是幫助日本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自然不好因為巴丹半島的事和日本撕破臉。所以面對巴丹倖存者,只能裝作充耳不聞。

這些可憐的美國士兵,為了國家的戰略部署遠走巴丹半島,最後客死他鄉。僥倖生還的士兵卻也是在日本戰俘營中遭受非人的待遇,一生與疾病相伴,痛苦的死去。而他們所效忠、所獻出生命的國家,至今如法讓敵人承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這讓我想起王昌齡的兩句詩「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但願世界和平,戰爭不再。

相關焦點

  • 喋血東南亞巴丹死亡行軍,美軍徒步行走百裡,日軍殘害美國數萬人
    1941年12月8日,日軍中將本間雅晴指揮第14軍向菲律賓發動進攻。這場戰爭因美菲聯軍兵力不足、防守不當的情況之下,在日軍面前節節敗退。苦戰5個月後,彈盡糧絕的美菲聯軍被迫向日軍投降。所謂的「巴丹死亡行軍」也是出現於此。
  • 日本是如何對待美國戰俘的?二戰「巴丹死亡行軍」的噩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日本在亞太地區進行了慘烈的爭奪戰,戰爭初期日軍靠偷襲珍珠港取得戰爭主動權,氣勢如虹,大肆向太平洋進軍,美軍節節敗退,並有大量美軍被日軍俘虜。面對強大的美國,日軍有沒有優待俘虜以爭取人心呢?
  • 巴丹死亡行軍,美國為何到戰爭後期公布?9萬人投降刷新歷史記錄
    因此,本間手裡的主力師團和大部分飛機被調往其他戰場,剩餘部隊很難突破美軍防線;而數倍於敵的聯軍,實際有戰鬥力也就區區2萬人,但士氣低落、飢餓難耐,也無力衝出包圍。雙方就像有默契似的,都不再主動出擊並形成僵局。
  • 巴丹死亡行軍——日軍押送戰俘到達目的地時,足足少了數萬人!
    題目所提到的史實發生於二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場上,1942年4月9日,日軍攻克菲律賓巴丹半島,共俘虜美軍、菲侓賓守軍78000人左右。總共約八萬名的俘虜在120公裡的路上卻死亡了15000人左右。歷史上也把這趟行程稱呼為「巴丹死亡行軍」,它與「南京大屠殺」「新加坡大屠殺」並稱為日軍「日軍遠東三大暴行」。那故事是如何發生的呢?聽我慢慢一一為你道來。
  • 巴丹死亡行軍:日軍以砍殺俘虜為樂
    ,美國陸軍將其視為美國陸軍史上前所未有的恥辱——在8萬美菲聯軍向日軍投降後,日軍強迫戰俘急行軍,死難人數超過1.5萬人,大量美軍戰俘被日軍屠殺。巴丹死亡行軍是美國在東京審判中最重視的戰爭暴行,最終製造巴丹死亡行軍的山下奉文和本間雅晴被判處死刑。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對巴丹死亡行軍的描述(節選)  一九四二年四月九日,當金(King)少將在巴丹率部投降時,曾由本間(雅晴)中將的參謀長保證:他的部下將獲得人道的待遇。金少將準備下了足夠將他的部下從巴丹運往俘虜營的卡車,未加破壞。
  • 巴丹死亡行軍投降日軍!結果慘目忍睹!!
    並且蘇聯人開收回了新玩法,把俘虜們都送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勞改營裡,承受偉大蘇聯的好好改造爭取重新做人。再說回日本,那就讓人恨得牙痒痒了,假如說被德國人俘虜了一千人,應該能回來六百人左右,要是到了日自己手裡,能全須全尾的回來一百人都算好的。今兒咱就聊聊至今還被美國的二戰史研討專家們念念不忘的巴丹死亡行軍。
  • 巴丹死亡行軍幫兇,間接害死1.5萬盟軍?美國人:溫萊特是英雄
    溫萊特很快做出部署,由愛德華.金擔任巴丹半島總指揮,自己則帶領部隊去往科雷希多島,並且將司令部設在那裡。美國的戰爭重心本來在歐洲戰場,現在又被日本拖入了戰爭泥潭,無論是武器彈藥、糧食補給、資金援助、兵力增援,都無法滿足美菲聯軍的需要。日軍的進攻卻越來越迅猛,他們甚至大張旗鼓地進攻菲律賓馬尼拉。
  • 二戰期間120公裡的「巴丹死亡行軍」,日軍到底有多殘忍?
    1942年3月12日,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及其家人和幾名美國軍官,乘坐PT魚雷快艇前往棉蘭老島,放棄了堅守四個多月的菲律賓。麥克阿瑟將軍放棄菲律賓的同時,也拋棄了7.8萬名在菲律賓巴丹半島和哥黎希律島與日軍苦戰的美菲聯軍。
  • 日軍有多殘忍?巴丹死亡行軍倖存者講述可怕經歷
    《亞太戰爭審判》是全球首部全景式聚焦二戰後各同盟國對日本BC(乙丙)級戰犯審判的大型紀錄片,展現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犯下的暴行以及戰後國際社會以法理精神懲治戰爭罪行的歷史,填補了該領域內的影視空白。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日本陸軍開始侵略菲律賓,並與美國及菲律賓的聯合守軍交戰。
  • 死亡行軍——巴丹島上美軍戰俘的血淚之旅
    導讀:1942年4月9日,在菲律賓巴丹半島南端的馬裡韋萊斯,一支7.6萬人的軍隊正在行軍中,奇怪的是,他們並沒有攜帶任何武器,雙手都背在身後,40多度的高溫下,他們沿著坎坷的山路上沮喪地前行,塵土飛揚、蚊蠅肆虐,臭氣瀰漫著整個隊伍,這支默默無聲前行的部隊,不斷有人突然倒下,沿途的山路被血跡染成了紅棕色......
  • 巴丹死亡行軍老照片:對美軍戰俘來說,這是一條通往地獄的路!
    巴丹死亡行軍老照片:對美軍戰俘來說,這是一條通往地獄的路!1942年5月6日,克雷吉多島也被日軍攻陷,圖為美菲聯軍官兵走出馬裡塔隧道向日軍投降!巴丹死亡行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製造的震驚世界的戰爭罪行與虐待俘虜事件,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在菲律賓巴丹半島上的美菲守軍與日軍激戰達4個月,最後因缺乏支援與接濟,於1942年4月9日向日軍投降。投降人數約有78,000人,這近8萬人被強行押解到120公裡外戰俘營,一路無食無水,沿路又遭日寇刺死、槍殺,在這場暴行中約15000人喪命。
  • 巴丹死亡行軍中,日軍有多殘暴?8萬美菲戰俘被殺害4萬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開始入侵菲律賓。美國派兵增援,與菲律賓的士兵一起作戰。兩軍在巴丹半島上激戰了四個月,美菲聯軍因缺乏支援和接濟,被迫向日軍投降。當時,美菲聯軍投降的人數為7.8萬人。讓這些士兵沒想到的是,惡夢才剛剛開始。 日軍將戰俘身上的財物搶劫一空,然後把他們押往120公裡外的戰俘營。途中,日軍不給戰俘們吃得,甚至連水都不讓喝。有些人實在受不了了,企圖尋找水源和食物被日軍發現後,日軍就拿刺刀殺死他們,或者是槍殺他們。
  • 揭密巴丹死亡行軍:誰是幕後的發令者?
    種種證據表明,巴丹死亡行軍的真正的始作俑者卻一直逍遙法外。筆者綜合各方面材料,認為當時以日軍大本營參謀身份在第14軍協助指揮的政信中佐(最終軍職是大佐)是巴丹死亡行軍的真正始作俑者。「日本正進行著一場種族戰爭」第一組證據。
  • 《活著回家:巴丹死亡行軍親歷記》:戰爭遭遇人性
    為了兌現對美國的神聖的義務,他放棄了已經小有起色的事業,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伊利諾斯州的梅伍德地區國民警衛隊,並被分配到第192坦克營B連。初出茅廬,心懷夢想。他還以為在服役期滿後進大學讀書,或繼續幹自己的老本行呢。但是,此時美國巨大的工業生產轉向了戰爭軌道。坦尼的部隊被編入美國聯邦軍隊作戰序列,一年之後被運送到菲律賓。
  • 這是一場死亡行軍,也是一場通往「地獄」的行軍,無數人倒在路上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段行軍經歷,這段行軍充滿了日軍的暴行,這次行軍就是「巴丹死亡行軍」。這樣的情況下,間接表明美國當時已經對菲律賓形式束手無策,就是在這樣萬分危急的局勢之下,麥克阿瑟離開菲律賓前往澳大利亞沒幾天後,聯軍部隊就徹底的像日軍繳械投降了。這一天也終究被記載在歷史了,美國歷史大多稱為美國歷史最為黑暗的一天,因為美國軍隊從來沒有這樣大規模的投降過。當這些投降的美軍將武器交給日軍後,他們單純的認為戰爭對於他們來說已經結束了,可是他們所有人都錯了,噩夢才剛剛開始。
  • 二戰巴丹死亡行軍:1.5萬名俘虜被虐殺
    列斯特·坦尼 康狄 譯   巴丹死亡行軍是日本侵略軍在二戰期間在遠東地區製造的戰爭暴行,它與南京大屠殺、緬泰死亡鐵路一起被西方歷史學界稱為遠東三大戰爭暴行。1942年4月9日,日軍在幾乎不提供任何食物、水、衣物等的情況下,強迫守衛菲律賓巴丹半島的美菲聯軍俘虜進行強行軍,100多公裡的距離,至少有1.5萬名俘虜被虐殺。
  • 5天走100多公裡的巴丹死亡行軍並不困難,為何會累死1.5萬戰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點燃了太平洋的戰火,徹底將美國拉進了戰爭的泥潭。太平洋戰爭初期,由於日軍進攻勢頭兇猛,美國準備上不充分,結果被打的節節敗退,1942年1月2日馬尼拉失手,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又因為美國的戰略中心仍以歐洲為主,太平洋戰場的美軍沒有得到足夠的資源傾斜,因此在與日軍的作戰中打的十分艱苦。
  • 揭秘巴丹死亡行軍:一萬五千人死在路上
    核心提示:巴丹死亡行軍是日本在亞洲犯下的三大暴行之一,七萬多投降的美菲士兵在烈日下行進,日軍不提供任何糧食和飲水,遇到戰俘掉隊或者偷偷喝水,日軍直接用刺刀步槍就地殺死,儘管如此,許多人還是冒著被處決的危險尋找誰和,路邊的河裡飄浮著屍體,水面上泛著綠色的泡沫,成群的蒼蠅在水面上飛舞,但這阻擋不了戰俘們大口的飲用
  • 「二戰」中美軍的最大投降行動,日美巴丹島戰役
    日軍飛機連續對馬尼拉附近的美軍克拉克空軍基地進行了狂轟濫炸,將機場上整齊排放的20架B-17飛機以及60架P-40 飛機炸得支離破碎。短短的數分鐘,100餘架美機就輕而易舉地被擊毀了,美軍亞洲艦隊不得不倉皇南下,逃往爪哇海。
  •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十五):死守巴丹半島——巴丹戰場遊記
    早早丟掉了制海權,困守巴丹半島和科雷吉多島的美菲軍隊沒有像同期的英荷部隊一樣土崩瓦解,而是頑強抵抗,一度還挫敗了日軍的攻勢。雖然美菲軍隊最終投降,踏上了「死亡行軍」,巴丹戰役卻成為了二戰西南太平洋戰場在美國最為著名的一仗,成為了「雖敗猶榮」的代名詞。我也有幸在2019年夏天重返巴丹半島,這個麥克阿瑟偉大徵程的低沉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