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蝸牛,可能大多數人覺得這個蟲子沒有啥,既不能飛又爬得慢,對作物沒有影響。如果是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特別是種植獼猴桃的果農朋友們,一定要引起必要的重視啦!
在獼猴桃的日常生長中,蝸牛會危害的部位是特別多的,比如幼葉、幼芽、老葉、花蕾、果實等等,而且這些部位被危害後,不是生長不健全就是傷痕累累,很是讓人煩惱。像被害後的果實,輕者果實表面出現蝸牛爬過的痕跡,重者直接導致落果現象,可想而知它的危害程度到底有多高了吧!
下面我們將來詳細的了解一下主要危害獼猴桃的蝸牛,也就是叫的同型巴蝸牛,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柄眼目,巴蝸牛科。它主要危害獼猴桃幼苗剛萌發的幼葉及幼芽,其次是葉片,花蕾和果實。將葉片和花蕾食成缺刻孔洞;危害果實啃食表皮造成傷痕,如果果蒂被害,易造成落果。
同型巴蝸牛1年發生1~1.5代,壽命可達2年。主要是以成、幼貝在潮溼陰暗的作物根部、草堆、石塊下、土縫中越冬。翌年春季,隨獼猴桃發芽、生長,越冬蝸牛開始活動,取食危害。
4~6月是同型巴蝸牛的危害盛期,此時成貝佔60%~70%。7月下旬後當年幼貝日漸猖獗,特別是多雨季節,獼猴桃葉片經常遭嚴重危害。一般年份7~8月比較乾旱,蝸牛在植物根部或附近土下蟄伏,旱季過後又大量危害,10月下旬後漸轉入越冬,全年為害期達250天以上。
蝸牛雌雄同體,精子和卵一般不同時成熟,所以不可以自體受精,需要2個個體交配互相受精,從春季到秋季都可以交配。交配後數日產卵,每年有2次產卵高峰:4~5月和9~10月,卵產於溼潤疏鬆的土中。產卵前蝸牛先用腹足和口將土掘成1.5~3釐米深的小坑,產後將坑蓋好。1頭蝸牛一次產卵30~50粒,堆積成堆,1年產卵數次。卵期14~31天。若土壤過分乾燥卵不能孵化,若將卵翻至地面,接觸空氣易爆裂。
蝸牛喜歡陰溼,陰雨天氣晝夜取食;乾燥條件下白天潛伏,夜間活動,行動遲緩,伸縮爬行,並分泌黏液。黏液遇空氣乾燥發亮,因此,蝸牛爬過的地方留下黏液痕跡。
結合蝸牛詳細生活習性,總結三點有效防治措施,從源頭開始清除蟲源
一、清潔田園,減少蟲源
剷除獼猴桃園區田邊地頭、溝旁坡地雜草,並撒上石灰粉,將鏟掉的草及時漚肥,減少蝸牛的孽生地。春、秋產卵高峰期耕翻土壤,可以使部分卵暴露於土表,經日曬而爆裂。
二、人工捕殺
人工捕捉成貝和幼貝。或用樹葉、雜草等做誘集堆,天亮前蝸牛潛伏於誘集堆下,再集中捕捉消滅。
三、藥劑防治
藥劑毒殺是防治蝸牛的重要措施,為形成封鎖帶,阻止蝸牛進入果園內爬行擴散,或阻止蝸牛上樹,可用蝸剋星粉劑,即1份藥劑拌10份麥麩子,或用500倍70%敵敵畏乳油拌糠殼撒施在樹盤,或用草木灰撒施於成年樹樹冠下或幼樹樹盤。
結語
蝸牛不起眼,總是能讓人覺得它們是無辜的,但是當你真正了解之後,它也是讓人討厭的害蟲之一。任何事物都不能被表面所麻痺,要用心去觀察細節,才能做到全方位的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