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慘無人道的日本對多國人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菲律賓巴丹死亡行軍就是二戰時期,日本在遠東製造的三大暴行之一。因為巴丹半島戰役失敗,近8萬美菲聯軍被日本俘獲,在前往120公裡外的日軍戰俘營的途中,因饑渴、日軍槍殺、刺殺而死者高達1.5萬人。抵達戰俘營後因日軍的折磨又有2.6萬人去世。日本的戰爭罪行讓整個世界為之震驚。日本投降後,巴丹事件倖存者得以有機會,要求日本道歉。但是美方對此態度卻十分消極,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仔細追究起來,巴丹半島戰敗和當時美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美方出於戰略考慮,放棄了巴丹半島,也放棄了半島上的軍民,這才導致了8萬美菲聯軍被俘,巴丹死亡行軍這樣的人間慘劇發生。面對巴以倖存者們的要求,美方想息事寧人也是怕成為國際人道組織譴責的對象。那麼是什麼樣的戰略需求,能讓美方放棄巴丹半島上8萬軍人呢?
雖然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創。但羅斯福還是堅持原定的「先歐後亞」戰略。「先歐後亞」戰略於1941年1月美英舉行會談時被提出,邱吉爾和羅斯福一致認為:沒有日本,德國依舊強大,而沒有德國,日本卻單獨支撐不了多久。因此美國在太平洋戰區的作戰計劃,是用有限的資源牽制日本。
這就使得巴丹半島戰役中,士兵們得不到軍事和食物上的補給。熱帶叢林作戰使得大量士兵患上瘧疾、壞血病,藥物上的缺失使這些士兵被疾病折磨致死。儘管美菲聯軍負隅抵抗,但仍舊不敵炮火強勁的日軍。1942年3月9日美菲聯軍彈盡糧絕,日軍突破了最後一道防線,巴丹半島徹底淪陷。那麼在巴丹半島之戰中,美國因為戰略問題放棄了自己的士兵,在日本投降後美國為何不讓日本公開道歉祭奠亡魂呢?
日本投降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了牽制蘇聯,與日本私下達成友好,不僅協助日本天皇逃脫戰後制裁,更是幫助日本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自然不好因為巴丹半島的事和日本撕破臉。所以面對巴丹倖存者,只能裝作充耳不聞。
這些可憐的美國士兵,為了國家的戰略部署遠走巴丹半島,最後客死他鄉。僥倖生還的士兵卻也是在日本戰俘營中遭受非人的待遇,一生與疾病相伴,痛苦的死去。而他們所效忠、所獻出生命的國家,至今如法讓敵人承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這讓我想起王昌齡的兩句詩「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但願世界和平,戰爭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