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滅亡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

2021-01-08 公子霜塵

秦王嬴政肅清嫪毐勢力以及罷免呂不韋之後,任用了尉繚為國尉。國尉呢,是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漢朝改稱太尉;只不過,秦國的國尉地位不如漢朝太尉的高,漢朝的太尉可是位列三公。

尉繚與官居長史的李斯,一起勸說秦王要抓住時機,完成統一大業。進一步分析,在實力強大的秦國面前,六國如同秦國的郡縣,不難消滅;但一旦六國緩過來,重新結成合縱對抗,秦國就危險了,如同過去智伯、夫差、齊閔王那樣,因為懈怠而導致了亡國。

尉繚

秦王嬴政深以為然,並採納了尉繚、李斯的計策,派人懈怠大量財物出使六國,離間六國君臣,進而拆散六國之間的合縱。在此基礎上,尉繚積極加強軍事部署。那麼,首先從哪一國家下手呢?李斯認為,先從韓國入手。一則韓國最弱,其次其離秦國最近,在秦國東擴的必經之路上。

01韓國韓王安

韓國在歷史上,也曾奮發圖強,韓昭侯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使得韓國實力得以增強,兼併了「春秋小霸」鄭國。只不過,申不害偏重於「術」,重視的是國君通過技巧,駕馭百官,不是長久的治國方略,是「小聰明」。

這一點上,在韓惠桓王和韓王安執政時期,得到了延續。韓惠桓王執政時期,派出水利工程人員鄭國,前往遊說秦王,在涇水和洛水之間,修造一條大型灌溉渠道,企圖藉此消耗秦國國力。

而韓王安放著,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的韓非不用,等到秦王嬴政知曉了韓非的才能後,才後悔不已;但又不敢得罪嬴政,乖乖地派出韓非出使秦國。韓非與李斯同為荀子的學生,學術上的造詣嘛,韓非要高過李斯。為了防止韓非得到重用,李斯設計陷害,使得韓非死在了獄中,這一年是公元前233年。

嬴政念及非常賞識韓非,一定程度上放慢了滅亡韓國的步伐。韓非死後兩年,公元前231年,秦軍大兵壓境,韓王安被迫割讓南陽地區給秦國;時隔一年,秦國派遣內史騰率軍攻韓,韓王安投降,秦國在韓地置潁川郡。

本以為能得以善終,又因公元前226年,新鄭發生的韓國貴族叛亂,而導致韓王安被處死,也宣告了韓國的滅亡。

韓非

02趙國趙王遷

趙國的疆域與北方遊牧民族接壤,同時又處在眾多諸侯國環伺之下,養成了尚武之風,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從趙盾至趙襄子期間的一百餘年,趙國政權更替之間,便發生了,因「不講武德」而導致的四次大動亂。

趙武靈王執政時期,推行「胡服騎射」,實現了趙國中興,卻又因廢長立幼,導致了「沙丘之變」, 趙武靈王還因此活活餓死;即位的趙惠文王任內波瀾不驚,但其年幼繼位的兒子趙孝成王,卻鑄成大錯,導致45萬大軍(數量有異議),命喪長平,元氣大傷。

在韓王安投降的次年,這時是趙王遷執政,秦國派出了三路大軍進攻趙國,而防守趙國的是李牧;久攻不下,秦國又故伎重施,重金賄賂趙王遷寵臣郭開。

「趙奸」郭開此前是有「前科」的,其曾迫使廉頗遠走,可謂是輕車熟路。在郭開散播謠言之下,趙王遷殺了李牧。很快秦將王翦,於公元前228年,攻佔了趙國並將俘虜的趙王遷,流放到湖北房陵的深山之中。

郭開

03燕國燕王喜

燕國在戰國七雄中,也屬於「保級隊伍」,跟韓國一道,屬於難兄難弟;地理位置卻優越許多,不像韓國那樣,毗鄰秦國,按理說不是秦國優先打擊的對象。

但燕國的太子丹,眼見趙國在秦國的攻擊下,危在旦夕,於是未雨綢繆,以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為「藥引子」,派刺客荊軻以獻圖為名,刺殺秦王;刺殺失敗後,極大地激怒了嬴政。

此外,俘虜趙王遷後,趙國還存在一支力量在代地。廢長立幼在趙國也不是第一次了,前有「沙丘之亂」;趙悼襄王也幹過一回,其廢掉了有德行的太子趙嘉,以「失足婦女」之子繼位,是為趙王遷。邯鄲失守後,趙嘉在代地自立為代王。

為此,公元前226年,秦國興兵問罪,捎帶解決趙國殘部;燕王喜兵敗後,逃到了遼東;直到4年後,燕王喜才被秦將王賁俘虜。至於燕王喜的結局,正史記載,嬴政沒有為難他,放了他一馬。

04魏國魏王假

魏文侯任用李悝,率先進行變法,使得魏國一躍成為了戰國初期的強國。魏文侯死後,魏國開始走下坡路,人才紛紛外流的同時,魏文侯時期奪得的河西之地,也逐漸被秦國奪回,連都城遷到了大梁。

儘管如此,魏國還是「威武」了一回。公元前247年,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率領五國聯軍,擊潰進犯魏國的秦軍,並且一度迫使秦軍退回函谷關。但好景不長,此時魏國執政的是魏安釐王,也是信陵君的哥哥。因信陵君才華出眾,頗有民望,而受到魏安釐王的猜忌,此次封信陵君以上將軍,出任聯軍主帥只是權宜之計。

這為秦國實施「反間計」,提供了操作空間。戰後,聽信讒言的魏安釐王,免去了信陵君的上將軍。從此,信陵君終日沉迷於酒色之中,在報國無門的苦悶中離世。

沒有了信陵君,魏國在公元前225年,遭遇秦將王賁(王翦之子)的水淹之計,國都的城牆被泡崩塌,大梁失守,魏王假投降。

05楚國楚王負芻、齊國齊王建

在消滅燕國過程中,王翦部將李信(漢朝名將李廣的先祖)嶄露頭角,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此後南下滅楚,嬴政選擇了李信作為主帥,原因是「性價比」高,李信只要了20萬軍隊;而王翦要60萬。

起初,李信率部比較順利,但與蒙恬會師後,卻被楚國大將項燕大敗,楚軍還攻入秦軍軍營,殺了7名都尉。無奈之下,嬴政只得親自前往,請求王翦出山。在王翦的指揮下,先是大敗楚軍,而後秦軍乘勝追擊,於公元前223年,俘獲楚王熊負芻。

至於秦國滅亡齊國,則最為輕鬆。齊相後勝跟趙相郭開,屬於一丘之貉,也是接受了秦國的重金賄賂,都是「天坑」。在秦滅其他五國過程中,後勝極力勸說齊王建不要出兵援助,同時也造成了齊國戰備鬆懈。

李信

等到秦國滅亡五國之後,嬴政借齊國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出兵之時,齊王建才慌忙集結部隊。秦國將領王賁率部,避開了齊軍主力,直搗黃龍,攻入齊國國都臨淄,俘虜的齊王建此後在流放地,活活餓死。

相關焦點

  • 秦滅六國後,六國君主都是什麼下場?還有哪些國家得以倖存
    不過滅國戰爭並非是一帆風順,在六國破亡的同時,一些太子或六國宗室貴族還流竄到其它地區組織抵抗,如趙國滅亡後又出現的代國,燕國滅亡後又出現的衛滿朝鮮,楚國滅亡後又出現的荊王昌平君。在本國滅亡後,這些殘餘勢力還斷斷續續的存在了一段時間才被秦國消滅。故此秦滅六國的亡國之君應當有韓王安、趙王遷、魏王假、楚王負芻、燕王喜、齊王建、代王嘉、荊王昌平君等幾人。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從公元前230年起,秦王終於開始了「最後的戰爭」,首先攻打韓國,直到公元前221年消滅齊國,前後十年完成了針對六國的滅國之戰。嬴政消滅六國的順序,分別是韓、趙、魏、楚、燕和齊。一、公元前230年滅韓國公元前230年,秦國率先向六國中最弱小的韓國發難,韓國抵擋不住秦國的進攻,最終韓國最後一位國王韓王安選擇投降,韓國滅亡。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女人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是舉足輕重的一個人,他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基本割據,統一了六國,令中國從割據走向了統一。秦始皇名叫嬴政,趙氏,又被稱為呂政、祖龍等等。秦始皇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父親是不受寵的王孫,被送到趙國當質子,窮困潦倒了好幾個春秋。
  • 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都打不過秦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只可惜這些變法只是片面的,或者只是針對國家某個方面的變法,而且在支持變法的國君去世之後,這些變法就受到各國封建勢力的阻擾而停滯下來,所以六國的變法相當於都失敗了,這些變法如曇花一現,沒實施幾年就停止了,都沒有使得國家徹底的強大起來。(商鞅劇照)而六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 歷數六國「作死」事件:六國都是怎樣親手把自己推下滅亡的深淵?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唐代詩人杜牧在其代表作《阿房宮賦》中曾如是總結六國滅亡原因。「術治亡韓,亂政亡趙,迂政亡燕,失才亡魏,分治亡楚,偏安亡齊。」《大秦帝國》系列圖書的作者孫皓暉先生也曾如是評價六國的滅亡。我們今天的
  • 山東六國都有過輝煌時期,為何均未能統一天下,而只有秦國做到了
    戰國時期,除了最終一統天下的秦國之外,山東六國也曾或多或少輝煌過一段時期,那麼為何就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最終一統天下呢?根源便在於六國的輝煌太過短暫,而統一天下根本不是一代人能夠做到的。即使是秦國,「商鞅變法」後歷代皆出明君,統一天下仍然用了七代人一百二十餘年,通過不斷蠶食六國才最終得以力壓六國,而六國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短暫輝煌後便又迅速衰退,根本無法做到以一隅敵天下。
  • 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秦昭襄王是秦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國君,活了75歲,同時他也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在位時間長達55年,同時秦昭襄王也是秦國奮六世餘烈統一六國的功君之一,雖然上天給了秦昭襄王最長的時間,但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雖然給予六國重創,但終其一生並沒有讓秦國統一天下更進一步。
  • 秦統一六國時間是什麼時候 秦滅六國採取的誰的計策
    秦滅六國的時間是從公元前230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結束的,秦國總共花費了十年的時間,在這十年中秦國相繼滅掉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和齊國結束了戰國時期500餘年的混亂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國家。秦滅六國的時間分別為在公元前230年秦國攻打韓國。公元前228年秦國攻入趙國國都邯鄲,逼迫趙王投降趙國被攻破。公元前227年秦國在荊軻刺殺秦王失敗後攻打燕國。
  •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
    故而在秦國滅國的順序上,採取了遠交近攻、先強後弱,又相機而變的順序。按照以上具體史實,將秦國滅國的順序可以分為幾類,其一為按照國君被俘或者投向為表界限,其二為國都被攻陷為界限,其三是六國殘餘勢力被全部消滅為界限。因此在秦國滅國的順序上,有兩個是主要的說法,一是韓趙燕魏楚齊,一種是韓趙魏楚燕齊,學界多以後者為準,諧音為「喊趙薇去演戲」。
  • 【大愚書論】同源異派,遂分今古,秦國文字與東方六國文字
    孔壁所出之書乃是戰國文字,從時間上來說並不比同時期秦國的大篆早,為什麼卻被稱為古文呢?這就要從秦國文字與東方六國文字的關係說起,我們先看下面這張秦統一文字表。但再看齊國,地處東海之濱,文字卻出人意料的有著明顯的大篆繁化痕跡,或可推知,西周末年的大篆曾在齊國推行過,西周滅亡後,齊國的文字走上了自主繁化外加融合地域特色的道路。
  • 地圖上的秦朝統一天下:看始皇帝是如何各個擊破六國的!
    秦朝作為我國第一個大一的國家,其貢獻也是功蓋千古的,今天丸子就用地圖帶你看看始皇帝是如何各個擊破,最終一統天下的。(1).公元前257年,戰國只剩下周、秦、楚、趙、齊、魏、燕、韓、魯和衛十國。(2).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國攻入雒邑,西周公投降,周朝滅亡。前249年,秦相邦呂不韋又帶兵滅掉了東周公,周朝絕祀。
  • 「大愚書論」同源異派,遂分今古,秦國文字與東方六國文字
    孔壁所出之書乃是戰國文字,從時間上來說並不比同時期秦國的大篆早,為什麼卻被稱為古文呢?這就要從秦國文字與東方六國文字的關係說起,我們先看下面這張秦統一文字表。但再看齊國,地處東海之濱,文字卻出人意料的有著明顯的大篆繁化痕跡,或可推知,西周末年的大篆曾在齊國推行過,西周滅亡後,齊國的文字走上了自主繁化外加融合地域特色的道路。周公輔成王畫像磚韓、趙、魏三國原同屬晉國,晉國與東周關係又最為密切,故其文字與西周的金文最為接近。
  • 嬴政滅六國的順序是什麼?哪一國最先滅亡,哪一國讓秦軍吃了大虧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是按照「遠交近攻」的方式進行的,也就是說距離他們近的國家先給滅掉,距離他們遠的國家最後滅掉。選擇這樣滅六國的好處就是,每打下一寸土地來,都能夠以最快的速度併入到秦國的領土上,不用擔心被攻打下來的土地再次分裂了。這也就標誌著,秦國就會在原來的基礎上變得更強大了。
  • 古文不讀《過秦》《六國》兩論,閱盡群書也枉然!
    對比手法並沒有什麼希奇,而本篇精彩處卻在於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後弱、先盛後衰、先興旺後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出來。而文章氣盛的道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 秦滅六國為啥是這個順序?
    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但實際上由於各國不同的特點,滅亡過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單純,比如趙國被滅後由於地理位置靠北而出現了代國,楚國因為地盤太大而很難一次性吞併等等。或許秦國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出兵順序,多數是「走一步算一步「,除了最後滅齊以外,其他都沒有規劃順序可言。
  •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將軍內史騰率軍攻打韓國,從而正式拉開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大幕。經過近十年徵戰,秦國先後攻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成功統一天下。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個滅國順序到底有什麼講究呢?
  • 老外:秦國憑什麼能統一六國?中國網友提到8個字,後四字太霸氣
    凡只要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有所了解的人一定都會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國在最開始的時候根本就不算是什麼強國,甚至可以用「非常弱小」來形容它,而且其位置也比較偏僻,可為什麼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國,最終卻能夠逐個擊破另外六國,最終在秦始皇時期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 秦滅六國,為什麼從韓國開始到齊國而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所以趙國被滅之後,魏國已經難以獨善其身了,最終秦始皇完成了其滅六國的第一步:滅亡三晉,因為三晉滅亡就等於秦國再無後顧之憂。 而齊國雖然強大,不過彼時的齊王建就是個傻蛋,齊王建主持齊國四十年,一半時間是聽君王后的,另一半時間是聽齊相後勝的,後勝是一個堪比趙國郭開的奸臣,在當時收受了秦國很多賄賂,也一位親秦
  • 這三位秦國國君,真正意義上奠定大秦帝國基業
    如果沒有秦國歷代先王的勵精圖治和開拓創業,秦始皇也不可能在短短九年之內消滅山東六大諸侯國。用牛頓的話來說,秦始皇的千秋功業,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賈誼在《過秦論》中談到,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掃清寰宇。所謂「六世」,正是自秦孝公到秦莊襄王間的六位秦國國君。但這六代國君中,真正堪稱為秦國統一奠定基礎的只有三人,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簡化漢字是中國文字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古代漢字也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秦朝統一六國時,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怎麼交流?文字體系秦國文字沿襲於周朝,在諸侯割據混戰時期,秦襄公曾親自帶兵幫助周平王東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