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4月,日本南下作戰取得了輝煌戰果。一方面,奪取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石油的戰略目標已提前實現;另一方面,發動時間較晚的緬甸戰役也進入了尾聲。可以說,日本捷報頻傳,其「大東亞共榮圈」的戰略構想已初步成形。
然而,在菲律賓的巴丹半島仍有9萬美、菲聯軍在苦苦支撐,而日軍也似乎也沒有能力突破其防線,雙方形成了「僵持戰」。隨著日軍第一階段作戰接近尾聲,該地區的美軍越來越成為日軍大本營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儘快結束菲律賓戰役,對日本來說意義重大。
其實,日本起初發動菲律賓戰役還是很順利的,本間雅晴僅僅用了18天就將麥克阿瑟趕往巴丹半島,並在戰術上完成了對美、菲聯軍的包圍。由於對整體戰略構不成威脅,只要守軍不往外衝,單就「缺衣少糧」就能讓其「自生自滅」。
因此,本間手裡的主力師團和大部分飛機被調往其他戰場,剩餘部隊很難突破美軍防線;而數倍於敵的聯軍,實際有戰鬥力也就區區2萬人,但士氣低落、飢餓難耐,也無力衝出包圍。雙方就像有默契似的,都不再主動出擊並形成僵局。
隨著戰事進展順利,日本想儘快結束菲律賓戰役。首先,從構建「大東亞共榮圈」戰略設想看,南方地區已基本被日軍所佔領,唯獨菲律賓還有美軍駐守,也就是說,在「大東亞共榮圈」內還有一處不屬於日本的地方,「句號」還沒有畫得圓滿。
其次,經過長時間的封鎖,巴丹半島的守軍已瀕臨絕境。在日軍掌握制空、制海權的情況下,守軍可以說是「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而且厭戰情緒肆虐,士氣低落。只需再增加一些投入,戰役會很快結束,這對打擊盟軍信心有著積極的作用。
最關鍵的是,原以為被封在巴丹半島的美、菲聯軍遲早會不攻自破,甚至主動放下武器,但守軍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不僅不投降,反而成了盟軍堅持抗戰的「先進典型」,這對日軍來說是無論如何不允許的。儘快結束戰役,政治意義重大。
支持這麼做的自然還有本間雅晴。計劃50天的戰役打了近半年,與其他戰場的節節勝利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已然讓他十分難堪了,而麥克阿瑟在其眼皮子底下逃走,更讓他無地自容。換句話說,消滅巴丹守軍,就是他一雪前恥的時候。
麥克阿瑟逃走的負面影響也是很大的。
1942年3月11日夜,美軍菲律賓最高長官麥克阿瑟,奉命撤往澳大利亞,職務不但沒有降級,反而升任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將堅守巴丹半島的「爛攤子」扔給了溫賴特。儘管他的逃離不會影響巴丹失守的結局,但確實加速了守軍的投降。
一是,守軍官兵十分清楚最高指揮官的撤離,就意味著巴丹半島的防禦沒有任何實質性意義,尤其是在無制空、制海權的情況下,包圍中的守軍等不到援軍來救助,只能是聽天由命、得過且過了。說白了,他們就像一枚棄子被華盛頓拋棄了。
二是,麥克阿瑟臨走前那句「我會回來的」,讓守軍看到了獲救希望。但隨著溫賴特一份份催要補給的電報「石沉大海」,官兵們也意識到這位「逃跑將軍」也拋棄了他們,甚至有人編歌謠諷刺他:「四星上將吃著大魚大肉,他的士兵餓得發慌。」
更可氣的是,遠在澳大利亞的麥克阿瑟,一再命令死守巴丹。要知道,守軍將能吃的都吃了,騎兵旅因為馬匹被吃光改為步兵旅,瘧疾感染者更是高達近80%,許多人連槍都舉不起來。指望這樣的戰鬥力去防守,簡直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華盛頓方面很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解決的方案就是,提升溫賴特為中將並建立司令部,負責菲律賓的作戰指揮,就是避免麥克阿瑟不切實際的「瞎指揮」,甚至為了防止這位司令唧唧歪歪,馬歇爾乾脆連商量都沒有,直接宣布了這一任命。
果不其然,控制欲極強的麥克阿瑟為此致電陸軍部,提出溫賴特當司令還不夠格,應該繼續由他指揮。羅斯福對此不耐煩地指出:遙控指揮作戰是不可能的,溫賴特必須擁有獨立的司令部,有自主權決定該怎麼打。言外之意就是「不用你操心」。
儘管溫賴特依然堅持抗爭到底,但也無力挽回敗局。就在日軍發起總攻的6天後,巴丹半島7.5萬美、菲聯軍打出了白旗,這是美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投降。身為指揮官的麥克阿瑟,都能逃離戰場,怎能指望士氣跌入谷底的守軍,堅持到底。
巴丹失守,日軍暴行令人髮指。
1942年4月9日,駐守巴丹半島的7.5萬美菲聯軍向日軍投降,只剩下與之相隔3公裡的科雷希多還在堅守,在這個僅有6.9平方公裡的小島,溫賴特和1.5萬名官兵還在憑險據守。儘管他們都知道結局就是投降,但鬥志卻越來越強。
原來,7.5萬盟軍戰俘非但沒有受到優待,反而飽受日軍的摧殘和虐待。在長約120公裡的路途中,十幾名將軍與戰俘們一樣徒步前往戰俘營,已經連續幾個月沒有吃過一頓飽飯,而且疾病纏身、身體虛弱,又整整走了6天,慘狀可想而知。
更令人髮指的是,押送的日軍肆意對戰俘們毆打、侮辱和殺害。病倒的、掉隊的都被日軍殘忍地處死,路邊隨處可見戰俘的屍體;戰俘們為了不掉隊甚至將糞便排洩在褲襠裡,再加上驕陽似火,屍體很快腐爛,行軍路上散發著刺鼻的惡臭。
最後,到達目的地的戰俘只有5.4萬人,在隨後的歲月裡,還有許多人被殘害致死。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巴丹死亡行軍」。一些戰俘冒死逃到科雷希多,守軍聞之無不震驚。在他們看來,堅守下去是死,被俘虜還是死,索性與日軍拼命到底。
儘管在羅斯福的電報中,一改死守到底命令,並授權溫賴特「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自主做出任何決定」,言外之意就是允許投降;但守軍寧肯忍受鋪天蓋地的炮火也堅決不投降。直到日軍攻到距其指揮部只有45米時,溫賴特才宣布投降。
這時,他們已經堅守了30天。事後,一直沒能給守軍提供援助的馬歇爾,對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溫賴特深感敬佩和同情,向羅斯福提議授予他國會榮譽勳章,卻遭到了麥克阿瑟的反對,理由是「他的舉動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最後,不了了之。
令人費解的是,「巴丹死亡行軍」的消息,直到戰爭後期的1944年1月,美國政府才公開發表聲明,向民眾揭示了日軍犯下的殘酷暴行。究其原因,9萬人的投降刷新了歷史記錄,這對當時接連失敗的美軍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不說也罷。
更重要的是,一旦公開勢必引發民眾的義憤填膺,他們會要求政府派重兵向日本復仇,而這一定會影響盟軍「先歐後亞」的總體戰略。不管怎樣,日軍終於拔掉這個「眼中釘」,完成了「大東亞共榮圈」戰略構想,其對外擴張達到了頂峰。
大家認為美國政府隱瞞真相,對嗎?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