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女人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2021-01-18 子夜說史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是舉足輕重的一個人,他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基本割據,統一了六國,令中國從割據走向了統一。

秦始皇名叫嬴政,趙氏,又被稱為呂政、祖龍等等。秦始皇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父親是不受寵的王孫,被送到趙國當質子,窮困潦倒了好幾個春秋。所幸有呂不韋的幫助,他才開始被秦國王子安國君重視。嬴政是秦國王子與呂不韋的姬妾趙姬所生,因而後代對他的身世產生了些許懷疑。

嬴政的爺爺安國君繼位後,只在皇位上呆了三天便駕崩了,他的父親迅速上位,只不過在皇位上也只待了2年,公元前247年,嬴政登基為秦王,這時他還只有13歲,朝政被各方勢力把控著。但秦始皇又豈是會眼睜睜地看著有人踩在他的頭上,將呂不韋、嫪毐等人剷除後,嬴政重用了李斯等名臣。在前人的努力下、在他的堅持下、在朝臣的支持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

那麼,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六國女人的歸宿究竟如何呢?這個答案你永遠想不到。秦始皇暴躁無比,依舊有愛美之心,他將六國的後宮妃子納入皇宮之中,只不過該如何安排他們成為了一道難以解決的難題。

按照《周禮》的規定,周朝時,士人只能享受一夫一妻一妾的待遇,大夫可以擁有兩個妾,諸侯可以有一妻八妾。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制度猶如被打翻的水,只有少數人才會在意。這時候已經沒有人願意「苛待」自己,於是大夫可以娶8個妾,諸侯可以有百來為妾室。

既然秦始皇將她們全部收入後宮,那養著她們依舊有所難度,畢竟古人最講究身份,總不能以別國妃子的名義生活在秦始皇建築的宮殿之中。於是這時,秦始皇將後宮女子進行了一個劃分,分為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如金字塔般有少變多。當然,等級並非虛名,每個等級有相應的待遇,包括俸祿僕人等等。後代的皇帝們都使用了秦始皇的這個方法,只不過在稱呼與數目有有所區別。

也許秦始皇其他方面的才幹太過耀眼,也許秦始皇愛女色卻不耽於女色,中國歷史上有關秦始皇妃子的事跡相當少,我們唯一知曉的是扶蘇的母親鄭妃與胡亥的母親胡姬。只不過人類向來愛風花雪月之事,於是民間傳說中出現了秦始皇所鍾情的女人,而關於這個女人,有若干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黎姜,在民間傳說中,她與秦始皇是青梅竹馬,年幼時在邯鄲相遇,長大後分道揚鑣,可老天爺喜愛有情人終成眷侶的戲碼,沒多久後,秦王和黎姜還是走到了一起,只可惜秦始皇壽命太短,很快就離開了人世。

第二種說法是阿房女,兩人同樣相識於邯鄲,秦始皇登基後一直沒有掌握實權,因而娶不到自己鍾愛的女子,阿芳女抑鬱而終,秦始皇打造了阿房宮來紀念她。公孫玉是第三種說法的主人公,巧合的是,她依舊與秦始皇結識於邯鄲,而她生下的便是傳說中的胡亥,只不過由於身體不好,早早地離開了人世。

這三種說法明顯是後人的杜撰,有關秦始皇與其妻妾的故事,我們只能等到著更多古墓的發現。

今天要推薦的是《秦始皇》這本書,從書名來看便可知曉這本書囊括了秦始皇的一生。包括統一六國之前與統一六國之後的各項舉措。當然,它講述的不只是秦始皇嬴政的一生,還有秦朝的興亡史。

總之,秦始皇在位不久,人生卻非常傳奇,《秦始皇》這本歷史小說就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了秦始皇的事跡,文字不同於史書,非常風趣幽默,喜歡的可以點下面的連結購買,書籍正在搞活動,現價59,喜歡的不要錯過哦。

相關焦點

  • 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秦昭襄王是秦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國君,活了75歲,同時他也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在位時間長達55年,同時秦昭襄王也是秦國奮六世餘烈統一六國的功君之一,雖然上天給了秦昭襄王最長的時間,但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雖然給予六國重創,但終其一生並沒有讓秦國統一天下更進一步。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他在李斯、蒙恬等人的協助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分化瓦解其餘六國的攻守同盟。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簡化漢字是中國文字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古代漢字也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秦朝統一六國時,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怎麼交流?文字體系秦國文字沿襲於周朝,在諸侯割據混戰時期,秦襄公曾親自帶兵幫助周平王東遷。
  • 秦國滅亡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
    尉繚與官居長史的李斯,一起勸說秦王要抓住時機,完成統一大業。進一步分析,在實力強大的秦國面前,六國如同秦國的郡縣,不難消滅;但一旦六國緩過來,重新結成合縱對抗,秦國就危險了,如同過去智伯、夫差、齊閔王那樣,因為懈怠而導致了亡國。
  •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前 國與國之間文字差距到底有多大
    在秦始皇統一之前,六國的文字差別有多大?真的互相不認識嗎?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幾項大工程
    當初六國諸侯都稱為王,如今王沒有了,那麼自己又叫什麼呢?他覺得自己的功勞威望比古時候的三皇五帝還要大,他就採用了皇帝這個稱謂,自己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就叫始皇帝,人們就稱他為秦始皇,他想以後就用數字來計算第二個皇帝叫二世,再下去叫三世,這麼下去,一直到萬世,他又叫玉器工將和氏璧做成一顆大印,稱為玉璽。秦始皇把天下分為36郡,由朝廷直接任命三個重要的長官:郡守。
  • 秦滅六國後,六國君主都是什麼下場?還有哪些國家得以倖存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消滅了嫪毐和呂不韋,開始親自執政,自此便拉開了秦滅六國的序幕。秦始皇任用李斯、尉繚、王翦、李信等諸多能臣勇將,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間,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終於統一天下。
  • 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前,六國間的文字差異大嗎?有沒有相同之處?
    文字大一統乃始於秦朝之時,秦始皇統治時期,曾多次推行改革。「統一文字」便是其中之策,這一舉措無疑是正確的,推進了中華文明進一步跨越與融合,加深了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 文字沒有統一之前,不僅是南北差異較大,連鄰國之間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也因此阻礙著文化的發展與交流。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世界其他國家在幹什麼?其中日本最為搞笑
    大秦王朝是真正封建王朝的開始,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前無古人,沒人可以與之相比,所以他自稱秦始皇,首次將皇與帝結合在一起,為中國封建皇權統治奠定了基礎,他的功勞立於千秋,的確功不可沒,他真正的將中國進行了大一統,包括文字,語言,和計量衡器,這無疑就是將文明徹底的整理並且統一。
  • 秦始皇統一天下真的全因為運氣好嗎?
    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是摘桃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都沒能摘到桃子而只有秦始皇摘到了?秦滅六國用了十年時間,如果說滅掉一兩個國家都是僥倖的結果,那麼十年之間滅掉六大諸侯國,「僥倖」根本解釋不通。但要說滅六國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也是不客觀的,這就陷入了孤立片面的唯心史觀。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各國文字語言都不同,他們如何交流?需翻譯?
    如今我們去國外旅遊,如果不懂他國語言的話,在國外很難交流,做任何事情都不方便,因此,很多人往往會請一些翻譯,導遊之類人,那麼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這一段時間中國是處於四分五裂狀態的。
  • 嬴政統一六國後,給中國取了個十分霸氣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秦始皇在位之初,曾給當時的中國起了一個十分響亮的名字,直到現今社會,這個名字還一直被使用。嬴政執政期間,是一位很有野心的君王,想要用武力統一六國,不斷的戰爭,他也完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國家大一統。統一天下的嬴政,對自己的野心的滿足十分驕傲,認為自己為當時的中國開創了一個新天地,於是自稱秦始皇。
  • 秦始皇滅六國順序中,為何要先滅這三國?其中他對這件事實很忌憚
    七國爭霸的最終結果是秦始皇一統天下,從此件事情上可看出他的雄才大略。第一次建立朝代,創建了一個皇帝制度,發行當時的三公九卿制度,又在地方上實施郡縣制,全國書寫文字測量標準等不同的都進行了統一。他向北擊匈奴,而又向南徵百越,在北方又修築萬裡長城,從此後一直被稱為千古一帝。
  • 秦始皇10年滅六國,他是如何做到的?看地圖一目了然
    查看戰國地圖能夠發現,從國土面積來看,秦國的領土差不多相當於其他六國的總和,並且秦國的四周基本沒有能夠形成威脅的對手,其餘六國周邊總是存在潛在威脅,比如說韓國,被秦國、趙國、魏國包圍著,可見地理位置的優勢決定了秦國的勝利,那麼秦始皇是如何滅六國的呢?
  •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如何橫掃六國,成就了他的豐功偉業
    在嬴政10年,嬴政也害怕於很多外國人都與鄭國一樣,認為可能很多的外國到秦國做官是為了維護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而會傷害秦國的利益。為了避免鄭國事件再次發生,嬴政便下令驅逐六國在秦國做官的人,然而之後秦國著名的大臣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李斯在知道自己被驅逐出秦國後,心中不忿,然而在他在離開秦國途中,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就是:《諫逐客書》。
  • 山東六國都有過輝煌時期,為何均未能統一天下,而只有秦國做到了
    戰國時期,除了最終一統天下的秦國之外,山東六國也曾或多或少輝煌過一段時期,那麼為何就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最終一統天下呢?根源便在於六國的輝煌太過短暫,而統一天下根本不是一代人能夠做到的。即使是秦國,「商鞅變法」後歷代皆出明君,統一天下仍然用了七代人一百二十餘年,通過不斷蠶食六國才最終得以力壓六國,而六國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短暫輝煌後便又迅速衰退,根本無法做到以一隅敵天下。
  • 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都打不過秦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只可惜這些變法只是片面的,或者只是針對國家某個方面的變法,而且在支持變法的國君去世之後,這些變法就受到各國封建勢力的阻擾而停滯下來,所以六國的變法相當於都失敗了,這些變法如曇花一現,沒實施幾年就停止了,都沒有使得國家徹底的強大起來。(商鞅劇照)而六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的書法文字——小篆
    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 通過統一文字為其控制全國的文化和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其綜合六國文字之共性, 在戰國集成大篆用於通行文字後, 再通過簡化、規範而形成小篆, 為日後中國的長久統一提供了劃時代的主要文化載體, 也為文字和書道能藉此承前啟後奠定了基礎。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給中國取了尊貴霸氣的名字,聽起來很熟悉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自認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造皇帝一稱,封建了2000多年的王朝,作為始皇,秦始皇的功績難以超越,他給秦國起了名字,一直使用到現在。古人的名字很講究,古代時代的名字雖然單一,但很有背景。
  • 秦國在統一六國之後做的第一件事
    秦始皇從繼承秦國君主之後,徵戰四方統一六國,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也統一了文字、度量衡以及貨幣小篆是當時的官方文字,民間則使用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一,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秦統一文字後,漢字的字形結構基本定型,影響深遠。書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