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君主,他的做大之處並不在於後世對其「賢」與「暴」,而引發的喋喋不休的爭論,而在於其重大變革對於中華文明發展所帶來的重大意義。秦始皇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建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他對於歷史的貢獻,在於結束了數百年紛爭的諸侯之亂。而在政治上的貢獻更是非常之大,他在建立秦王朝之後,實行了「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實行了「郡縣制」,這些對於後世的影響,意義都是非凡的,為後世王朝所使用,有的一直沒用至今,如「郡縣制」,這在世界史上也是個創舉。
秦始皇還在全國實行了著名的「車同軌,書同文字」(《始皇本紀》)改革。「車同軌」就有點勞民傷財了,他興修道路,將天下的道路按照統一的規格進行規劃,對於道路的用途不同,也是有專門的規定,如「馳道」是指通用的官道;「直道」,是指專門用於軍事目的的道路等。但是,「書同文」就不那麼簡單了。表面上只是統一文字,實際上是針對語言文字的應用而進行的一項改革。如果只是將「書同文」看成是簡單地統一文字,那你肯定是沒有讀懂秦始皇,至少沒有讀懂秦史。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
事實上,秦始皇統一文字有如我們今天的普及普通話。真正的古文其實只存在於秦以前,而在進入戰國時期時,由於方言的存在,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各國可能會有同樣的文字記載,亦即文字是同一種文字,但所表達的意思已經很難懂了。至於在現實生活中,各國或各個地區怎麼讀,肯定也是五花八門的了。總這隻有一句話,那就是聽不懂,寫在紙(簡)上也不一定能懂。這怎麼行呢?
胡適先生在研究白話文發展史時就曾言,「戰國的時候中國的文體已不能與語體一致了。戰國時,各地方言很不統一。」《孟子》就曾提及「南蠻舌之人」一說,實際上是指楚人。那時大概還是南方的語系最為複雜,以至於我懷疑今天南方語系的複雜,也是由那時產生的,或者是從那時影響至今了。
又《韓非子》中有「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璞」。璞在我們現代人讀古文時,都是解釋為「玉」,如果不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於先秦之前的古文,像這種肯定還是不解其意的。可見當時的各地方言很不同,方言不同而當時文字上的交通甚繁甚密,而可見文字與語言已不能不分開了。
我們再舉個例子,說明這種情況當時嚴重性。西漢著名思想家揚雄(漢武帝時期)花數十年整理編寫了一部著作叫《方言》,他在《方言》的第三節中有一段:
娥,……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間謂之……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自關而東,河濟之聞謂之錨,或謂之姣。趙魂燕代之間曰姝,或曰娃。自關而西,秦晉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語也。
是說這個「娥」字在西漢時期的「通語」(相當於當時的普通話了)意思是「好」,可在戰國時期(或原址)的意思卻均不相同。我們再來個假設,有宋、魏、趙地同時給秦始皇上一首疏,裡面都有類似之字,秦始皇怎麼可能讀得懂呢?難不成他還得準備一大堆翻譯了,這在同時使用測字的秦朝,豈不成了笑話?
我們還可以再來個假設。我們把秦國的語言當成變通話,在一日朝會上,大臣中有東南西北各處地方的大臣,他們一同討論一件關乎民生或軍事上的大事。這七嘴八舌的,秦始皇肯定如墜雲霧,吵完之後他什麼也不知道。想像一下,這對於一個皇帝是多麼可怕的事了。
因此,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才決定統一文字。這不光是字形上的統一,還有發音、同義解釋等都進行了規範。我們從這些現象來看,當時秦始皇統一文字,並沒有想得太遠,他只是為了方便自己,方便官府行文,並沒有過多地考慮過民間的問題。所以,在統一以後,文書發到各地,不要說老百姓看不懂,有些下層的官吏也是看不懂。針對這個新出現的問題,秦始皇又進行了第二套方案,就是對官府各級的胥吏進行培訓,然後再進行委任。
秦始皇的這項改革其實就產生了兩個影響。一時對古文的重新振興、固化、延續。因為官府的文書是用通用的古文格式寫成的,所以,要想當官就得學習古文。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漢代的《樂府詩》或民間的詩歌中,會存在白化文(或接近白化文)的原因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只是從官府統一了,而沒有做到徹底的統一。
第二個影響就是催生了科舉制度。因為要當官就要學官方文體,就得學說官方話,還要學會寫「八股文」了。這也是我們所奇怪的,即使到了晚清,明明都已經說開了大白話,可為何還要在書中、文章中用文言文,官員之間也要以「之乎者也」進行談話了。
綜合上述原因,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秦始皇統一文字,主要還因為語言問題,即因「言」而統一的,是想讓大家好好說話,說大家都能聽懂的話了。
參考:司馬遷《史記》、揚雄《方言》、胡適《白話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