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前 國與國之間文字差距到底有多大

2021-01-10 諸子百家思想

在秦始皇統一之前,六國的文字差別有多大?真的互相不認識嗎?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文字差距

文字的差異就帶來了一個大問題,帶來一個什麼問題呢?文字的混亂,甚至於達到不可辨認,這就麻煩了,假如秦始皇下了一個詔書,秦始皇的詔書用秦國的文字寫,到了趙國不認識,到了韓國不認識,你說這皇帝的詔書怎麼貫徹?所以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原因是兩大原因。

第一,文字本身混亂。

第二,便於政令統一,這是最重要的目的了。其實秦始皇他統一文字,他的根本出發點還是為了鞏固統一,你別秦始皇弄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人家連這八個字都看不懂,你還談什麼天下統一?就無從談起。所以,文字的統一是政令統一的前提,而政令的統一又是保證國家統一的必要措施。所以秦始皇在文字上下了很大工夫,要統一文字。

中國之所以能夠做到「分久必合」,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而這個認同的形成,首先就要感謝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兩千多年前統一了文字。那麼,秦統一之前,戰國七雄的文字都是什麼樣的?七國之間的文字真的到了互相都不認識的地步了嗎?

文字分為四大派系

現代古文字專家何琳儀先生將六國的文字分為四大派系:齊、燕、晉、楚,這四個國家在地域上都比較獨立,劃分的主要依據就是地理因素。六國之外還有很多小國,基本上都屬於這四個派系的分支。

這四個派系都對春秋時期的文字進行了不同的改造,而比較正統的則是周秦文字——周平王東遷之後,西周故地被分封給秦國,故秦國和東周都延續了西周的文字,但也發生了些許變化。

曾經有個誇張的說法,說秦始皇之所以統一文字,是因為六國文字的差距過大,甚至達到了互相之間不能辨識的程度,其實這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六國文字都有一個共同的源頭,而且六國之間雖然相互敵對,但是交往非常頻繁,蘇秦佩五國相印,並不是說他必須懂五種文字。另外,目前考古發現的一些戰國文物也表明,六國之間文字雖然有差別,但基本上可以辨識。

除了有統一的源頭之外,「雅言」也起到了維護六國文字統一的作用。《論語》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意思就是雖然孔子平常說山東倒裝句,但讀起書來用的確實正宗普通話。其實孔子只是戰國文人的一個突出代表,當時絕大多數士大夫階層在讀書、寫字的時候,用的都是「雅言」。統一的語言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就像我們心裡想著普通話,手裡絕對寫不出字喃或方塊壯字。

儘管六國文字區別並不是很大,但已經露出了漸行漸遠的端倪,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就開始剔除那些不規範的「異體字」,正是在此時,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正式形成,而且幾乎再也沒有被改變。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簡化漢字是中國文字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古代漢字也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秦朝統一六國時,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怎麼交流?文字體系秦國文字沿襲於周朝,在諸侯割據混戰時期,秦襄公曾親自帶兵幫助周平王東遷。
  •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 七國文字差異有多大?
    ,但是這種圖畫文字是否和甲骨文有沿革存在爭議),西周的文字是金鼎文。而西周滅亡後,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中國文字才得以統一。而從西周滅亡,到秦統一中國,前後歷經六個世紀,在這六個世紀中,中國的文字似乎發生了分裂,否則,不至於存在秦始皇需要統一文字的現象——因為統一的前提是需要存在分裂情況。那麼,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七國文字差異多大?這一切,要先搞清楚七國文字的差異從何而來。
  •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七國文字差異有多大?
    對於中國文字的嚴格表述,一般認為是這樣的:商朝的甲骨文算是有據可查的漢字根源(按:雖然考古發現圖畫文字,但是這種圖畫文字是否和甲骨文有沿革存在爭議),西周的文字是金鼎文。而西周滅亡後,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中國文字才得以統一。
  • 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前,六國間的文字差異大嗎?有沒有相同之處?
    文字大一統乃始於秦朝之時,秦始皇統治時期,曾多次推行改革。「統一文字」便是其中之策,這一舉措無疑是正確的,推進了中華文明進一步跨越與融合,加深了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 文字沒有統一之前,不僅是南北差異較大,連鄰國之間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也因此阻礙著文化的發展與交流。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各國文字語言都不同,他們如何交流?需翻譯?
    那個時候的各諸侯國,他們有著自己的方言,有著自己的文字,那麼問題就來了,兩國之間,傳遞信息,比如使者來往,他們是如何交流的?又或者當時的使者跟現在的翻譯一樣,他們會懂很多個國家的語言?要知道當時的國家可多了,戰國七雄沒有形成之前,小國家何止十位,難道這些使者需要將所有小地方的國家語言都學會?那需要何等的語言天賦才行呀?
  • 秦始皇的五個統一: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還有兩個統一是啥?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創造了歷史上不少第一,使中國在許多方面得到了統一。下面就說說秦始皇的五個統一,一個沿用兩千年,兩個一直沿用至今。統一六國。戰國時期,中原有七個大國,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秦始皇統一六國,使中國基本上實現大統。
  •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幾項大工程
    當初六國諸侯都稱為王,如今王沒有了,那麼自己又叫什麼呢?他覺得自己的功勞威望比古時候的三皇五帝還要大,他就採用了皇帝這個稱謂,自己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就叫始皇帝,人們就稱他為秦始皇,他想以後就用數字來計算第二個皇帝叫二世,再下去叫三世,這麼下去,一直到萬世,他又叫玉器工將和氏璧做成一顆大印,稱為玉璽。秦始皇把天下分為36郡,由朝廷直接任命三個重要的長官:郡守。
  • 秦始皇統一之前,戰國七雄的文字有多大差別?真的互不認識嗎
    秦始皇統一之前是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在這個時期裡,各國之間的文字差別還是有的,但到不了互不認識的程度。一、文字差別由來中國文字在經歷了殷商甲骨文、西周和春秋金文之後,到了戰國時期,文字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
  • 秦始皇為什麼要「書同文」?六國文字差別有多大,互相認不出來
    從這些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在秦朝之前,不管是已經分封了的諸侯國,基本上都是從金文開始發展的,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七個國家的文字究竟有多大的差異呢?真的是互相不認識嗎?這一點可以從正史裡面查閱。到現在我們收集到七國的文字,如果說七個國家之間的文字,已經達到了互不認識的地步,或者是很難辨認出來,如果那些有計謀的人,想要去別的國家發展,不光說別的,光是從文字上的差異,就夠讓那些君王們頭疼的了。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他在李斯、蒙恬等人的協助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分化瓦解其餘六國的攻守同盟。
  • 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秦國自秦孝公變法以來,就不斷尋找富國強兵,當秦國強大起來後,歷任秦國國君想的就是統一六國,橫掃宇內,秦昭襄王作為在位時期最長的國君,但沒有滅亡一國的機會,如果上天多給秦昭襄王幾年的時間,他能否統一六國呢?
  • 秦始皇統一天下真的全因為運氣好嗎?
    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是摘桃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都沒能摘到桃子而只有秦始皇摘到了?秦滅六國用了十年時間,如果說滅掉一兩個國家都是僥倖的結果,那麼十年之間滅掉六大諸侯國,「僥倖」根本解釋不通。但要說滅六國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也是不客觀的,這就陷入了孤立片面的唯心史觀。
  • 秦始皇統一之前,六國的文字語言真的不通嗎?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先秦時期,周朝名存實亡,七國各自為政,所推行的文字也各有不同。那麼,七國文字有何異同呢?是否能夠互相辨認呢?在七國文字中,秦系文字與其餘六國文字差異較大,其餘六國文字又各有不同之處。東周時期,周王室逐漸衰落,而犬戎又不斷侵擾都城。為避犬戎,周平王決定東遷洛邑。秦襄公親自帶兵,護送周平王東遷。秦國因護送之功,而被賜予岐山以西土地。
  • 從秦始皇統一文字到今天時隔兩千年,才發現當時統一的並非小篆!
    ,當時的天下分為七個國家,各國之間在文字上本身就有著不小的差異,而且即使是同一個國家的同一個字,有些還存在著一種異寫,兩者之間的差異甚至要比其他國家顯得更大。中國兩千年來一直認為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是來源於後續各種史料上的記載。  而在2002年出土的裡耶秦簡,已經證明了秦始皇當時統一的文字正是古隸書,而不是篆書或者小篆,在三萬七千枚裡耶秦簡中,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古隸書文字,而小篆在其中則佔據極少的一部分,完全否定了之前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文字的說法。
  • 秦始皇統一文字,僅僅是因為六國文字不同嗎?這個原因不容忽視
    「車同軌」就有點勞民傷財了,他興修道路,將天下的道路按照統一的規格進行規劃,對於道路的用途不同,也是有專門的規定,如「馳道」是指通用的官道;「直道」,是指專門用於軍事目的的道路等。但是,「書同文」就不那麼簡單了。表面上只是統一文字,實際上是針對語言文字的應用而進行的一項改革。如果只是將「書同文」看成是簡單地統一文字,那你肯定是沒有讀懂秦始皇,至少沒有讀懂秦史。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女人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是舉足輕重的一個人,他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基本割據,統一了六國,令中國從割據走向了統一。秦始皇名叫嬴政,趙氏,又被稱為呂政、祖龍等等。秦始皇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父親是不受寵的王孫,被送到趙國當質子,窮困潦倒了好幾個春秋。
  • 秦統一文字前其他六國文字都長什麼樣?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採用李斯建議,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度量衡、錢幣,連車輪走的路都統一規格,這就是著名的「車同軌,書同文」。其實春秋戰國在周代金文的基礎上,各國都發展出了自己特色的一些文字,按李學勤先生的研究,現在比較通行的認識是,秦統一前的戰國文字大致可以分為晉系文字、楚系文字、燕系文字、齊系文字和秦系文字等5種,各系文字又存在很多異體字。
  •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的書法文字——小篆
    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 通過統一文字為其控制全國的文化和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其綜合六國文字之共性, 在戰國集成大篆用於通行文字後, 再通過簡化、規範而形成小篆, 為日後中國的長久統一提供了劃時代的主要文化載體, 也為文字和書道能藉此承前啟後奠定了基礎。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世界其他國家在幹什麼?其中日本最為搞笑
    大秦王朝是真正封建王朝的開始,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前無古人,沒人可以與之相比,所以他自稱秦始皇,首次將皇與帝結合在一起,為中國封建皇權統治奠定了基礎,他的功勞立於千秋,的確功不可沒,他真正的將中國進行了大一統,包括文字,語言,和計量衡器,這無疑就是將文明徹底的整理並且統一。
  • 秦始皇發起滅國大戰時,齊國為何無動於衷?當年被五國伐齊坑慘了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攻滅韓國,開啟了滅國大戰,你讓齊國何去何從?齊國是吃過其他六國的苦的,他知道這幫癟犢子沒一個好東西,當初齊國滅國就是拜他們所賜,你覺得齊國還會出手相助嗎?一、五國伐齊後,齊國變得乖巧多了。田單復國以後,齊國的畫風立刻變了。當初齊湣王是看誰不爽就揍誰,感覺他自己就是天王老子,誰都要臣服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