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遼寧省大連電視臺《大連經濟報導》2015年11月27日消息,國務院正式審議2016年重點工程,其中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即煙大海底隧道)施工方案已於日前正式出爐。
上述報導介紹,煙臺至大連海底隧道指煙臺蓬萊至大連旅順之間的海底隧道,歸屬鐵路總公司管理,整條隧道全長123公裡,火車設計時速為250公裡,運行速度能達到220公裡/小時,屆時從大連到煙臺最多只需要40分鐘。工程方案將採納全海底隧道方案,以火車載運汽車通行,南北兩端的接駁點、工程規模也已確定。
通道設計運行負荷為每日10萬車輛,每年收入約200億元,平均每輛車通行費在548-1826.5元之間。2014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加快推進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
隨後,2014年8月底,煙大海底隧道戰略規劃研究項目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在接受《中國經營報》採訪時表示,煙大海底隧道的方案將會在半個月內,以一個總報告和12個分報告的形式,以中國工程院的名義上報國務院。
王夢恕表示,「我們將爭取讓這個項目進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並希望最早在『十三五』期間開工。」他當時介紹說,工程的總造價大約在2000億至2600億元之間,具體數據不便下結論,但預計不會超過3000億元。
《齊魯晚報》報導稱,由於渤海海峽的阻隔,目前往來於山東和東北之間的鐵路、公路只能繞行山海關,路程均在1600公裡以上。
什麼是海底隧道?
海底隧道是在海底建造的連接海峽兩岸的隧道,是供車輛通行的。海底隧道大可分為海底段、海岸段和引道三部分。其中海底段是主要部分,它埋置在海床底下,兩端與海岸連接,再經過引道,與地面線路接通。通常來說建造海底隧道還要同時在兩岸設置豎井,安裝通風、排水、供電等設備。全世界已建成和計劃建設的海底隧道有20多條,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國、西歐、中國香港九龍等地區。
主要景點
英法海底隧道
英吉利海峽隧道(TheChannelTunnel)又稱英法海底隧道或歐洲隧道(Eurotunnel)、海峽隧道,是一條把英國英倫三島連接往歐洲法國的鐵路隧道,於1994年5月6日開通。它由三條長51km的平行隧洞組成,總長度153km,其中海底段的隧洞長度為3×38km,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兩條鐵路洞襯砌後的直徑為7.6m,開挖洞徑為8.36~8.78m;中間一條後勤服務洞襯砌後的直徑為4.8m,開挖洞徑為5.38~5.77m。從1986年2月12日法、英兩國籤訂關於隧道連接的坎特布利條約(TreatyofCanterbury)到1994年5月7日正式通車,歷時8年多,耗資約100億英鎊(約150億美元),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利用私人資本建造的工程項目。
青函海底隧道
青函海底隧道因連接日本本州青森地區和北海道函館地區而得名。隧道橫越津輕海峽,全長54公裡,海底部分23公裡。青函海底隧道1964年1月動工,1987年2月建成,前後用了23年時間。
香港海底隧道(3+1條)
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有三條海底隧道,越過維多利亞海峽,把港島與九龍半島連接起來。港九中線海底隧道1972年建成,全長1.91公裡,包括一條四車道、日流量12萬次的汽車隧道和一條地鐵隧道。港九東線隧道,1989年建成,全長1.83公裡,日通過汽車9萬車次。1997年4月建成的西線隧道,六車道,日車流量可達20萬次。三條海底隧道使回歸祖國後日益繁榮的香港特別行政區交通無阻。
過海鐵路隧道
荃灣線(接駁港島金鐘站及九龍尖沙咀站一段)1979
將軍澳線(接駁港島鰂魚湧站及九龍油塘站一段)1989
(為上述東區海底隧道一部分)
香港至九龍東湧線和機場快線(兩線使用同一隧道,接駁港島香港站及九龍的九龍站一段)1997
(為上述西區海底隧道一部分)
廈門海底隧道(翔安隧道建成,建設3+1條)
1.翔安隧道: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全長8.695km,隧道長5.9km,海域段4.2km,最深處位於海平面下約70m。兩個主洞分別寬17.2米,雙向六車道。2005年4月30日正式動工,2009年6月13日15時58分,右線貫通,2009年11月5日,全線貫通,2010年4月26日建成通車。
2.海滄海底隧道:大陸第三條海底隧道。全長7.075km,隧道長6.335km,海域段2km,最深處位於海平面下約72.6m,雙向六車道。2012年8月16日正式動工,預計2017年建成通車。
3.廈漳隧道:起於廈門大學附近,連接成功大道,在漳州開發區一端從南炮臺附近出地面,設置兩個出口,一個連接招商大道向西延伸,一個連接南疏港路向廈大漳州校區方向延伸。其中水下部分長度約4.5km。計劃2014年開工。
過海鐵路隧道
軌道交通2號線過海鐵路隧道:構建本島與海滄區快速跨海連接通道。線路全長39.1km,本島及過海段為地下線敷設,地下線長度為27.6km。計劃2013年開工。
軌道交通3號線南向過海鐵路隧道:構建本島與漳州開發區快速跨海連接通道。總長41.2km,總投資172.49億元,延伸段對接漳州開發區。
(為上述廈漳隧道一部分)
青島膠州灣隧道
膠州灣隧道(又稱膠州灣海底隧道)是國內長度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的海底隧道。隧道及其接線工程全長9.47公裡,其中隧道長度7.808公裡,隧道海域段長度4.095公裡,工程概算總投資為70.62億元。隧道設計基準期為100年,工程於2007年8月正式開工,2011年4月竣工,2011年6月30日正式通車。
該隧道位於膠州灣灣口,連接青島和黃島兩地,雙向6車道,設計車速80公裡/小時。通車之後使青島至黃島目前由高速公路通行的1.5小時、輪渡通行的40分鐘縮短到5分鐘,即青島市民開車經隧道,5分鐘就可橫跨海底。隧道採用V形坡,隧道最低點高程為-70.5米,至海底面44.5米,隧道的最小埋深25米。採用雙洞加服務隧道,礦山法施工,工期為3—4年。
大連灣海底隧道
大連灣海底隧道設計為雙向6車道,其南側將通過4條單行路分別與民生街及疏港路等相連,北側與光明路、中華路、東方路等相連。目前,從中山廣場附近至甘井子需沿疏港路,再經東北路,耗時約30分鐘,大連灣海底隧道投入使用後,從中心城區至甘井子只需約10分鐘。同時,海底隧道投入使用後,將在大連新老市區間形成第二條通道,中心城區車輛可通過海底隧道經光明路、東方路直接至開發區,從而有效緩解二者間交通壓力。
此外,近年大連機動車數量大幅增長,2002年至2005年,大連市機動車年銷售量從4.1萬輛激增至5.7萬輛。目前大連市機動車擁有量已超過50萬,預計2010年這一數量將達到70萬,需要強大的交通基礎設施加以支撐,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的實施將為其提供有力保障。
渤海隧道
如果修建成功,渤海隧道將超過歐洲的英法海底隧道,成為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其施工難度也將是最大的,造價預計超過2000億元。
渤海是中國的內海,從地圖上來看,它是一個嵌入到中國內陸地區的海灣,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遙相對峙,像一雙巨臂把渤海環抱起來。山東省煙臺市的蓬萊和遼寧省大連市的旅順是渤海入口處最近的兩端。
從蓬萊到旅順,直線距離大約106公裡,但陸路交通要繞行海岸線,約為1800多公裡。
1992年,時任山東煙臺市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現任魯東大學副校長的柳新華受到歐洲英法海底隧道的啟發,和幾位同事提出在蓬萊與旅順之間修建一條海底隧道,將遼東半島和山東腹地連接在一起。此時,英法海底隧道剛進入修建的第五年。如果柳新華的設想變為現實,兩地的車程將從一天縮減到一小時。
這一想法剛一提出就受到多方質疑,尤其這項工程將可能是三峽大壩修建完成後中國國內最大的工程,技術上是否可行,經濟效益多久能見效,都沒有答案。20年後,在多方努力下,渤海海底隧道於日前再次被提上議程。
上海崇明海底隧道
崇明島的長江大橋將在2009年年底通車,長江隧道工程將在2010年中葉通車,而隧道和大橋都已經預留了軌道交通的位置。據悉,崇明三島規劃建設的軌道交通分主線和支線,主線與隧道和大橋進行一體化建設,由浦東經長興島到崇明島陳家鎮,支線連接長興島和橫沙島,最終形成一個立體的交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