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科學人」深度原創欄目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一經查實追究法律責任。投稿請聯繫:mike300@126.com
內容產品:胖胖
作者:晗冰
我們許多人都會承認在幼年甚至成年時啃過自己的指甲,但在自然界中,有些動物會把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吞入腹中,這遠遠超過了「咬指甲」的程度。
自然界往往是殘酷的,殘酷得沒有回合之說。很多動物常常會與其他動物進行血腥的鬥爭,有的是為了填飽肚子,有的為了繁衍後代,而有的時候僅僅是為了玩耍。為了生存或取得競爭的優勢地位,動物界中的許多物種都具有同類相食的行為。
更有甚者,在動物界還存在著另一種比單純同類相食更加極端的行為。這聽起來似乎是漢尼拔之類電影角色才會想出的主意。但事實的確如此:有些動物會吃掉自己身體的某些部分,這種行為被稱為「自食主義」(autocannibalism)。
動物學家塞琳娜·託馬斯·康金(Selina Tick Konkin)指出,「我並不認為動物會故意吃掉自己身體的某些部分以維持生命,不會有那種絕望中求生的自食行為。但事實上,許多動物會為了從陷阱或獸夾中逃生,而咬斷自己的腿或尾巴。」
事實的確如此。我們經常會發現狗、熊和猿類為了咬斷被夾住的腿或腳,而咬斷自己皮膚、肌肉、肌腱和骨骼的動物。
2007年,有人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中部的Tesso Nilo國家公園中發現了一隻失去前爪的老虎。顯然,它是自己把前爪咬斷,而從捕獸夾中逃離出來。儘管看起來很極端,但對動物而言這種行為卻符合邏輯,失去身體的某些部分比失去整個生命要好得多。不過相比之下,某些動物吃掉自己部分身體的原因似乎就沒那麼簡單。
科學家威廉T.特雷爾(William T. Terrell)在Facebook上向我們展示了海鞘的例子,指出「海鞘在生存過程中會吃掉自己的大腦」。海鞘,又稱之為被囊動物,是一類結構較為簡單的海洋生物。在其生命初期,海鞘是以遊泳幼體的狀態存在,看起來有點像小蝌蚪。隨著日漸生長,每隻海鞘幼體會附著在巖石或其他物體表面生長,從此不再移動。
與陸地上的毛毛蟲類似,海鞘也會經過蛻變,形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成年海鞘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小的、凹凸不平的袋子,通過濾食周圍海水中的食物存活。
而幼體和成年海鞘不同的生活方式表明,它們在不斷生長階段的內在結構有顯著不同。
英國海洋生物協會的約翰·畢紹普( John Bishop)指出,「幼體的身體有基本的結構,其背部分布簡單神經,類似於我們哺乳動物的脊椎,在神經前方的是一個稱為「腦泡」的神經節,用來感知光線和重力的器官。這些器官幫助海鞘幼體找到適合附著的巖石。」
當海鞘逐漸長大,許多結構就隨之消失。「一旦附著成功,海鞘就不再需要感覺器官和神經,甚至用於在海洋中移動的尾巴也不在需要,它會把這些都吸收掉,」畢紹普介紹稱,「腦泡會轉化成腦神經節,只負責成年海鞘進行攝取食物。」
從這個角度來看,海鞘的行為並沒有耳聞那麼血腥——它們並沒有多少我們所認為的咀嚼掉大腦的感覺。它們僅僅是對原先的器官進行吸收利用,從而轉變成其他更有用的器官。
然而,還有一些動物卻以吃掉自己的尾巴而聞名。
約翰·艾倫·戈登(John Allen Gordon)提出,一些捕食其他蛇類的蛇類(如眼鏡王蛇或者滑鼠蛇),有時會將自己的尾巴誤認為是其他蛇,從而「把自己的尾巴吃掉」。他舉例,希臘語中有一個單詞叫「ouroboros」,意為「銜尾蛇」,其象徵著生死輪迴。還有人在Facebook上指出,他飼養的蛇把自己身體吃了一半,直至最後窒息而死。
那麼,真的會有蛇會昏頭到把自己吃掉自己嗎?
來自阿德萊德南澳大利亞博物館的薩利·索思(Sally South)指出,「大部分的蛇利用環境溫度變化來尋找獵物,因此他們自己的尾巴很難吸引自己的注意力。但少數蛇類會利用『尾巴誘惑』(快速地搖動尾巴)來吸引獵物。有些蛇甚至在自己非常興奮的時候就會這麼做。我們需要清楚的是,蛇類的大腦很小,更多的是對環境的被動反應而不是主動。因此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動作可能會吸引到它們的感覺,並使它們認為是『獵物』。」
同樣,史密森尼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詹姆斯B·墨菲(James B Murphy)這樣描述,他曾經看到「一條正在蛻皮的眼鏡王蛇開始吃蛻下來的蛇皮,當時蛇皮還未完全蛻下,還連在尾巴上。因此這條蛇繼續吞食與蛇皮連著的尾巴,直到我上前幹預它才停下來」。
墨菲提出了一個佐證觀點:「或許來自蛇自己身上的獵物氣味,很容易讓蛇與正在吞食的自己氣味相混淆。」
換句話說,儘管蛇類確實有時會吃掉自己的身體,但它們似乎並不是故意這樣做。
再看看我們身邊的那些動物。那些與我們關係較近的哺乳動物是否會有自食行為呢?
動物學家Charity Young指出,「哺乳動物常常會因為不同原因而吃掉自己的部分身體,譬如有些動物母親(比如貓)會吃掉胎盤。事實上,這種行為很普遍。「,」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的辛西婭·科伊爾(Cynthia W. Coyle)指出,「大多數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確會在分娩後或期間吃掉自己的胎盤或舔食羊水,這種行為非常普遍。雖然有理論對這一行為做出了解釋,但並無法完全讓人信服。「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馬克·克裡斯塔爾(Mark Kristal)認為,進食胎盤行為可能有助於緩解分娩動物的疼痛。但克裡斯塔爾主要以嚙齒類為研究對象。
而在一種更加複雜的哺乳動物中,也存在著這樣的行為。就像馬克A·洛克迪爾(Mark A Rhodie)在Facebook上指出,「人類也會吃自己的胎盤「
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科伊爾和她的團隊對人類進食胎盤的行為進行了研究,發現這種行為其實相當罕見。雖然一些替代醫生和所謂的「健康大師」會將此作為自然和傳統的方法進行推廣,但這其實是一個相對比較現代的現象。科伊爾指出,「在各種文化的歷史記錄中,我們沒有找到人類母親吃胎盤的相關證據,」科伊爾說,「這一行為似乎是相當近代才發生的現象,在西方文化中尤為如此。」同時科伊爾還表示,「進食胎盤的倡導者經常引用動物研究表明相應好處。但事實上,所謂的預防產後抑鬱以及增加哺乳量等說法都沒有依據。或許人類吃胎盤也僅僅是安慰劑效應。「
如果科伊爾是對的,那麼食用胎盤的人就是動物界中罕見的自食主義者。他們不同於被捕獸夾困住的猛獸,後者有理由為了生存而咬掉自己的肢體,而人類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