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殺掉衛鞅,卻為何還要沿用變法的政策呢?

2021-01-08 今往古來

今往古來今天來跟大家說說秦惠文王殺掉衛鞅,卻為何還要沿用變法的政策呢?因為商鞅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遭到了貴族階層的一致抵制,秦惠文王如果不殺商鞅,那麼,秦國會陷於內部爭鬥。殺了商鞅能夠洩憤啊!商鞅死後,秦國的貴族希望廢棄商鞅之法,但是,秦惠文王沒有聽從他們的,反而繼續沿用商鞅之法。因為,秦惠文王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處處受到楚魏的威脅,尤其是在魏國面前,毫無招架之力,但是,商鞅變法後,使秦國國力大增,這樣到秦惠文王的時候,秦國就有了和齊魏同樣的地位。

雖然徐州相王的時候,秦惠文王收到了魏王的侮辱,但是,更讓秦惠文王覺得,要成一番大事,秦國必須強大起來,這樣就更不能廢棄商鞅之法了。而且就如評論裡面說的,秦惠文王殺商鞅,也是為了立威,當時商鞅在秦國很有威嚴,甚至到了,百姓只知有商君,而不知有秦君。還有一點就是秦惠文王自身來說,秦惠文王其實是個性情乖張的人,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裡面,秦王就表現的有點變態。

其實,秦惠文王就是這樣的人,在秦惠文王年輕還做太子的時候做了很多荒唐事,屢屢觸犯商鞅的制定的法律,因此,商鞅建議孝公嚴懲太子,所以,秦惠文王年輕的時候吃了很多商鞅的苦,但絕對不是律法的苦,因為秦惠文王知道,法律是為誰服務的,他只是被人當作雞殺給全國的猴看了。所以,秦惠文王韜光養晦,在沒登基的時候還向商鞅請教治國之道,等秦惠文王一登基,馬上就不是他了,脫韁的野馬,就剩馳騁了。不殺商鞅,難解心頭之恨啊!

今往古來覺得不可否認的是,秦惠文王也的確是一個很優秀的統治者,雖然商鞅變法在法制上把秦國扶上了軌道,但是確實秦惠文王在位之時也是秦國實力擴張最多的時期,同時,抵擋了來自五國聯軍的襲擊。秦惠文王死後,秦國渾渾噩噩過了很多年,經歷了太后垂簾聽政,舉鼎絕臏的贏蕩最後到嬴政才統一六國,說到底,還是商鞅變法基礎打的好,在制度層面為秦國奠定了基礎。秦法的作用是凝聚國力,鞏固君權,稱霸天下的基礎,秦惠文王做為一代賢君自然不會廢棄,不僅不會廢除,還會成為秦法的堅定支持者,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相關焦點

  • 秦惠文王繼續以商鞅之法治國,卻為何一定要殺了商鞅呢?
    秦能一統天下,商鞅變法功不可沒,如果沒有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秦國或許永遠就是那個躲在西面,風氣不開,國力不強的蠻夷國家。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國進行商鞅變法,秦國得以強大。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讓商鞅之法在秦國繼續下去,但是卻為何一定要將商鞅殺掉呢?
  • 秦惠文王繼位後,為何立即殺害功臣商鞅?與私仇無關,由局勢決定
    秦惠文王是自秦孝公以來,又一位對秦國霸業做出重大貢獻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對外的最大功績是兼併巴蜀、破壞合縱、削弱楚國;對內,其一是迅速穩定了「後秦孝公時代」的秦國政局,其二則是繼續保持了商鞅變法,避免步入楚國吳起變法那種「人亡而政熄」的局面。
  • 《大秦帝國》,秦惠文王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衛鞅,因其封地商於,後世尊稱其為商君,亦稱為商鞅。商鞅是《大秦帝國-黑色裂變》中的主角,正是由於他入秦,推行變法,才使秦得以由弱轉強,邁開大秦帝國的第一步。電視劇《大秦帝國》中的商鞅但勞苦功高的商鞅,卻在秦孝公死後,遭到繼任的秦惠文王的發難,慘遭車裂而亡。狡兔死,走狗烹,歷朝歷代不乏這種案例。但是使用如此酷刑對待國家功臣的,卻是寥寥。那麼,秦惠文王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 秦惠文王嬴駟為何要殺了商鞅,又沒有廢除商君之法?
    在這期間商鞅因為執法太過嚴厲,還得罪了當時的秦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贏駟。贏駟作為太子曾經犯過兩次法,被商鞅抓了一個正著,並且受到了處分。因為嬴駟是太子,未來的國君,考慮到這裡,商鞅沒有讓嬴駟直接受罰,而是讓他的老師替他受罰的。
  • 秦惠文王為何要處決商鞅?是為了報仇?
    比如在這部劇裡的秦惠文王,呈現給大家的是一個有些文韜武略,但是風流多情的帝王,其實,歷史上真實的秦惠文王是戰國時期的明君,一生南徵北戰,為秦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樣的君王自然是可圈可點,不是一部女性題材的電視劇能夠展現出來的,那麼秦惠文王一生中的亮點和敗筆都是哪些呢?
  • 秦惠文王殺了商鞅後,為何仍能名垂千古,看他做的這些事就知道了
    當時秦國的國君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可以說如果沒有秦惠文王的同意,商鞅是不會死的。很多人覺得秦惠文王處死商鞅後,名聲肯定不好。事實上,秦惠文王的名聲可以說非常好,甚至是名垂千古。商鞅做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他在秦國進行變法,也就是著名的商鞅變法。我們在歷史書上都學習過這次變法,這次變法對我國的影響非常大。商鞅變法讓秦國確定了中央集權封建專制,為秦國以後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 從秦惠文王能力,晁錯的命運角度,分析商鞅之死?國家利益至上
    導語:秦惠文王為何殺死商鞅,商鞅之死的原因和漢文帝誅殺晁錯,如出一轍,從秦惠文王的執政能力,變法被繼續推進等角度分析原因,國家利益至上,君王的無奈之舉商鞅這個人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傳奇,從一個小小的無名之輩到最終用驚世變法改變戰國時代的格局,從最初的遊歷魏國而不得志,到後來成為了秦國發展的根基,他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
  • 秦惠文王一上位就處死商鞅,他真的是為自己老師報仇嗎?
    而商鞅也沒有辜負秦孝公的期望,在他的努力下,秦國漸漸強大起來,但沒有想到的是,秦孝公死後,他的兒子秦惠文王上位,而商鞅卻被秦惠文王以「意圖謀反」的罪名對他進行車裂,那麼,秦惠文王為什麼一上位之後就要處死商鞅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商鞅曾經得罪過秦惠文王的兩個師傅,為什麼這麼說呢?
  • 秦惠文王為什麼第一件事就要殺死商鞅?
    商鞅,公孫氏,名鞅,出身於一個小諸侯國衛國的沒落貴族家庭,所以也稱衛鞅。滿腹經綸的商鞅在衛國並不受待見,因此毫無用武之地,一直鬱郁不得志。而此時的秦國渴望一圓其做了很久的強國夢,秦孝公贏渠梁廣發求賢令,急欲招納列國賢才助秦快速崛起。在秦孝公求賢令的感召下,商鞅離開衛國來到了當時被公認為是邊鄙蠻荒之地的秦國。
  • 商鞅變法,獲得了什麼效果?
    商鞅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秦國的經濟與政治得到發展,政權得到鞏固,武力得到增強,秦國開始強大起來。公元前355年,魏惠王與秦孝公在杜平相會,從此結束了中原各國長期不與秦會盟的局面,顯示了秦國地位的提高。第二次變法實施後,僅過了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
  • 秦惠文王殺完商鞅後,為何仍不重用舊貴族們?因為他一點都不傻
    秦國雖然因變法而迅速強大,可是並沒有孕育出能與舊貴族集團相抗衡的軍功貴族集團和新地主階級;因為舊貴族勢力實在太大,所以無論如何商鞅的死都是必然的。商鞅與舊貴族們舊貴族一直在等待機會,等待一舉打垮商鞅、使其萬劫不復、死無葬身之地的機會。終於,公元前338年,商鞅在秦國最大的支持者,秦孝公離世,太子嬴駟即位,史稱: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與秦國變法大臣商鞅有著不少的恩怨齷齪。
  • 大秦帝國的奠基者——秦惠文王贏駟
    立志圖強的秦孝公,任用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開始變法。當商鞅變法的各項措施剛鋪開時,秦孝公的兒子,秦國的太子贏駟便觸犯了新法。基於贏駟的太子身份,商鞅只能處罰了他的兩個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但是人們可能忽視了一個細節:贏駟當時還是一個年幼無知的小孩,贏駟違反新法,背後肯定有人做手腳,利用太子贏駟的身份作為工具,挑戰商鞅新法的權威。
  • 公子卬:說好的一起快活呢?衛鞅:兄弟你太年輕!怪我咯?
    這個人長於魏國,學於魏國,成名於魏國,但他卻對這個國家沒有絲毫感情,他就是衛鞅!兩軍對陣,衛鞅發現對方將領是公子卬,心中暗喜,於是寫了張小紙條送去。小紙條是這樣寫的:「公子您我兄弟一場,想當年在魏國的時候,一起喝酒、吃肉、泡吧,那是多麼快樂的時光啊!現在各自為將,為何要刀兵相見?還不如痛飲一場,結個盟,然後收兵回去。好不快活!」
  • 白起商鞅,兩位使秦國崛起的重要人物,為何被秦國父子統統除掉
    第一部講到了商鞅變法使秦國改制,為大秦的百年基業打好了基礎。第二部說的是張儀以連橫破合縱,使各國由抗秦到親秦,給秦國發展提供了可乘之機。這第三部就是講秦昭王在範睢和白起的輔助下,廢太后之權,強秦國之兵,為始皇帝統一再做鋪墊。那麼既然,三部曲裡屢次提到商鞅和白起為秦國做出了偉大貢獻,那麼到最後為什麼秦國的父子倆還要治他們於死地呢?
  • 秦惠文王嬴駟:晚年身體不適,竟與遭車裂已死的商鞅還有關係
    編者按:秦惠文王嬴駟,秦孝公的兒子,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君。秦惠文王年僅19便繼承王位,後殺商鞅。公元前325年更改「公」為「王」,為秦國第一位「王」。在秦惠王當政期間,戰功累累,為秦朝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都打不過秦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各國都有在自己的國國家實行變法,比如齊國的鄒忌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燕國的子之變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這些國家的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該國強盛一時。只可惜這些變法只是片面的,或者只是針對國家某個方面的變法,而且在支持變法的國君去世之後,這些變法就受到各國封建勢力的阻擾而停滯下來,所以六國的變法相當於都失敗了,這些變法如曇花一現,沒實施幾年就停止了,都沒有使得國家徹底的強大起來。(商鞅劇照)而六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這兩位都是有極大功勞的權臣,為何一位險些被鞭屍,一位被車裂?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一朝入仕,刻刻要擔心,終身都要活得小心翼翼,尤其是身為皇帝身邊的權臣,不僅要深諳權術,在皇帝需要他們時,挺身而出為皇帝排憂解難,還要在得勢之時懂得取捨,功成身退。稍微行錯一步,輕則被貶永無翻身之日,重則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甚至連累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