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死亡行軍,美國為何到戰爭後期公布?9萬人投降刷新歷史記錄

2021-01-10 網易

  1942年4月,日本南下作戰取得了輝煌戰果。一方面,奪取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石油的戰略目標已提前實現;另一方面,發動時間較晚的緬甸戰役也進入了尾聲。可以說,日本捷報頻傳,其「大東亞共榮圈」的戰略構想已初步成形。

  然而,在菲律賓的巴丹半島仍有9萬美、菲聯軍在苦苦支撐,而日軍也似乎也沒有能力突破其防線,雙方形成了「僵持戰」。隨著日軍第一階段作戰接近尾聲,該地區的美軍越來越成為日軍大本營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儘快結束菲律賓戰役,對日本來說意義重大。

  其實,日本起初發動菲律賓戰役還是很順利的,本間雅晴僅僅用了18天就將麥克阿瑟趕往巴丹半島,並在戰術上完成了對美、菲聯軍的包圍。由於對整體戰略構不成威脅,只要守軍不往外衝,單就「缺衣少糧」就能讓其「自生自滅」。

  因此,本間手裡的主力師團和大部分飛機被調往其他戰場,剩餘部隊很難突破美軍防線;而數倍於敵的聯軍,實際有戰鬥力也就區區2萬人,但士氣低落、飢餓難耐,也無力衝出包圍。雙方就像有默契似的,都不再主動出擊並形成僵局。

  

  隨著戰事進展順利,日本想儘快結束菲律賓戰役。首先,從構建「大東亞共榮圈」戰略設想看,南方地區已基本被日軍所佔領,唯獨菲律賓還有美軍駐守,也就是說,在「大東亞共榮圈」內還有一處不屬於日本的地方,「句號」還沒有畫得圓滿。

  其次,經過長時間的封鎖,巴丹半島的守軍已瀕臨絕境。在日軍掌握制空、制海權的情況下,守軍可以說是「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而且厭戰情緒肆虐,士氣低落。只需再增加一些投入,戰役會很快結束,這對打擊盟軍信心有著積極的作用。

  

  最關鍵的是,原以為被封在巴丹半島的美、菲聯軍遲早會不攻自破,甚至主動放下武器,但守軍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不僅不投降,反而成了盟軍堅持抗戰的「先進典型」,這對日軍來說是無論如何不允許的。儘快結束戰役,政治意義重大。

  支持這麼做的自然還有本間雅晴。計劃50天的戰役打了近半年,與其他戰場的節節勝利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已然讓他十分難堪了,而麥克阿瑟在其眼皮子底下逃走,更讓他無地自容。換句話說,消滅巴丹守軍,就是他一雪前恥的時候。

  

  麥克阿瑟逃走的負面影響也是很大的。

  1942年3月11日夜,美軍菲律賓最高長官麥克阿瑟,奉命撤往澳大利亞,職務不但沒有降級,反而升任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將堅守巴丹半島的「爛攤子」扔給了溫賴特。儘管他的逃離不會影響巴丹失守的結局,但確實加速了守軍的投降。

  一是,守軍官兵十分清楚最高指揮官的撤離,就意味著巴丹半島的防禦沒有任何實質性意義,尤其是在無制空、制海權的情況下,包圍中的守軍等不到援軍來救助,只能是聽天由命、得過且過了。說白了,他們就像一枚棄子被華盛頓拋棄了。

  

  二是,麥克阿瑟臨走前那句「我會回來的」,讓守軍看到了獲救希望。但隨著溫賴特一份份催要補給的電報「石沉大海」,官兵們也意識到這位「逃跑將軍」也拋棄了他們,甚至有人編歌謠諷刺他:「四星上將吃著大魚大肉,他的士兵餓得發慌。」

  更可氣的是,遠在澳大利亞的麥克阿瑟,一再命令死守巴丹。要知道,守軍將能吃的都吃了,騎兵旅因為馬匹被吃光改為步兵旅,瘧疾感染者更是高達近80%,許多人連槍都舉不起來。指望這樣的戰鬥力去防守,簡直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華盛頓方面很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解決的方案就是,提升溫賴特為中將並建立司令部,負責菲律賓的作戰指揮,就是避免麥克阿瑟不切實際的「瞎指揮」,甚至為了防止這位司令唧唧歪歪,馬歇爾乾脆連商量都沒有,直接宣布了這一任命。

  果不其然,控制欲極強的麥克阿瑟為此致電陸軍部,提出溫賴特當司令還不夠格,應該繼續由他指揮。羅斯福對此不耐煩地指出:遙控指揮作戰是不可能的,溫賴特必須擁有獨立的司令部,有自主權決定該怎麼打。言外之意就是「不用你操心」。

  

  儘管溫賴特依然堅持抗爭到底,但也無力挽回敗局。就在日軍發起總攻的6天後,巴丹半島7.5萬美、菲聯軍打出了白旗,這是美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投降。身為指揮官的麥克阿瑟,都能逃離戰場,怎能指望士氣跌入谷底的守軍,堅持到底。

  巴丹失守,日軍暴行令人髮指。

  1942年4月9日,駐守巴丹半島的7.5萬美菲聯軍向日軍投降,只剩下與之相隔3公裡的科雷希多還在堅守,在這個僅有6.9平方公裡的小島,溫賴特和1.5萬名官兵還在憑險據守。儘管他們都知道結局就是投降,但鬥志卻越來越強。

  

  原來,7.5萬盟軍戰俘非但沒有受到優待,反而飽受日軍的摧殘和虐待。在長約120公裡的路途中,十幾名將軍與戰俘們一樣徒步前往戰俘營,已經連續幾個月沒有吃過一頓飽飯,而且疾病纏身、身體虛弱,又整整走了6天,慘狀可想而知。

  更令人髮指的是,押送的日軍肆意對戰俘們毆打、侮辱和殺害。病倒的、掉隊的都被日軍殘忍地處死,路邊隨處可見戰俘的屍體;戰俘們為了不掉隊甚至將糞便排洩在褲襠裡,再加上驕陽似火,屍體很快腐爛,行軍路上散發著刺鼻的惡臭。

  

  最後,到達目的地的戰俘只有5.4萬人,在隨後的歲月裡,還有許多人被殘害致死。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巴丹死亡行軍」。一些戰俘冒死逃到科雷希多,守軍聞之無不震驚。在他們看來,堅守下去是死,被俘虜還是死,索性與日軍拼命到底。

  儘管在羅斯福的電報中,一改死守到底命令,並授權溫賴特「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自主做出任何決定」,言外之意就是允許投降;但守軍寧肯忍受鋪天蓋地的炮火也堅決不投降。直到日軍攻到距其指揮部只有45米時,溫賴特才宣布投降。

  

  這時,他們已經堅守了30天。事後,一直沒能給守軍提供援助的馬歇爾,對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溫賴特深感敬佩和同情,向羅斯福提議授予他國會榮譽勳章,卻遭到了麥克阿瑟的反對,理由是「他的舉動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最後,不了了之。

  令人費解的是,「巴丹死亡行軍」的消息,直到戰爭後期的1944年1月,美國政府才公開發表聲明,向民眾揭示了日軍犯下的殘酷暴行。究其原因,9萬人的投降刷新了歷史記錄,這對當時接連失敗的美軍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不說也罷。

  

  更重要的是,一旦公開勢必引發民眾的義憤填膺,他們會要求政府派重兵向日本復仇,而這一定會影響盟軍「先歐後亞」的總體戰略。不管怎樣,日軍終於拔掉這個「眼中釘」,完成了「大東亞共榮圈」戰略構想,其對外擴張達到了頂峰。

  大家認為美國政府隱瞞真相,對嗎?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巴丹死亡行軍,日軍殘害美國數萬人,美國為何連道歉都隻字不提
    菲律賓巴丹死亡行軍就是二戰時期,日本在遠東製造的三大暴行之一。因為巴丹半島戰役失敗,近8萬美菲聯軍被日本俘獲,在前往120公裡外的日軍戰俘營的途中,因饑渴、日軍槍殺、刺殺而死者高達1.5萬人。抵達戰俘營後因日軍的折磨又有2.6萬人去世。日本的戰爭罪行讓整個世界為之震驚。日本投降後,巴丹事件倖存者得以有機會,要求日本道歉。但是美方對此態度卻十分消極,這是為什麼呢?
  • 日本是如何對待美國戰俘的?二戰「巴丹死亡行軍」的噩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日本在亞太地區進行了慘烈的爭奪戰,戰爭初期日軍靠偷襲珍珠港取得戰爭主動權,氣勢如虹,大肆向太平洋進軍,美軍節節敗退,並有大量美軍被日軍俘虜。面對強大的美國,日軍有沒有優待俘虜以爭取人心呢?
  • 死亡行軍——巴丹島上美軍戰俘的血淚之旅
    導讀:1942年4月9日,在菲律賓巴丹半島南端的馬裡韋萊斯,一支7.6萬人的軍隊正在行軍中,奇怪的是,他們並沒有攜帶任何武器,雙手都背在身後,40多度的高溫下,他們沿著坎坷的山路上沮喪地前行,塵土飛揚、蚊蠅肆虐,臭氣瀰漫著整個隊伍,這支默默無聲前行的部隊,不斷有人突然倒下,沿途的山路被血跡染成了紅棕色......
  • 揭密巴丹死亡行軍:誰是幕後的發令者?
    曾參與過南京大屠殺的本間雅晴,率日本第14軍攻佔菲律賓,巴丹死亡行軍正是在他任內發生的,他作為軍事主官難辭其咎。戰爭後期擔任日軍駐菲律賓部隊最高指揮官的山下奉文大將,於1945年12月8日被馬尼拉軍事法庭判處絞刑,1946年2月23日被送上絞刑架。種種證據表明,巴丹死亡行軍的真正的始作俑者卻一直逍遙法外。
  • 巴丹死亡行軍幫兇,間接害死1.5萬盟軍?美國人:溫萊特是英雄
    溫萊特很快做出部署,由愛德華.金擔任巴丹半島總指揮,自己則帶領部隊去往科雷希多島,並且將司令部設在那裡。美國的戰爭重心本來在歐洲戰場,現在又被日本拖入了戰爭泥潭,無論是武器彈藥、糧食補給、資金援助、兵力增援,都無法滿足美菲聯軍的需要。日軍的進攻卻越來越迅猛,他們甚至大張旗鼓地進攻菲律賓馬尼拉。
  • 《活著回家:巴丹死亡行軍親歷記》:戰爭遭遇人性
    當戰爭遭遇人性   ——讀《活著回家:巴丹死亡行軍親歷記》   如今,戰爭題材的影視出版比較火熱。相對於過去,我們現在更多傾注於被戰爭裹挾   的個體生命的感受。這是時代的進步,它體現了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是一種人本主義的文學表現。
  • 巴丹死亡行軍老照片:對美軍戰俘來說,這是一條通往地獄的路!
    巴丹死亡行軍老照片:對美軍戰俘來說,這是一條通往地獄的路!1942年5月6日,克雷吉多島也被日軍攻陷,圖為美菲聯軍官兵走出馬裡塔隧道向日軍投降!巴丹死亡行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製造的震驚世界的戰爭罪行與虐待俘虜事件,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在菲律賓巴丹半島上的美菲守軍與日軍激戰達4個月,最後因缺乏支援與接濟,於1942年4月9日向日軍投降。投降人數約有78,000人,這近8萬人被強行押解到120公裡外戰俘營,一路無食無水,沿路又遭日寇刺死、槍殺,在這場暴行中約15000人喪命。
  • 巴丹死亡行軍倖存者講述可怕經歷
    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承制的中宣部重大項目八集系列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於8月31日起登陸東方衛視。《亞太戰爭審判》是全球首部全景式聚焦二戰後各同盟國對日本BC(乙丙)級戰犯審判的大型紀錄片,展現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犯下的暴行以及戰後國際社會以法理精神懲治戰爭罪行的歷史,填補了該領域內的影視空白。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日本陸軍開始侵略菲律賓,並與美國及菲律賓的聯合守軍交戰。
  • 巴丹死亡行軍:日軍以砍殺俘虜為樂
    2015-09-08 14:21:53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特約撰稿人 範國平   巴丹死亡行軍是令美國最痛心的二戰戰爭暴行
  • 二戰期間120公裡的「巴丹死亡行軍」,日軍到底有多殘忍?
    1942年3月12日,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及其家人和幾名美國軍官,乘坐PT魚雷快艇前往棉蘭老島,放棄了堅守四個多月的菲律賓。麥克阿瑟將軍放棄菲律賓的同時,也拋棄了7.8萬名在菲律賓巴丹半島和哥黎希律島與日軍苦戰的美菲聯軍。
  • 喋血東南亞巴丹死亡行軍,美軍徒步行走百裡,日軍殘害美國數萬人
    這場戰爭因美菲聯軍兵力不足、防守不當的情況之下,在日軍面前節節敗退。苦戰5個月後,彈盡糧絕的美菲聯軍被迫向日軍投降。所謂的「巴丹死亡行軍」也是出現於此。在日軍佔領菲律賓的巴丹半島後,本間雅晴便下令把巴丹半島上的戰俘全部轉移至110千米外的奧德內爾集中營,並且還下了死命令:不能堅持走完的戰俘一律處決。
  • 這是一場死亡行軍,也是一場通往「地獄」的行軍,無數人倒在路上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段行軍經歷,這段行軍充滿了日軍的暴行,這次行軍就是「巴丹死亡行軍」。,截至到1942年的4月初,美國與菲律賓軍隊聯軍已經被包圍在了巴丹半島上,那個時候的形式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程度上,當時在菲律賓指揮聯軍作戰的是美國著名將領麥克阿瑟將軍,當時的麥克阿瑟將軍可謂是豪情壯志,一時間要就與巴丹守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 巴丹死亡行軍投降日軍!結果慘目忍睹!!
    再說回日本,那就讓人恨得牙痒痒了,假如說被德國人俘虜了一千人,應該能回來六百人左右,要是到了日自己手裡,能全須全尾的回來一百人都算好的。今兒咱就聊聊至今還被美國的二戰史研討專家們念念不忘的巴丹死亡行軍。1941年12月7日,死催的日本完全不曉得本人幾斤幾兩,間接把美國的珍珠港炸了,打殘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這是太平洋和平迸發的標誌,至此二戰也到達了最大規模。
  • 5天走100多公裡的巴丹死亡行軍並不困難,為何會累死1.5萬戰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點燃了太平洋的戰火,徹底將美國拉進了戰爭的泥潭。太平洋戰爭初期,由於日軍進攻勢頭兇猛,美國準備上不充分,結果被打的節節敗退,1942年1月2日馬尼拉失手,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又因為美國的戰略中心仍以歐洲為主,太平洋戰場的美軍沒有得到足夠的資源傾斜,因此在與日軍的作戰中打的十分艱苦。
  • 巴丹死亡行軍——日軍押送戰俘到達目的地時,足足少了數萬人!
    題目所提到的史實發生於二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場上,1942年4月9日,日軍攻克菲律賓巴丹半島,共俘虜美軍、菲侓賓守軍78000人左右。總共約八萬名的俘虜在120公裡的路上卻死亡了15000人左右。歷史上也把這趟行程稱呼為「巴丹死亡行軍」,它與「南京大屠殺」「新加坡大屠殺」並稱為日軍「日軍遠東三大暴行」。那故事是如何發生的呢?聽我慢慢一一為你道來。
  • 二戰巴丹死亡行軍:1.5萬名俘虜被虐殺
    列斯特·坦尼 康狄 譯   巴丹死亡行軍是日本侵略軍在二戰期間在遠東地區製造的戰爭暴行,它與南京大屠殺、緬泰死亡鐵路一起被西方歷史學界稱為遠東三大戰爭暴行。1942年4月9日,日軍在幾乎不提供任何食物、水、衣物等的情況下,強迫守衛菲律賓巴丹半島的美菲聯軍俘虜進行強行軍,100多公裡的距離,至少有1.5萬名俘虜被虐殺。
  • 「二戰」中美軍的最大投降行動,日美巴丹島戰役
    巴丹半島戰役(1942)代表日本帝國在菲律賓戰役的最重要階段,攻佔菲律賓群島對日本帝國能否控制西南太平洋地區、奪取富饒的荷屬東印度之天然資源及保護其在東南亞之側翼非常重要,它是美國及菲律賓軍事歷史上最大的投降事件。
  • 揭秘巴丹死亡行軍:一萬五千人死在路上
    核心提示:巴丹死亡行軍是日本在亞洲犯下的三大暴行之一,七萬多投降的美菲士兵在烈日下行進,日軍不提供任何糧食和飲水,遇到戰俘掉隊或者偷偷喝水,日軍直接用刺刀步槍就地殺死,儘管如此,許多人還是冒著被處決的危險尋找誰和,路邊的河裡飄浮著屍體,水面上泛著綠色的泡沫,成群的蒼蠅在水面上飛舞,但這阻擋不了戰俘們大口的飲用
  • 巴丹死亡行軍中,日軍有多殘暴?8萬美菲戰俘被殺害4萬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開始入侵菲律賓。美國派兵增援,與菲律賓的士兵一起作戰。兩軍在巴丹半島上激戰了四個月,美菲聯軍因缺乏支援和接濟,被迫向日軍投降。當時,美菲聯軍投降的人數為7.8萬人。讓這些士兵沒想到的是,惡夢才剛剛開始。 日軍將戰俘身上的財物搶劫一空,然後把他們押往120公裡外的戰俘營。途中,日軍不給戰俘們吃得,甚至連水都不讓喝。有些人實在受不了了,企圖尋找水源和食物被日軍發現後,日軍就拿刺刀殺死他們,或者是槍殺他們。
  • 朝鮮半島上的死亡行軍 掉隊戰俘遭人民軍集中處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盟軍戰俘的「巴丹死亡行軍」,曾經讓美國人不寒而慄。當時日本為了將近8萬名美軍押往100公裡外的戰俘營,在途中對戰俘進行了瘋狂的虐待,等到達戰俘營的時候只有4萬人還活著。當1950年美軍到了朝鮮戰場,沒想到不少人又經歷了一次朝鮮版的「死亡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