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統一之前,六國的文字差別有多大?真的互相不認識嗎?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文字差距
文字的差異就帶來了一個大問題,帶來一個什麼問題呢?文字的混亂,甚至於達到不可辨認,這就麻煩了,假如秦始皇下了一個詔書,秦始皇的詔書用秦國的文字寫,到了趙國不認識,到了韓國不認識,你說這皇帝的詔書怎麼貫徹?所以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原因是兩大原因。
第一,文字本身混亂。
第二,便於政令統一,這是最重要的目的了。其實秦始皇他統一文字,他的根本出發點還是為了鞏固統一,你別秦始皇弄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人家連這八個字都看不懂,你還談什麼天下統一?就無從談起。所以,文字的統一是政令統一的前提,而政令的統一又是保證國家統一的必要措施。所以秦始皇在文字上下了很大工夫,要統一文字。
中國之所以能夠做到「分久必合」,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而這個認同的形成,首先就要感謝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兩千多年前統一了文字。那麼,秦統一之前,戰國七雄的文字都是什麼樣的?七國之間的文字真的到了互相都不認識的地步了嗎?
文字分為四大派系
現代古文字專家何琳儀先生將六國的文字分為四大派系:齊、燕、晉、楚,這四個國家在地域上都比較獨立,劃分的主要依據就是地理因素。六國之外還有很多小國,基本上都屬於這四個派系的分支。
這四個派系都對春秋時期的文字進行了不同的改造,而比較正統的則是周秦文字——周平王東遷之後,西周故地被分封給秦國,故秦國和東周都延續了西周的文字,但也發生了些許變化。
曾經有個誇張的說法,說秦始皇之所以統一文字,是因為六國文字的差距過大,甚至達到了互相之間不能辨識的程度,其實這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六國文字都有一個共同的源頭,而且六國之間雖然相互敵對,但是交往非常頻繁,蘇秦佩五國相印,並不是說他必須懂五種文字。另外,目前考古發現的一些戰國文物也表明,六國之間文字雖然有差別,但基本上可以辨識。
除了有統一的源頭之外,「雅言」也起到了維護六國文字統一的作用。《論語》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意思就是雖然孔子平常說山東倒裝句,但讀起書來用的確實正宗普通話。其實孔子只是戰國文人的一個突出代表,當時絕大多數士大夫階層在讀書、寫字的時候,用的都是「雅言」。統一的語言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就像我們心裡想著普通話,手裡絕對寫不出字喃或方塊壯字。
儘管六國文字區別並不是很大,但已經露出了漸行漸遠的端倪,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就開始剔除那些不規範的「異體字」,正是在此時,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正式形成,而且幾乎再也沒有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