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商鞅,兩位使秦國崛起的重要人物,為何被秦國父子統統除掉

2021-01-08 車輪上的痕跡

《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被稱為《大秦帝國三部曲》,這三部可以說逐步講述了秦國由弱到強再到霸的過程。

第一部講到了商鞅變法使秦國改制,為大秦的百年基業打好了基礎。第二部說的是張儀以連橫破合縱,使各國由抗秦到親秦,給秦國發展提供了可乘之機。這第三部就是講秦昭王在範睢和白起的輔助下,廢太后之權,強秦國之兵,為始皇帝統一再做鋪墊。那麼既然,三部曲裡屢次提到商鞅和白起為秦國做出了偉大貢獻,那麼到最後為什麼秦國的父子倆還要治他們於死地呢?

大家小時候都學過商鞅變法,在這裡小編就不多說商鞅變法有什麼重要意義了。不過話雖如此,商鞅變法確實使秦國變得富強文明起來,就拿環境來說,秦國原來是飛沙走石,經過商鞅變法,定都鹹陽後環境大為改觀。其次,老百姓以軍功來封爵,更加鼓舞了士氣,使大秦的虎狼之氣更上一層樓。可是就是這樣的功臣,仍然是難逃一起,等到秦惠文王嬴駟繼位後,商鞅被車裂而亡。

下面咱們再來看看白起,白起被稱為「戰神」,一生大戰小戰從未落敗,他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來,攻城大約70多座,殲滅敵軍近百萬,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為秦國的開疆拓土和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英雄不長命,到最後還是被秦惠文王嬴駟的兒子嬴稷賜死。

那麼商鞅和白起的死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嗎?

商鞅之死可以說,嬴駟是不情願的,也是不忍心的,畢竟他為了大秦的秦法立下了不世之功。可是商鞅的秦法觸犯了舊世族的地位,砸了他們吃飽等餓的金飯碗,秦惠文王為了平息貴族之怨恨,不得已殺掉商鞅。

而白起之死,可以說是私仇,也可以說是公憤。白起因為長平之戰坑殺了約45萬趙軍,屍骨堆成山,血流組成河,全天下為之震驚,秦國的非人道主義精神被天下所唾罵,出於公憤秦昭王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不得不殺掉他。而出於私仇,長平之戰後白起和秦國丞相範睢鬧掰,範睢名義上怕白起功高震主,實際上是怕將來白起之位在他之上,所以讓嬴稷多次催促帶病的白起重上戰場。而白起多次推脫,最後嬴駟堂而皇之的殺了這個抗命不遵的白起。

總而言之,這兩位的死,並不符合歷史上固有的慣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而是秦家為了收服天下人心,為了一個名聲不得已而為之的決定。

相關焦點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商鞅、白起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秦國功臣,結局都很不好看,一個被五馬分屍,另一個稍微幸運,能用秦王欽賜的寶劍自刎。所以張儀就算不得不離開秦國,他也能跑去魏國當丞相;而商鞅、白起兩人,失去君王的恩寵後,就只能迎來毀滅性的結局。結怨天下所謂「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商鞅、白起、張儀三人,雖然都是幫助秦國,向周邊鄰國敲詐勒索的「爪牙」,但他們做事的方式卻不盡相同。你以為商鞅只是一個主持變法的政治家?公元前340年,商鞅率秦軍襲魏,魏惠王派公子卬率軍應戰。
  • 商鞅、張儀、白起三人的命運為何不同?
    這是一個問題的問答,問題為:商鞅、張儀、白起三人命運為何不同?描述是《大秦帝國》。下面是我的回答:沒看過這本書和電視劇,不過看過一些人轉述的劇情和小說內容,可說頗為離奇,所以我給它的定位是小說,是藝術作品。不妨來看看歷史記載吧。
  •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統一天下七大功臣:商鞅居首,白起次之
    秦國的統一不是偶然的,除了秦國六代傳承七位國君(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算是同一代)幾乎都是明君之外,也和秦國歷代眾多名臣名將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今天就說一說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統一天下七大功臣:商鞅居首,白起次之。
  • 為什麼商鞅為秦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卻落個五馬分屍的下場?
    他在秦國需要精英人才的時候,他就來到了秦國,他被秦孝公一眼看中,最終提拔商鞅為大上造,是秦國國內最高的官職。他一生兢兢業業致力於秦國的崛起,為秦國推出了「商鞅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為什麼商鞅最後卻慘遭酷刑「五馬分屍」的下場?他究竟做錯了什麼?才讓秦惠文王贏駟對他施行如此殘酷的刑罰呢?
  • 商鞅,白起,王翦,李斯,誰對秦朝做出的貢獻最大
    後世在評價秦國一統江山時,喜歡給秦國將領、功臣排座次。那麼,究竟誰是秦國統一大業中的首要功臣?在網友熱議中,呼聲最高的有商鞅、白起、王翦、李斯;另有魏冉、範雎、呂不韋也被廣泛提起。1、商鞅商鞅之於秦國,如同秦王政之於秦國,少這麼一個人,就不可能實現統一大業。
  • 為什麼商鞅為秦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最後卻沒落個好下場?
    商鞅與秦孝公是一個衛國人,姬姓,公孫氏,名鞅。當時秦國正需要精銳之士,他來到秦國,被秦孝公一眼看中,最後提拔商鞅為大將軍,成為秦國國內最高的官員。他畢生兢兢業業,為秦國的崛起而努力,為秦國推行「商鞅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但為什麼商鞅最終還是遭受了酷刑「五馬分屍」呢?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根本原因就在於商鞅變法,因為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秦國強大自然就逐漸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然後再經過六七代秦國君主的接力,於是在秦始皇這個英明君主手中完成了統一,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德比三皇、功蓋五帝的統一偉業。
  • 戰國時期,秦國對離間計屢試不爽,怎麼東方六國卻不對秦國用?
    戰國時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現了彎道超車,並一舉成為了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到了秦始皇這一代甚至統一了天下。而秦國之所以能夠屢戰屢勝,除了秦國強大的國力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國君王經常對別國使用反間計,這才獲得了勝利。比如說大家所熟知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一開始趙國雖然稍遜一籌,但是依舊能夠抵禦住秦國的進攻。
  • 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不滅趙國?不是秦國不想,而是秦國做不到
    這場戰役的結果是秦國獲得了最後,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但是儘管秦國在長平之戰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趙國還是存活了許久才被秦國滅了。那麼秦國在獲得長平之戰勝利的情況下,又有白起這樣的當世名將,為何不一鼓作氣滅了趙國呢?
  • 開創「二十等軍功」的商鞅被封為商君,而白起又為何不能封侯?
    先秦時期有三種封爵體系,第一種是商周時期所謂的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第二種是秦孝公在位時由商鞅制定的二十等軍功制,第三種是變相的封君制(侯爵>君爵),那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開創「二十等軍功」的商鞅被封為商君,而白起又為何不能封侯?
  • 《大秦帝國》商鞅不是「酷吏」,白起不是「人屠」,範睢不是「小人」
    繼位新君秦孝公任用商鞅貫徹變法,兵強馬壯,倉廩富庶的秦國得以東出,逐鹿中原。 秦惠文王審時度勢,重用縱橫家張儀,對六國一一瓦解,逐個擊破,最終化解了六國的合縱之謀。 秦昭襄王文有範睢,武有白起,一文一武,幾定乾坤。
  • 秦國對山東士子的吸引力在哪,為何這些人明知是火坑還會往裡跳?
    秦國對山東士子的吸引力到底在哪,為何這些人明知是火坑還會往裡跳?入秦山東士子的下場。秦孝公任用衛國的商鞅,在秦國開啟了強秦根本的變法,當然,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並不是戰國變法的先河,在這之前吳起曾在魏國進行了變法,讓魏國一度成為戰國初期無敵的存在,尤其是魏國軍制改革後練成的魏武卒,曾創造了5萬魏武卒打敗50萬秦軍的記錄。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一文讀懂羋月和秦始皇以及秦國各個帝王之間的關係!
    在《大秦賦》之前還有三部深受秦迷喜愛的歷史劇《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看過這三部劇的朋友一定對裡面的角色印象深刻,因為正史太枯燥,為了方便理解,今天我們就以電視劇為主線,講述秦國歷代君王之間的關係。先說《大秦帝國之裂變》、主要講述的是秦孝公嬴渠梁的故事,秦孝公在位期間,貢獻最大的一個人非商鞅莫屬,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幾乎是人盡皆知。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的巔峰對決,為什麼白起能戰勝趙括?
    也就是說這一戰有可能弄死了秦軍二號人物,也有可能把秦軍二號人物直接打自閉。滏口陘是趙國的命門,趙國在此地重兵把守,秦國當然走不了這條路了。而趙國可以出滏口陘,然後出軹關陘,攻打茅津渡口。如果趙軍攻佔了茅津渡口,那在河東地區的秦軍就成了甕中之鱉。綜上所述,秦軍攻打趙國的必經之地就是上黨。當然了,白起可以效仿鄧艾偷渡陰平一樣偷渡太行山脈。但是秦軍丟掉裝備,那還能打過趙軍嗎?
  • 商鞅張儀等人一番談話便位極人臣,燈塔效應吸引更多精英投奔秦國
    在諸侯爭雄的戰國時代,雖然關東六國紛紛稱秦國為「虎狼之國」,對其抹黑宣傳更是不惜餘力。但這些國家的優秀人才依然不願留在本國效力,不惜千裡迢迢地西行入秦正如《諫逐客書》中列舉的商鞅、張儀、範雎等人,個個都有經天緯地之才,但這些人才沒有一個是秦國原產的,都是從關東六國尤其是魏國出走的。秦以外的其他國家守舊和宗族勢力很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山東六國都有過輝煌時期,為何均未能統一天下,而只有秦國做到了
    戰國時期,除了最終一統天下的秦國之外,山東六國也曾或多或少輝煌過一段時期,那麼為何就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最終一統天下呢?根源便在於六國的輝煌太過短暫,而統一天下根本不是一代人能夠做到的。即使是秦國,「商鞅變法」後歷代皆出明君,統一天下仍然用了七代人一百二十餘年,通過不斷蠶食六國才最終得以力壓六國,而六國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短暫輝煌後便又迅速衰退,根本無法做到以一隅敵天下。
  • 白起大放異彩的用兵藝術,除自身努力外,秦國優越環境是重要保證
    白起,一稱公孫起,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257年。戰國中晚期秦國的著名將領。功勳卓絕的戎馬生涯。白起早年躋身於軍旅,一生徵戰沙場,前後達40餘年,指揮重大戰役10餘次,為秦國奪取了韓、魏、趙、楚的大片土地,立下卓著戰功。白起的軍事功績以東破韓、魏為起點。
  • 商鞅的一些策略推動了秦國的發展,秦惠文王為什麼要殺他?
    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但卻繼承了商鞅制定的政策法令,這說明他們之間並不存在什麼政見之爭。既然惠文王車裂商鞅不是因為仇恨變法,那麼商鞅被殺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秦孝公欲傳位於商鞅是極有可能的,禪讓之說最早出自墨家,墨子主張「尚賢」,便假託堯舜禪讓的故事來推行其任人唯賢的政治主張,甚至提出「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戰國時期墨家已成「顯學」,禪讓說也隨之成為一股思潮,在孝公和惠文王時期,秦國的墨家之學也很興盛,秦孝公剛即位就頒布求賢令,表示「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此舉固然是受當時「諸侯卑秦」的形勢所迫,但與墨家「
  • 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都打不過秦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商鞅劇照)而六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因為各國都有各國的國情,秦國的商鞅變法,是一場深刻,全面,成功的變法,它對秦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都進行變革,商鞅在支持他變法的秦孝公去世後,更是被秦國貴族所謀害,最終遭「車裂」而死,因為商鞅的改革實在得罪和侵犯太多人的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