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行走在泉州的一些老建築間,抬頭常常能看見屋簷上趴著許多造型生動的獅子、金魚、麒麟模樣的排水口。它們就是滴水獸。如今,泉州的創意師經過重新設計,把滴水獸做成案頭小件,將高居於屋簷的動物帶到了您的眼前。
□本報記者 曾廣太 通訊員 鄭子璇 文/圖
兒時的故事映進現實
設計師王彥銘小時候住在市區西街。問問身邊的老人,屋頂上那隻下雨天會吐水的小動物叫什麼,他們多半會告訴你——那個呀,是「雨漏」。老人口中的「雨漏」,就是滴水獸。
行走在泉州一些古村落的紅磚灰牆下,或是滿載南洋記憶的「番仔樓」間,抬頭總是能看見屋簷上趴著許多造型生動的獅子、金魚、麒麟模樣的排水口。勤勞智慧的閩南人下南洋闖蕩,將當地建築風格帶回了家鄉,滴水獸就這樣高居在屋簷上。王彥銘說:「兒時的這個畫面深深烙在我心裡,小小的滴水獸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卻記錄了閩南老一輩人艱辛奮鬥的歷程,記錄了他們落葉歸根、回饋生養之地的深情。」
雖然王彥銘家沒有滴水獸,但是他想自己造一個,於是找到一家陶藝吧,開始「折騰」起來。他在手機上打開幾張滴水獸的圖片,對著圖片縮小比例,最終用兩個小時捏制了一隻跟屋簷上不盡相同的可愛版小金魚。歷經修坯、上色,將它擱在陶藝吧的某個角落裡自然風乾,幾天後上釉、入窯燒制,第一隻掌上滴水獸就這樣誕生了。
半個月過後,當他帶著掌上滴水獸出現在創意策劃李小嫻面前,她像坐上了時光火箭,從前她家房子上也有這隻魚,童年的場景一下子向她跑過來。但王彥銘覺得還不夠,差了點感覺。他又去了好幾次陶藝吧,仍然覺得不對。後來為了節約成本,索性自己在淘寶買了許多泥回家裡捏,再送到陶藝吧燒制。從此家裡的黑色皮沙發上多了許多小魚,它們張著嘴等待被挑中。
大概捏了一個月,那隻「小金魚」才從心裡跳到了手上,並且陳列在泉州西街遊客服務中心進門最顯眼的展臺上。這件作品在「潤物無聲」泉州旅遊商品設計創作大賽中殺出重圍,獲得了金獎。
在朋友圈裡他曾經會詼諧地解釋過,什麼是設計——「削刀磨鉸鐮」。於他而言,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謙恭。
延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古時候建築的排水孔,常會做成動物的形象,象徵著威嚴與莊重,並會從特定的排水口流出,寓意著:「細水長流」,有很好的聚氣效果。這種裝飾在閩南叫滴水獸,也稱作雨漏。
最早的滴水獸見於燕下都遺址,戰國的先民把平淡無奇的板瓦瓦口做成伸出的鳥形,使屋頂的雨水可流至鳥腹,再通過高昂的鳥嘴飛濺而出,一場大雨就可以讓整座建築出現「千鳥吐水」的奇觀,非常富有想像力;其次,鳥嘴延長了雨水下落的距離,可以讓雨水飄得更遠,起到保護臺基的作用。
如今,潮汕、閩南新建祠堂和民居越發喜歡裝飾這種滴水獸,且越來越精美。
滴水獸的誕生是一種偶然的美好,它見證了中西方文化神奇的相遇,見證了下南洋那段艱辛的奮鬥史,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傳承。
記錄閩南人奮鬥史的文創品
來閩南的人,對於這裡的印象,離不開紅磚古厝、出磚入石、燕尾脊,另外還有一種別具特色的建築,那就是「番仔樓」。如果你走在泉州的西街上,便可看見在「番仔樓」的屋簷上,有些造型生動的小獸,它們憨傻可愛,栩栩如生。鏡頭拉近,它們靜靜望向遠處,透過它們身上泛黃的痕跡,斑駁的色彩,似乎一眼望盡了這個城市百年滄桑。
這樣的滴水獸,是閩南地區特有的,幾乎每個閩南人都有一段關於滴水獸的特別記憶。
後來,王彥銘對金魚滴水獸重新設計,做成案頭小件,將高居於屋簷的小魚帶到了您的眼前。「我們選擇橙紅色、深藍色和黑色三種源於『番仔樓』的釉色,採用泉州德化陶瓷工藝,歷經塑形、修坯、上釉,1300攝氏度高溫燒制,運用釉下彩的工藝,讓色澤可以歷久彌新。」王彥銘說,外包裝採用復古南洋風格設計,飽含年代感,刻滿時光記憶的痕跡。
文化無聲,以字載情。李小嫻說:「我們特地設計了一張做舊報紙,將關於滴水獸的故事、閩南人的奮鬥史以及小魚承載的祝福,寫在這張報紙裡。這對可愛的小魚,帶著滿滿的泉州印記,帶著泉州人的誠摯祝福,願帶走它的人如魚得水,年年有餘。」
泉州是一座歷史很豐富的城市。人生不過百年,歷史卻穿越千年,跨越時間的維度,創作這件事讓我們和千年前的先人對話,了解更深厚的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