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8月7日訊 (海峽導報(微博)記者 宋軍營 文/圖) 泉州的紅磚古厝,已經在眾多力量的支撐下,欲重振翅膀,飛得更高(見導報8月6日《泉州紅磚古厝 期盼「浴火重生」》)。日前,泉州市啟動「古韻鯉城·文化之旅」項目,其中,鯉城區閒置的閩南紅磚古厝成為開發重點,政府意欲引入民間資金,將古民居保護結合文化創意和旅遊產業開發,在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現狀的原則下,讓有數百年歷史的古厝重放光彩。那麼,這次,這些古厝真的能重生麼?
範本:改裝成茶館客棧
麗江引進社會資金盤活古民居,部分改造成酒吧、茶舍和風格各異的工藝品店、客棧;黃山市推出106個古村落,讓海內外人士可認領保護古村落或單幢古建築,並獲得居住和使用權;上海對石庫門老民居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讓其外表保留近代生活的特徵,內部則按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要求,打造成「新天地」,已成為哈佛大學研究的一個課題。
這些,都是國內保護古建築古民居的成功案例。在這方面,泉州市也有成功的範本。市區一處閒置古厝經過裝飾後,變成個性化客棧,受到年輕人的歡迎。昨日,導報記者走進西街舊館驛巷這家「青年客棧」,看到一座兩層古厝被改造成8間客房,木料做的床和家具都是仿古式樣,天井處改為 「大堂」,擺放著竹椅和木製茶桌。當天入住的旅客都是些情侶和一些年輕「背包客」。據說,老闆「蟲蟲」是個新銳女青年,她還在另一條古巷租用紅磚古厝,開了一家「美好生活小酒館」。
十餘年前,在泉州後城旅遊文化街中段,就有一處紅磚古大厝被人租用改裝成茶館。當時的茶館,無論是木門、木柱還是紅磚,甚至是門鎖,都保留著傳統的模樣。天井裡種植的花花草草,更是增添了不少「歷史」的氣息。
顧客坐在其中,仿佛隔絕了城市的喧囂,或安靜看書,或與朋友小聚,或泡茶、打牌。老闆說,這麼多年來生意一直不錯,只不過每隔兩三年就要局部維修。
路子:引入社會資金開發
泉州的這些成功範本,能不能推廣呢?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鵬鵬認為,可讓一些對名人故居或一般古民居有興趣的個人和企業「認養」修繕,在裡面發展創意產業或辦會所,製售旅遊紀念品,這樣有保護也有經濟效益。
泉州市旅遊局吳副局長也支持這樣的做法。他最希望古厝成片修繕,到時,遊客到這個景區,可以吃、住、遊、玩、購一條龍,解決外地遊客到泉州「不過夜」的難題。
日前,泉州市文廣新局、建設局、規劃局、住建局、旅遊局和鯉城區政府召開協調會達成共識,認為對於這些古厝的保護、開發、利用,不能只靠政府唱獨角戲,可採用補貼、出借、合作、參與投資經營等形式,引進社會資金共同開發利用。可建成餐館、旅館及創意產業研發會所、非物質文化展示場所等。
會議認為,政府方面,要建立並完善投入機制;制定連續性、持久性、明確性的審批、稅收等優惠政策。在此基礎上,引入社會資金共同修繕古厝,是一條保護的好路子。
對此,泉州市市長黃少萍日前要求泉州市住建局全面調查摸底,評估利用價值,做出切實可行的拯救方案,提交市政府。
而作為紅磚古厝最多的鯉城區,在保護上先行了一步。該區最近將4個街道6.71平方公裡的古城,作為一個整體景區來打造。把首批52個以閩南傳統古民居等文化文物為特色的旅遊景點串珠成鏈、連結成片,整合成7條旅遊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