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紅磚古厝此次或能重生 多部門展開研究

2021-01-21 騰訊網

臺海網8月7日訊 (海峽導報(微博)記者 宋軍營 文/圖) 泉州的紅磚古厝,已經在眾多力量的支撐下,欲重振翅膀,飛得更高(見導報8月6日《泉州紅磚古厝 期盼「浴火重生」》)。日前,泉州市啟動「古韻鯉城·文化之旅」項目,其中,鯉城區閒置的閩南紅磚古厝成為開發重點,政府意欲引入民間資金,將古民居保護結合文化創意和旅遊產業開發,在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現狀的原則下,讓有數百年歷史的古厝重放光彩。那麼,這次,這些古厝真的能重生麼?

範本:改裝成茶館客棧

麗江引進社會資金盤活古民居,部分改造成酒吧、茶舍和風格各異的工藝品店、客棧;黃山市推出106個古村落,讓海內外人士可認領保護古村落或單幢古建築,並獲得居住和使用權;上海對石庫門老民居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讓其外表保留近代生活的特徵,內部則按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要求,打造成「新天地」,已成為哈佛大學研究的一個課題。

這些,都是國內保護古建築古民居的成功案例。在這方面,泉州市也有成功的範本。市區一處閒置古厝經過裝飾後,變成個性化客棧,受到年輕人的歡迎。昨日,導報記者走進西街舊館驛巷這家「青年客棧」,看到一座兩層古厝被改造成8間客房,木料做的床和家具都是仿古式樣,天井處改為 「大堂」,擺放著竹椅和木製茶桌。當天入住的旅客都是些情侶和一些年輕「背包客」。據說,老闆「蟲蟲」是個新銳女青年,她還在另一條古巷租用紅磚古厝,開了一家「美好生活小酒館」。

十餘年前,在泉州後城旅遊文化街中段,就有一處紅磚古大厝被人租用改裝成茶館。當時的茶館,無論是木門、木柱還是紅磚,甚至是門鎖,都保留著傳統的模樣。天井裡種植的花花草草,更是增添了不少「歷史」的氣息。

顧客坐在其中,仿佛隔絕了城市的喧囂,或安靜看書,或與朋友小聚,或泡茶、打牌。老闆說,這麼多年來生意一直不錯,只不過每隔兩三年就要局部維修。

路子:引入社會資金開發

泉州的這些成功範本,能不能推廣呢?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鵬鵬認為,可讓一些對名人故居或一般古民居有興趣的個人和企業「認養」修繕,在裡面發展創意產業或辦會所,製售旅遊紀念品,這樣有保護也有經濟效益。

泉州市旅遊局吳副局長也支持這樣的做法。他最希望古厝成片修繕,到時,遊客到這個景區,可以吃、住、遊、玩、購一條龍,解決外地遊客到泉州「不過夜」的難題。

日前,泉州市文廣新局、建設局、規劃局、住建局、旅遊局和鯉城區政府召開協調會達成共識,認為對於這些古厝的保護、開發、利用,不能只靠政府唱獨角戲,可採用補貼、出借、合作、參與投資經營等形式,引進社會資金共同開發利用。可建成餐館、旅館及創意產業研發會所、非物質文化展示場所等。

會議認為,政府方面,要建立並完善投入機制;制定連續性、持久性、明確性的審批、稅收等優惠政策。在此基礎上,引入社會資金共同修繕古厝,是一條保護的好路子。

對此,泉州市市長黃少萍日前要求泉州市住建局全面調查摸底,評估利用價值,做出切實可行的拯救方案,提交市政府。

而作為紅磚古厝最多的鯉城區,在保護上先行了一步。該區最近將4個街道6.71平方公裡的古城,作為一個整體景區來打造。把首批52個以閩南傳統古民居等文化文物為特色的旅遊景點串珠成鏈、連結成片,整合成7條旅遊線路。

相關焦點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有故事,更有情懷,這三座古厝都是泉州石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今年3月的時候,泉州石獅市公布了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其中古厝就佔了5處。這五座古厝中的三座都是華僑回鄉所建,均歷經百餘年滄桑。如今,這三處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已修繕完畢,有的還在進一步修繕中。蔡松柏古厝是一座傳統的閩南紅磚建築,建於民國初期,至今已有近100年歷史。古厝坐南朝北,呈三落五開間帶左護厝格局,皇宮起、燕尾脊,包括石埕、門廳、櫸頭、正廳、廂房、天井等,建築面積550平方米。整個古厝是磚石木構造,外牆下半部由青石砌成,上半部由紅磚砌成,屋內由杉木構造,用的是穿鬥式梁架。建築保存較好,磚雕、石雕、木雕、泥塑等雕工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 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至今,西頭1.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仍保存著43座古厝,這些古厝多為明清建築,它們連成一片,厚重典雅。西頭村希望通過重新規劃煥發傳統村落光芒。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始建於1369年的張氏家廟是一座典型的明代穿鬥式古厝,建築面積近400平方米,其中東西進深38米,南北面寬10.5米,由門廳、天井、兩廊和祀廳組成。數百年來,張氏家廟被宗族後代不斷維護修繕,方得以保存至今。
  • 兩岸大學生福建同赴一場守望古厝之約
    兩岸大學生福建同赴一場守望古厝之約 2017-07-21 15:54: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碩
  • 泉州花巷許厝埕一座百年古厝薜荔成蔭
    古厝已陷入薜荔的綠色懷抱中  閩南網8月28日訊 走在泉州市區花巷許厝埕,一座不起眼的古厝前,有一片「薜荔」繪就的綠色天地,讓遊走的步伐緩慢下來,  市區花巷許厝埕,這座披著綠色的低矮古厝很醒目,輕叩古厝木門,滿院流動的綠色光景:前院裡,大小盆景排開,富貴竹、幸福樹、發財樹、小葉榕……後院裡,薜荔藤肆意垂落,青色的瓦片上,枝蔓任性鋪展,深深淺淺的綠,就像走進了一副翠綠的畫卷裡。  一位微微發福的中年男子,彎著腰,從一旁古井提水,緩緩澆灌著古厝裡的花木。他姓劉,是古厝的租戶,在這裡生活了8年多。
  • 2021福建省春節聯歡晚會泉州分會場最新動態
    福建泉州而本次2021福建春晚泉州分會場的主要錄製場地五店市傳統街區,是泉州晉江城區的發源地。獨具閩南特色的「皇宮起」紅磚建築、中西合璧的洋樓等明清、民國至現代的特色建築……完美詮釋了「閩南活態文化」的含義。福建泉州晉江五店市傳統建築本次錄製都有什麼精彩瞬間呢?快來一起看看!
  • 泉州一座古村落,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藏在山裡的石頭古厝
    「紅磚白石雙撥器,出磚入石燕尾脊」,說起閩南特色的古建築風格,我們首先就想到這樣的畫面,這些已經成為了閩南民居的象徵,而在沿海例如平潭島,那裡最常見的卻是石頭村。在泉州泉港一個偏僻的小村落裡,一座油畫般的石頭厝吸引了萬千遊客。
  • 惠安荷山村閩南古厝門聯引猜想 出自《論語》字體類似九疊篆
    昨日,海都記者探訪古厝,發現這副對聯背後,是一個家教嚴格的老華僑的故事。老華僑的堂妹介紹,這副對聯說的是「畏天之威,畏聖之言」的家訓。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博士生趙其旺介紹,這句家訓出自《論語》,字體類似九疊篆,可看出屋主家教嚴格。
  • 永春埔頭生本堂:桃谷恩榮第一家 研究清代古厝的範本
    在永春縣五裡街鎮埔頭村有一座百年古厝——「生本堂」,被譽為「桃谷恩榮第一家」。研究清代古厝難得的範本    古代永春尚武之風的縮影  生本堂佔地約10畝,建築面積約1600平方米,坐東南向西北,四周山環水繞,地理位置俗稱「獅子戲水」。
  • 泉州學府路旁的「隱世麵館」,看到店名的都進來了……
    在鯉城區 執節巷內有這樣一家店——第一次,因「裡」而來第二次,為「面」前去看上去像無人問津的古厝老宅走進了才能知道紅磚灰牆裡 藏著這樣一處人間煙火。古厝是原本的古厝,不過裡面的一石一草,一凳一椅,都是老闆和朋友一同完成的。老闆娘邊搓了一下手邊說:「作為泉州本地人,還是最喜歡這種紅磚古厝的風格」。店裡有一處「戶外」,是類似天井的地方,角落的蘭花開得十分漂亮。來得早,我們幸運地佔下這個位置。營業沒一會,幼稚園率先下課。
  • 鹿港品「原味」龍山寺 馬尼拉看「紅磚大厝」
    在閩南語啟蒙讀物《千金譜》中,這一段文字講的就是咱閩南的紅磚厝。  在閩南文化中,閩南建築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和獨特價值。閩南古建築是閩南人智慧的結晶,其建築工藝更是隨著晉江人的足跡,流傳到了海峽對岸的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區。  在本期「關注世界閩南文化節·閩南文化在世界」系列報導中,記者將帶您一起品味閩南的建築文化。
  • 初冬時節看泉州古城之鯉城老街
    你看西倒座房外牆的紅磚,這個是有點舊了,新的應該是我們在開元寺山門口出廈的山花那個顏色。這個紅色是這裡特有的,叫做「泉州紅」,不知道它的CMYK配色,我覺著有點接近國標的「橙紅」。這座房子關著門,好像還有人住,不好進去參觀。門口牆上釘著「古厝守護者」的牌子,說明已經有政府文物部門指定了專人負責保護。往前走不遠就見一座小院,門已經看不出模樣,但裡面還有老房,這裡是一家花店。
  • 《乘風破浪的姐姐》「愛樂之程」首秀獻給泉州
    在泉州,茶店星羅棋布,常常可見一條幾十米長的小街,茶葉店就有三五家。無論是古街老巷中,還是時尚新城區,總能讓你找到符合心意的茶肆。明窗淨几,茶香四溢……邀幾個朋友,聞著茶葉散發出的獨特香氣,品著好茶,回憶話仙,是古城人生活中的一大閒趣。徐崢「反客為主」掌茶席泉州人習慣以茶迎客。客人一進門,即刻煮水泡茶,可見喝茶在泉州禮數中的重要。
  • 從高居屋簷到案頭小件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核心提示 行走在泉州的一些老建築間,抬頭常常能看見屋簷上趴著許多造型生動的獅子、金魚、麒麟模樣的排水口。它們就是滴水獸。如今,泉州的創意師經過重新設計,把滴水獸做成案頭小件,將高居於屋簷的動物帶到了您的眼前。 □本報記者 曾廣太 通訊員 鄭子璇 文/圖 兒時的故事映進現實 設計師王彥銘小時候住在市區西街。
  • 義全后街+土地後巷 古巷深深聚名仕 紅磚古瓦憶流年
    上世紀40年代,排行老三的陳仲景回到泉州主持老宅興建工程。「由於當時國內物資緊缺,很多建築材料,像水泥、鐵門、鐵窗等,都是直接從菲律賓等地運到泉州,再由土建師傅施工的。」 洋樓內飾 中西合璧僑西別墅 迴廊壁畫依稀可辨 斥巨資、請巧匠,花費數年時間,一幢佔地一畝多的兩層小洋樓終於完工
  • 閩南古厝與風情洋樓的展場——金門水頭聚落(圖)
    水頭村民除以農、漁業為生外,亦多從事走船經商,聚落裡滿是美輪美奐的傳統閩南古厝與異國風味的洋樓。有清乾隆時期所興建的黃氏大宗祠、黃濟古厝、九棟二落大厝等閩南傳統建築,更保存有許多清中葉以後,大量金門僑民匯款回鄉興建的學校(金水國小)、槍樓(得月樓)等設計講究的洋樓。此處是金門保留最完善的傳統大聚落,就如是歷史建築的展場,現已成為金門遊客必訪的景點。
  • 一個400多年的古厝,價值近半個億,竟然用來開民宿和咖啡館
    這是間始建於明萬曆年前的古厝,有著四百多年的歷史。現在只是當時規模的極小一部分,只有保留四進。現在的主人姓蔡,是個古玩收藏者,當然古建築也是古董之一了。古厝修繕的還不錯,裡面開了民宿,門口有手衝咖啡,院內有遊客,還有一隻只會講早安的八哥。
  • 探訪東美村山門村兩處歷史建築,耄耋老人的古厝記憶!
    林氏民居周圍綠樹蔥茂,十分幽靜 山門村 靜守歲月 古韻如昔 姓名:山門339號林氏民居 厝齡:70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