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養生是一種從古至今都有的保健方法,也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我們施灸之前往往是先找到跟病症相對應的穴位,然後通過燻烤身體穴位的方式進行自然理療。中醫認為,艾灸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等作用。
由此可見,熟練的掌握穴位的知識,對於艾灸養生治病有著重要的意義。而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穴位,都相當於是一味中藥,如果我們能很好的掌握穴位本身的「藥性」,就可以在艾灸時去合理的利用,事半功倍。這就好比打仗,仗打的好不好,第一要看士兵強不強,第二,要看排兵布陣水平怎麼樣。
從施灸的角度來說,士兵的強弱就像是穴位本身的屬性和功效,而排兵布陣就等於是合理的配穴。穴位治療非常講究配伍,如果穴位配伍得法,就會讓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健康。而說起穴位的配伍和「藥性」,就不得不提到陰陽五行,因為它是我們中醫的基礎理論,掌握了穴位的五行屬性,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穴位的「藥性」了。
那麼,什麼是穴位的五行屬性呢?實際上所謂的五行指的就是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屬性元素。古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這五種元素組成的,這五種元素之間「相生」同時又「相剋」,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穴位的五行,就可以在施灸時靈活而有效的配穴了。
說到穴位的五行應用,就不得不提十二經絡的「五輸穴」。什麼是五輸穴呢?我們身體的每一條經絡都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理論各自構成五個特定穴 (井、滎、俞、經、合),叫"五輸穴"。因此掌握這個五輸穴,對於穴位的五行應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之前分享的文章中,我們已經詳細說明了心、肝、脾、肺、腎等10條經絡以及它們各自的五輸穴。今天我們接著來認識一下,我們人體另外一條重要經絡:手陽明大腸經上的五輸穴。
那麼到底哪幾個穴位是大腸經的五輸穴呢?這5個穴位具體的位置在哪裡?他們各自的五行屬性和主要功效又是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大腸經之井穴是商陽穴,大腸經之滎穴是二間穴,大腸經之輸穴三間穴,大腸經之經穴陽溪穴,大腸經的合穴曲池穴。
大腸經本身的五行是屬金的,從名字也可以看出大腸經是屬於陽經的,根據陽經五輸穴的五行判斷準則,這5個穴位的五行屬性分別是:商陽穴五行屬金,二間穴五行屬水,三間穴五行屬木,陽溪穴五行屬火,曲池穴五行屬土。下面跟著掌門師兄一起來了解一下大腸經五輸穴各自的具體位置和功效吧。
一、大腸經之井穴:商陽穴
商陽穴在我們的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商陽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井穴,屬金。大腸經與肺經相合,行於陽分。艾灸商陽穴可以清洩陽明火熱,調節大腸經氣,具有消腫止痛、解毒利咽、聰耳明目的功效。
商陽穴第一個比較出名的功效就是治療嗓子疼,有被稱為隨身攜帶的「金嗓子喉寶」。商陽穴第二個比較典型的功效就是治療便秘。對於大便已經到肛門卻出不來的便秘,艾灸這個穴位就相當於「開塞露」。對於肚子脹卻拉不出來的氣虛型便秘的話,還是艾灸支溝穴效果好。
二、大腸經之滎穴:二間穴
大腸經五行屬金,二間穴五行屬水,金生水,因此二間穴是大腸經的子穴。根據虛則補其母,實則補其子的規律,二間穴善治大腸經的實證。何為大腸經實證呢?像腹脹、易便秘、易患痔瘡、肩背部不適或疼痛、牙疼、皮膚異常、上脘異常等症狀都是屬於實證的。
二間穴是大腸經的滎穴,滎主身熱,因此艾灸二間有瀉火清熱的作用,被主要用於頭面五官疾患,能有效緩解治療頭暈、目痛、咽喉腫痛、牙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三、大腸經之輸穴:三間穴
三間穴在食指橈側第2掌指關節後凹陷中。主治:身熱頭痛、咽喉腫痛、口乾齒痛、鼻衄目痛;胸悶氣喘、腹脹腸鳴、洩瀉痢疾;嗜睡。經常艾灸三間穴,可以調和脾胃,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狀,三間穴用的比較多的就是治療痔瘡,只要艾灸三間就能快速因痔瘡引起的疼痛,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四、大腸經之經穴:陽溪穴
陽溪穴五行屬性屬火,具有清瀉陽明鬱熱火毒的功效,可治療頭面五官疾患。因為艾灸陽溪穴可以瀉火,因此它第一個比較重要的功效就是治療痰火擾心或蒙蔽清竅的心煩、癲狂等症狀,經常艾灸此穴有安神的功效;第二個比較出名的就是治療腕關節酸痛,因為它具有通絡活血,舒筋利節、祛風除溼,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調理邪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五、大腸經之合穴:曲池穴
大腸經五行屬金,曲池穴五行屬土,土生金。所以曲池穴既是大腸經的合穴,又是它的母穴。根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如果遇到大腸經的虛症就要找曲池穴了。大腸經的虛證主要有:腹痛,腹鳴腹瀉、大腸功能減弱、肩膀僵硬、皮膚無光澤、肩酸、喉幹、喘息、宿便等症狀。
曲池穴對人體的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均有明顯的調整作用。艾炙曲池穴可以清熱利溼、疏風止癢,因此被常用於各種風疹蕁麻疹的治療。曲池穴另外一個常用的功能是降血壓,當血壓驟升時,可通過艾灸曲池穴來放鬆神經系統,使呼吸逐漸均勻,心氣平和,血壓便可逐漸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