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花巷許厝埕一座百年古厝薜荔成蔭

2021-01-10 閩南網

老厝瓦片上,滿是薜荔

古厝已陷入薜荔的綠色懷抱中

  閩南網8月28日訊 走在泉州市區花巷許厝埕,一座不起眼的古厝前,有一片「薜荔」繪就的綠色天地,讓遊走的步伐緩慢下來,連時間都變得很慢很慢。

  就像邂逅一段春光,陽光縷縷,透過滿眼的綠藤,斑駁的老牆寫滿了春天般的動人光景。這陣子,薜荔結出果子,枝頭掛滿滿橢圓的「小秤頭」,喚醒許多老泉州人一段久遠的美好時光。

青青薜荔盤瓦上清幽古厝留租客

  這是一座被綠色含著的老房子:深的綠,淺的綠,活潑的綠,柔和的綠,在屋簷上,在牆圍邊,在瓦房頂,繁盛的薜荔枝藤,把古厝編織進一段綠色的童話裡。

  市區花巷許厝埕,這座披著綠色的低矮古厝很醒目,輕叩古厝木門,滿院流動的綠色光景:前院裡,大小盆景排開,富貴竹、幸福樹、發財樹、小葉榕……後院裡,薜荔藤肆意垂落,青色的瓦片上,枝蔓任性鋪展,深深淺淺的綠,就像走進了一副翠綠的畫卷裡。

  一位微微發福的中年男子,彎著腰,從一旁古井提水,緩緩澆灌著古厝裡的花木。他姓劉,是古厝的租戶,在這裡生活了8年多。劉先生說,古厝已有上百年歷史,房子主人姓吳,每回到古厝來,都要看看牆頭的薜荔。

  「這棵薜荔種了好多年了,具體多久也沒人說得清。」厝邊的老伯說,1991年他搬到附近,這薜荔已經長得茂盛,每年夏天,都長滿了果子。前些年,還有人採摘,如今已經很少有人去動。

老泉州人的童年薜荔串起一大半

  「鬧市區,這道綠色的風景,很難得呀!」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的辦公室就在古厝邊,這片薜荔,成了他每天上下班特別的景致。

  「這個薜荔果啊,總讓我想起小時候,那時可真有意思!」昨天下午3點多,經過此處的林少川,見我們仰頭望著綠色的薜荔果,便起了興致。他說,薜荔果是他童年時一件有趣味的「玩具」。小時候,他生活在洛江雙陽,家中前後種滿薜荔。「到暑假,薜荔果掛滿枝頭,大家摘了果子後掰開,把白色的汁液塗在小竹竿粘樹上的知了。」

  「夏天過去了,可是我還十分想念。那些個可愛的早晨和黃昏,像一幅幅圖畫出現在眼前……我把腳伸到樹旁邊的小溪裡,聽知了在樹上一聲聲歌唱。」那段回不去的時光裡,童年時的林少川和夥伴們邊玩邊背誦課文,現而今,站在薜荔下背起幾十年前的課文,他笑得像個孩子。

薜荔果可做涼粉操作簡單試試看

  這綠色的薜荔果,不僅好看,還自古有名呢。早在《楚辭·離騷》裡就有記載,因為它的藥用價值,李時珍也曾把它收入《本草綱目》中。

  許厝埕這片薜荔紮根幾十年了,附近厝邊都當風景欣賞。「偶爾有人摘幾顆,幾乎沒有人動它……」在這裡住了二十多年的一位阿伯一聽說這果子能吃,一臉驚訝。

  其實,薜荔果做成的涼粉,是很多地方的清涼小吃呢。漳州網友「紫菩提」說,過去在老家,人們從山上採回野生薜荔果後,把它切成四半,把皮剝掉,然後果實翻過來曬。待到曬乾後,想吃了,就把薜荔果包在乾淨的紗布裡,浸入一盆涼開水中,用手反覆捏揉袋子裡的薜荔果,把果子的膠質全部擠出來。隨後,提出紗布包,放在陰涼處晾著。

  「以前沒有冰箱,就放在水缸旁!」「紫菩提」回憶,一般幾個小時後,揭開鍋蓋時,薜荔果膠質凝成晶瑩剔透狀,像天然的果凍一樣。加點糖或蜂蜜,吃一口,冰涼冰涼的,特解暑。(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林繼學 李秋雲 黃謹)

相關焦點

  • 泉州這些街巷名折射出古時「民生產業」|米倉巷|花巷|民生|打鐵|...
    這些以手藝、行業、生活物品命名的街巷,不僅充滿了市井煙火氣,還曾是古城一個個產業聚集點,彼時,人們買錫去打錫街,買豆芽去豆生巷,買花去花巷……從這些老街巷名中,還可一窺泉州民生產業發展變遷之路。打錫街和打鐵巷 見證古代手工業泉州錫雕具有悠久的歷史,始於唐宋時期,盛於明清朝代,是泉州重要的非遺。
  • 《地名記憶 守望鄉愁》:花巷有七埕 我住許厝埕
    閩南網12月31日訊 小時候,每當月明星稀萬籟無聲之時,孩兒們總是聚集在前院廳前,桂花樹下,聆聽祖父敘述著花巷古遠的故事:花巷有七埕,五代時期的留府埕,明初的太僕埕,明末清初的黃門庭、關刀埕,清代的丁厝埕和我家所在的許厝埕,通往新華路的新路埕……
  • 初冬時節看泉州古城之鯉城老街
    這條巷叫做「許厝埕」,一看就是閩南土語,那肯定有閩南老屋唄。「許」一定說的是老許家有宅於此。「厝」在普通話念做「錯」,指的是房子,這裡就是說的許家的房子。「埕」在普通話念作「城」,是指房子前面的空場。那這條巷子裡應該是有一座許家大宅的,那大宅正屋兩邊肯定有燕翅屋,它們圍起來一片空場。這許家的許據考是說的清代南贛總兵許盛,康熙時代的軍官,老是跟著皇上出去打仗。
  • 泉州紅磚古厝此次或能重生 多部門展開研究
    臺海網8月7日訊 (海峽導報(微博)記者 宋軍營 文/圖) 泉州的紅磚古厝,已經在眾多力量的支撐下,欲重振翅膀,飛得更高(見導報8月6日《泉州紅磚古厝 期盼「浴火重生」》)。日前,泉州市啟動「古韻鯉城·文化之旅」項目,其中,鯉城區閒置的閩南紅磚古厝成為開發重點,政府意欲引入民間資金,將古民居保護結合文化創意和旅遊產業開發,在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現狀的原則下,讓有數百年歷史的古厝重放光彩。那麼,這次,這些古厝真的能重生麼?
  • 泉州口袋公園裝著滿滿幸福
    公園另一邊,還修建了古厝大門、照壁和古井等小品,廣場上置放著老式八仙桌、石鼓和萌萌的小獅子。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些主體建築遴選閩南古建築,由非遺傳承人班組進行施工,採用老舊材料進行建設,使整個遊園呈現古樸的閩南古民居小埕院的特色。綠植方面,以鄉土植物石榴、香泡、紫薇、竹柏等進行配植,下層以香花灌木小葉梔子、多花月季與景石組景,紅花綠樹,呈現出一派盎然生機。
  • 泉州口袋公園裝著滿滿幸福~
    公園另一邊,還修建了古厝大門、照壁和古井等小品,廣場上置放著老式八仙桌、石鼓和萌萌的小獅子。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些主體建築遴選閩南古建築,由非遺傳承人班組進行施工,採用老舊材料進行建設,使整個遊園呈現古樸的閩南古民居小埕院的特色。綠植方面,以鄉土植物石榴、香泡、紫薇、竹柏等進行配植,下層以香花灌木小葉梔子、多花月季與景石組景,紅花綠樹,呈現出一派盎然生機。
  • 端午粽意濃,福州三坊七巷分享百年福果
    福州三坊七巷一棟棟歷經數代人精雕細琢的閩都特色古厝內,分布著數十棵各類百年果樹。端午仲夏時節,坊巷中的果樹陸續結果、成熟,百歲荔枝瓤肉瑩白如冰雪,百年芒果果實金銀壓枝頭,更有楊桃、百年蘋婆、楊梅、橘子等多種水果在盛夏成熟,果香飄坊巷。
  • 推窗見綠 轉角有綠 深巷有花 口袋公園為泉州老城點綠妝
    泉州七中溝後古榕公園 古榕巷與許厝埕路口的街頭綠地 臺海網9月8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9月1日,泉州晚報旅遊版以《歇歇腳 感受古城小綠地的微幸福》為題,報導了為達到
  • 有故事,更有情懷,這三座古厝都是泉州石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今年3月的時候,泉州石獅市公布了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其中古厝就佔了5處。這五座古厝中的三座都是華僑回鄉所建,均歷經百餘年滄桑。如今,這三處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已修繕完畢,有的還在進一步修繕中。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蔡松柏、吳景重、王起沃三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厝,一起感受這些古大厝的滄桑變化,探尋古厝主人的舊日故事,了解大厝的後人們保護古蹟、留住鄉愁、傳承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精神的感人作為。「松柏」居裡的俠義情走進了一座古色古香的紅磚大厝。這就是聞名四鄉的蔡松柏古厝,也稱「松柏」居。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當閩音古韻響起在百年古厝
    當閩音古韻響起在百年古厝 臺江歷史文化街區的修復開放 不僅使得福州聯結江海的 百年商埠舊貌換新顏
  • 「尋味坊巷·果香之旅」三坊七巷水果節開幕
    東南網記者 陳楠攝東南網6月25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上午,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以百年果樹為主題,推出「尋味坊巷·果香之旅」 2020三坊七巷水果節活動,活動將持續到今年9月份。據介紹,三坊七巷裡有多棵名木果樹,百年果樹與坊巷古宅之間相依相存,每棵果樹皆見證著每座古厝的興衰浮沉,保護百年果樹就是保護古厝的文化傳承。
  • 探訪晉江東石鎮塔頭劉村百年古厝鄉村記憶館
    變身鄉村記憶館,百年古厝獲新生。  泉州網8月24日訊(記者 李心雨 林福龍 實習生 張心盈 文/圖)吹著海風,望著日落……晉江東石鎮塔頭劉村的村民們有著別樣的消暑方式。待到華燈初上,村裡一棟灰白色的潮汕風格古厝就成了村民們聚會納涼的好場所。古厝雕梁畫棟、裝飾瑰麗,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目前,這座古厝已被改造為鄉村記憶館,結合鄉村記憶、鄉村文化進行陳列布展,煥發新的生機。  對這座古厝的改造是從去年開始的,今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
  • 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至今,西頭1.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仍保存著43座古厝,這些古厝多為明清建築,它們連成一片,厚重典雅。西頭村希望通過重新規劃煥發傳統村落光芒。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始建於1369年的張氏家廟是一座典型的明代穿鬥式古厝,建築面積近400平方米,其中東西進深38米,南北面寬10.5米,由門廳、天井、兩廊和祀廳組成。數百年來,張氏家廟被宗族後代不斷維護修繕,方得以保存至今。
  • 泉州一座古村落,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藏在山裡的石頭古厝
    在泉州泉港一個偏僻的小村落裡,一座油畫般的石頭厝吸引了萬千遊客。 樟腳村,位於福建泉州市,處於惠安、泉港、仙遊交界處,是泉港區西北角一個偏僻的山村,從324國道泉港區段朝陽公路往裡走三四公裡,經過蜿蜒盤旋的山路,即到樟腳村。而樟腳村名字的起源,據說與一株700多年的大樟樹有關。這株大樟樹鬱鬱蔥蔥,人爬到樹頂向下俯瞰,只見整個村落都像在樟樹的腳下,因此得名樟腳村。
  • 泉州市區金魚巷「空間微改造」收尾 市民4月可前往體驗
    ,融入古城原生態……  昨天,記者從泉州市古城辦獲悉,作為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典範——金魚巷「空間微改造」項目,經過幾個月的精雕細琢,工程施工進入收尾階段——舊石板鋪裝及立面改造基本完成,配套綠化裝飾、城市家具等預計可在4月上旬完工。
  • 6條街巷提升改造中,泉州鯉城區古城街巷要顏值也要宜居!
    泉州市鯉城區8月底,承天巷、玉犀巷率先開工;日前,花巷、古榕巷、許厝埕、濠溝墘等古城街巷市政綜合提升工程也接連開工。花巷綜合提升工程啟動施工據介紹,花巷綜合提升工程項目於9月中旬啟動,目前已完成基坑開挖及部分管線下地,預計於10月底完工。
  • 泉州周末遊,探訪遺留在人間的眾神之地
    泉州,廈門北站乘坐動車半小時即可到達,這裡容納著不同的文化信仰,各種風格的古建也很適合拍照打卡去一趟泉州,就像漫遊了一個微縮世界,不用擔心舟車勞頓,這條線路幾乎都在鯉城區。悠閒喝個下午茶,感受最純正當地文化。
  • 從閩南文化起源地泉州到文藝清新的廈門 再到土樓王國漳州
    >徜徉其中,可以沉浸在歷史文化裡聆聽開元寺的佛音,花巷的禮拜歌奔跑過土樓,遁入《大魚海棠》的神話意境可以很悠閒地吃美食經營了幾十年的老當鋪有香脆清鮮的美饌,才能領略它的魅力- 逛經典小西埕;訪唐朝佛廟開元寺、伊斯蘭教寺清淨寺、花巷天主教堂,一次遊歷三大寺漳州土樓 因《大魚海棠》而火,我們避開千篇一律的土樓,去往獨具特色的南靖土樓,悠遊雲水謠古鎮
  • 泉州文化「活地圖」英文講解員「上線」,與外國友人一同暢遊...
    為了講好古城故事、讓世界了解泉州文化,第五屆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員經過培訓「上線」。這個端午節,他們帶領二十名來自美國、俄羅斯、葉門、埃及、義大利、約旦等國家的友人,探訪古城,品味古早美食,體驗包粽子民俗,在邊走邊體驗中了解古城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