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國對離間計屢試不爽,怎麼東方六國卻不對秦國用?

2021-01-10 雲軒談史

戰國時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現了彎道超車,並一舉成為了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到了秦始皇這一代甚至統一了天下。

而秦國之所以能夠屢戰屢勝,除了秦國強大的國力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國君王經常對別國使用反間計,這才獲得了勝利。比如說大家所熟知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一開始趙國雖然稍遜一籌,但是依舊能夠抵禦住秦國的進攻。秦昭襄王看一時間無法拿下趙國,便派人到趙國去散布謠言,說秦國害怕的莫過於趙括了,這才有了長平之戰趙國的失敗。

這實際上就是離間了廉頗和趙王的關係,也就是反間計。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秦國經常對其他國家施行反間計,那麼其他國家為什麼也不反擊呢?他們為什麼不對秦國施行反間計?

秦國君王賢明,別國君王昏庸

大家對秦國最感到好奇的,莫過於秦國的六世之餘烈了。所謂的六世之餘烈,是指秦國自秦孝公開始,一直到秦始皇這六代,幾乎都是明君。而這也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關鍵。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領導者是否賢明,將直接關係到國家是否強大。這在現在依舊適用,一個公司是否能夠發展壯大,跟領導者是否有能力幾乎脫不開關係,尤其是在公司的草創階段。

言歸正傳。秦國自秦孝公開始的君王,都十分的賢明。君王賢明就意味著他不會輕易地被人蠱惑,尤其當蠱惑對象還是自己最重要臣子的時候。

而其他國家的君王也未必就沒有使用反間計離間秦王和臣子的感情,只是沒有起作用罷了。比如秦昭襄王和白起的關係。

白起的存在令各國聞風喪膽,你說其他國家的君王沒有對秦國使用反間計嗎?我看未必,只是這些反間計都沒起作用,對歷史影響很小,所以就沒被記載下來。這才造成了他國沒有對秦國使用過反間計的錯覺。

反過來也是一樣。他國的君王昏庸,所以被秦王使用反間計破解,以至於損失慘重,這樣的歷史性時刻,自然值得被特寫特寫。比如長平之戰的失敗。

這從另外一個例子也能證明。

樂毅伐齊之戰。樂毅伐齊之戰,樂毅連破齊國五十餘城,幾乎滅亡了齊國,可是最後卻功虧一簣,被田單以火牛陣富國。

而田單復國的過程中,用的關鍵計策,就是反間計。田單使用反間計,離間樂毅和燕惠王,使得樂毅逃走,燕惠王換上騎劫,最後被田單擊敗。

由此可見,其他國家未必就不會使用反間計,只是他們對秦國使用沒有奏效過罷了,也就不值得被記錄。

秦國強大,他國弱小

戰國中後期,說秦國是最強大的國家一點也不為過,當時中原的格局就是一超多強。秦國為超級強國,而齊、楚、趙等國則是相繼崛起後又衰弱的強國。

必須明確是,離間計的原理,是敵人利用臣子功勞太大的特點,四處散布謠言,最後引起君王的忌憚,從而造成君臣決裂。

對於秦國而言,其他國家是弱小的,以至於秦軍在和他國作戰的過程中幾乎少有失敗,就算有失敗也是因為對面是聯軍。而且這個失敗機率越靠近戰國末期越低。

也就是說,對於秦國士兵而言,勝利是很平常的事情,一軍統帥除非做出了十分突出的戰績,幾乎不會引起太大的波瀾。

既然這個將軍無法作出太多的波瀾,那麼他的威望也不會那麼高,秦王自然也不會太過忌憚他。

事實上,在秦國這麼多將領中,能夠引起秦王忌憚的人,在我的認知中應該只有兩個,一個是白起,一個是王翦。

所以白起最後死了,而王翦因為情商高,躲過了一劫。

反之同理。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打敗秦軍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於戰國四大名將就是以能否正面抗衡秦軍為標準選拔出的。

因此,對於他國士兵來說,打敗秦軍是一件足以自傲的事情。在這樣的背景下,統帥士兵擊敗秦軍的將領,自然能夠獲得十足的威望,比如說李牧。

因此,君王猜忌臣子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相關焦點

  • 戰國末年東方六國唯一良將李牧最終還是死於離間計下
    戰國發展到了末期,齊國、魏國、趙國、燕國、楚國東方六國已經在秦國的壓迫下一直在收縮防線,對於秦國的強勢基本上都處於守勢的狀態。秦滅六國前的最後一次合縱,在春申君黃歇的帶領下,聯軍一直打到了秦國的函谷關,但是在函谷關的時候一直不能前進,最後合縱被秦國以離間計破壞,合縱終結。
  • 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都打不過秦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各國都有在自己的國國家實行變法,比如齊國的鄒忌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燕國的子之變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這些國家的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該國強盛一時。只可惜這些變法只是片面的,或者只是針對國家某個方面的變法,而且在支持變法的國君去世之後,這些變法就受到各國封建勢力的阻擾而停滯下來,所以六國的變法相當於都失敗了,這些變法如曇花一現,沒實施幾年就停止了,都沒有使得國家徹底的強大起來。(商鞅劇照)而六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 【大愚書論】同源異派,遂分今古,秦國文字與東方六國文字
    孔壁所出之書乃是戰國文字,從時間上來說並不比同時期秦國的大篆早,為什麼卻被稱為古文呢?這就要從秦國文字與東方六國文字的關係說起,我們先看下面這張秦統一文字表。另外還有「周禮盡在」的魯國,雖然不在戰國七雄之列,但一向與兩周王室保持著親密關係,在東周時期更是部分承擔了周文化交流中心的角色,故魯國文字可參酌各國文字,應最得金文之宜,故後人說古文「以(孔)壁中書為正」。
  • 東方六國進攻秦國時,為何只能死磕函谷關這麼一條路?
    在戰國時期的歷史中,東方六大強國不止一次的聯合進攻秦國,也就是合縱攻秦。但東方六國總是在函谷關死磕,從來沒有選擇其他的路線。那麼,函谷關到底在哪?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的靈寶市境內,屬於河南的最西部。其實,東方六國也只能通過函谷關進攻秦國,其他根本沒得選。
  • 「大愚書論」同源異派,遂分今古,秦國文字與東方六國文字
    孔壁所出之書乃是戰國文字,從時間上來說並不比同時期秦國的大篆早,為什麼卻被稱為古文呢?這就要從秦國文字與東方六國文字的關係說起,我們先看下面這張秦統一文字表。另外還有「周禮盡在」的魯國,雖然不在戰國七雄之列,但一向與兩周王室保持著親密關係,在東周時期更是部分承擔了周文化交流中心的角色,故魯國文字可參酌各國文字,應最得金文之宜,故後人說古文「以(孔)壁中書為正」。禮樂編鐘儘管各國文字有著這樣那樣的特點,但整體上可分為繼承大篆的秦系文字和東方六國文字,二者又都是從西周的金文發展而來。
  •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春秋爭霸,還是戰國爭雄,秦國都牢固地屹立在西北之地,頂住了來自東方一波又一波的滅國級軍事入侵,並最終積蓄力量完成了對東方的反噬。那麼,秦國究竟依靠了何種力量呢?01 山河之固毫無疑問,秦國所處的關中平原自古山川形勝,東據崤函之固,有一夫當關、萬夫當關之險,當東方六國的軍隊從洛陽一帶沿黃河南岸抵達關下之時,秦軍便可以據險而守,與東方各國的遠徵軍展開攻防拉鋸戰。東方各國軍隊頓于堅城之下,士氣自然難以維繫,一待秦軍開關掩殺,勝敗已然明了。除了陸上的崤山與函谷關之險外,秦國同樣依靠黃河作為天然的國防屏障。
  • 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八名將都有誰上榜?
    東方六國八名將,出自賈誼的《過秦論》,《過秦論》載:「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此八人因而成為東方六國八名將。  東方六國,亦稱山東六國,指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崤山以東的魏國、趙國、韓國、燕國、齊國、楚國,由於賈誼列舉的八位名將,皆出自「東方六國」,故被稱為東方六國八名將。
  • 秦國進攻東方六國的過程中,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
    換句話說,秦國一統天下的大業,「奮六世之餘烈」的全過程,就是「踩著韓國」當跳板。而且參考一下秦國的整個戰國時代的戰史,雖然和「戰國七雄」裡的其他幾家也不少打,可「揍韓國」的次數,統計下來就是最多。哪怕韓國多次臣服,幾乎一挨揍就割地,可秦國就是認準了他,逮住機會就是一頓揍。戰國「對手」這麼多,秦國怎麼偏偏這麼喜歡「踩韓國」?首先一個天然原因,就是韓國特殊的戰略地位。
  • 秦國滅亡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
    國尉呢,是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漢朝改稱太尉;只不過,秦國的國尉地位不如漢朝太尉的高,漢朝的太尉可是位列三公。尉繚與官居長史的李斯,一起勸說秦王要抓住時機,完成統一大業。進一步分析,在實力強大的秦國面前,六國如同秦國的郡縣,不難消滅;但一旦六國緩過來,重新結成合縱對抗,秦國就危險了,如同過去智伯、夫差、齊閔王那樣,因為懈怠而導致了亡國。
  • 山東六國都有過輝煌時期,為何均未能統一天下,而只有秦國做到了
    戰國時期,除了最終一統天下的秦國之外,山東六國也曾或多或少輝煌過一段時期,那麼為何就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最終一統天下呢?根源便在於六國的輝煌太過短暫,而統一天下根本不是一代人能夠做到的。即使是秦國,「商鞅變法」後歷代皆出明君,統一天下仍然用了七代人一百二十餘年,通過不斷蠶食六國才最終得以力壓六國,而六國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短暫輝煌後便又迅速衰退,根本無法做到以一隅敵天下。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他在李斯、蒙恬等人的協助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分化瓦解其餘六國的攻守同盟。
  • 秦國雖戰將如雲,兵家卻只此一位
    其實秦始皇能夠一統六國,除了王翦、王賁等名將的戰場用命,軍事家尉繚的功績更是舉世聞名。一場戰役的勝利更多的取決於帶兵將領的精妙戰術,但一個國家的勝利則更多地取決於戰略的勝利。諸如劉邦數敗於項羽,然而堅持正確的戰略路線,逐步建立優勢,最終垓下一戰成功。而秦國經過數代努力,逐步建立了對東方六國的軍事優勢,在多次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但也曾因六國合縱而被迫退守函谷關。
  • 大秦賦:韓非總能洞悉秦國的意圖,為何阻擋不了秦滅六國的腳步
    作為戰國末期最有名的大法家,韓非有著不遜於法家前輩的眼光和膽識,也有著對人性的冷靜洞悉,秦王對付六國所做的各種謀劃他都能一一堪破。  但能堪破是一回事,想到破局之策並施行又是另一回事。  雖然韓非成功說服趙國春平君、魏國丞相魏霑和齊國公子田衝一起力促再次合縱抗秦,但每次都不過是給秦國的謀劃添了些許麻煩,並未能真正起到阻止秦國削弱六國的腳步。  為何秦國的策略一再被看破,卻一再碩果纍纍?韓非等人一再看破秦王真實目的,卻無法阻攔六國掉入秦的陷阱?這其實就涉及到《大秦賦》前面花了近七十集的時間給觀眾傳達的內容了。
  • 老外:秦國憑什麼能統一六國?中國網友提到8個字,後四字太霸氣
    凡只要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有所了解的人一定都會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國在最開始的時候根本就不算是什麼強國,甚至可以用「非常弱小」來形容它,而且其位置也比較偏僻,可為什麼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國,最終卻能夠逐個擊破另外六國,最終在秦始皇時期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 秦國在統一六國之後做的第一件事
    秦始皇從繼承秦國君主之後,徵戰四方統一六國,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也統一了文字、度量衡以及貨幣小篆是當時的官方文字,民間則使用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一,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秦統一文字後,漢字的字形結構基本定型,影響深遠。書同文。
  • 商鞅張儀等人一番談話便位極人臣,燈塔效應吸引更多精英投奔秦國
    秦國丞相李斯在著名的《諫逐客書》:「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統一天下七大功臣:商鞅居首,白起次之
    秦國的統一不是偶然的,除了秦國六代傳承七位國君(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算是同一代)幾乎都是明君之外,也和秦國歷代眾多名臣名將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今天就說一說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統一天下七大功臣:商鞅居首,白起次之。
  • 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不滅趙國?不是秦國不想,而是秦國做不到
    前言「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跟趙國之間的一場戰略性的大決戰。秦國跟趙國誰能獲得最後的勝利,誰就做那個統一天下的霸主。這場戰役的結果是秦國獲得了最後,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但是儘管秦國在長平之戰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趙國還是存活了許久才被秦國滅了。那麼秦國在獲得長平之戰勝利的情況下,又有白起這樣的當世名將,為何不一鼓作氣滅了趙國呢?
  • 秦國第一將:兵家四聖之一,能輕鬆滅六國,秦王為啥非要弄死他?
    秦國第一將,兵家四聖之一,能輕鬆滅六國,秦王為啥弄死他?說的是誰呢?就是秦昭王時期的白起。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在當時堪稱秦國第一將,後世將其列為兵家四聖之一,在軍事方面有很高的歷史成就。白起自從領兵打仗,就屢立戰功。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根本原因就在於商鞅變法,因為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秦國強大自然就逐漸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然後再經過六七代秦國君主的接力,於是在秦始皇這個英明君主手中完成了統一,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德比三皇、功蓋五帝的統一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