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文字,僅僅是因為六國文字不同嗎?這個原因不容忽視

2021-01-10 明心讀文史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君主,他的做大之處並不在於後世對其「賢」與「暴」,而引發的喋喋不休的爭論,而在於其重大變革對於中華文明發展所帶來的重大意義。秦始皇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建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他對於歷史的貢獻,在於結束了數百年紛爭的諸侯之亂。而在政治上的貢獻更是非常之大,他在建立秦王朝之後,實行了「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實行了「郡縣制」,這些對於後世的影響,意義都是非凡的,為後世王朝所使用,有的一直沒用至今,如「郡縣制」,這在世界史上也是個創舉。

秦始皇像

秦始皇還在全國實行了著名的「車同軌,書同文字」(《始皇本紀》)改革。「車同軌」就有點勞民傷財了,他興修道路,將天下的道路按照統一的規格進行規劃,對於道路的用途不同,也是有專門的規定,如「馳道」是指通用的官道;「直道」,是指專門用於軍事目的的道路等。但是,「書同文」就不那麼簡單了。表面上只是統一文字,實際上是針對語言文字的應用而進行的一項改革。如果只是將「書同文」看成是簡單地統一文字,那你肯定是沒有讀懂秦始皇,至少沒有讀懂秦史。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

秦始皇時期修的馳道網絡圖

事實上,秦始皇統一文字有如我們今天的普及普通話。真正的古文其實只存在於秦以前,而在進入戰國時期時,由於方言的存在,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各國可能會有同樣的文字記載,亦即文字是同一種文字,但所表達的意思已經很難懂了。至於在現實生活中,各國或各個地區怎麼讀,肯定也是五花八門的了。總這隻有一句話,那就是聽不懂,寫在紙(簡)上也不一定能懂。這怎麼行呢?

胡適先生在研究白話文發展史時就曾言,「戰國的時候中國的文體已不能與語體一致了。戰國時,各地方言很不統一。」《孟子》就曾提及「南蠻舌之人」一說,實際上是指楚人。那時大概還是南方的語系最為複雜,以至於我懷疑今天南方語系的複雜,也是由那時產生的,或者是從那時影響至今了。

胡適先生照

又《韓非子》中有「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璞」。璞在我們現代人讀古文時,都是解釋為「玉」,如果不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於先秦之前的古文,像這種肯定還是不解其意的。可見當時的各地方言很不同,方言不同而當時文字上的交通甚繁甚密,而可見文字與語言已不能不分開了。

我們再舉個例子,說明這種情況當時嚴重性。西漢著名思想家揚雄(漢武帝時期)花數十年整理編寫了一部著作叫《方言》,他在《方言》的第三節中有一段:

娥,……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間謂之……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自關而東,河濟之聞謂之錨,或謂之姣。趙魂燕代之間曰姝,或曰娃。自關而西,秦晉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語也。

是說這個「娥」字在西漢時期的「通語」(相當於當時的普通話了)意思是「好」,可在戰國時期(或原址)的意思卻均不相同。我們再來個假設,有宋、魏、趙地同時給秦始皇上一首疏,裡面都有類似之字,秦始皇怎麼可能讀得懂呢?難不成他還得準備一大堆翻譯了,這在同時使用測字的秦朝,豈不成了笑話?

我們還可以再來個假設。我們把秦國的語言當成變通話,在一日朝會上,大臣中有東南西北各處地方的大臣,他們一同討論一件關乎民生或軍事上的大事。這七嘴八舌的,秦始皇肯定如墜雲霧,吵完之後他什麼也不知道。想像一下,這對於一個皇帝是多麼可怕的事了。

因此,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才決定統一文字。這不光是字形上的統一,還有發音、同義解釋等都進行了規範。我們從這些現象來看,當時秦始皇統一文字,並沒有想得太遠,他只是為了方便自己,方便官府行文,並沒有過多地考慮過民間的問題。所以,在統一以後,文書發到各地,不要說老百姓看不懂,有些下層的官吏也是看不懂。針對這個新出現的問題,秦始皇又進行了第二套方案,就是對官府各級的胥吏進行培訓,然後再進行委任。

秦始皇的這項改革其實就產生了兩個影響。一時對古文的重新振興、固化、延續。因為官府的文書是用通用的古文格式寫成的,所以,要想當官就得學習古文。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漢代的《樂府詩》或民間的詩歌中,會存在白化文(或接近白化文)的原因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只是從官府統一了,而沒有做到徹底的統一。

第二個影響就是催生了科舉制度。因為要當官就要學官方文體,就得學說官方話,還要學會寫「八股文」了。這也是我們所奇怪的,即使到了晚清,明明都已經說開了大白話,可為何還要在書中、文章中用文言文,官員之間也要以「之乎者也」進行談話了。

綜合上述原因,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秦始皇統一文字,主要還因為語言問題,即因「言」而統一的,是想讓大家好好說話,說大家都能聽懂的話了。

參考:司馬遷《史記》、揚雄《方言》、胡適《白話文學史》

相關焦點

  •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前 國與國之間文字差距到底有多大
    在秦始皇統一之前,六國的文字差別有多大?真的互相不認識嗎?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 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前,六國間的文字差異大嗎?有沒有相同之處?
    文字大一統乃始於秦朝之時,秦始皇統治時期,曾多次推行改革。「統一文字」便是其中之策,這一舉措無疑是正確的,推進了中華文明進一步跨越與融合,加深了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 文字沒有統一之前,不僅是南北差異較大,連鄰國之間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也因此阻礙著文化的發展與交流。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簡化漢字是中國文字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古代漢字也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秦朝統一六國時,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怎麼交流?文字體系秦國文字沿襲於周朝,在諸侯割據混戰時期,秦襄公曾親自帶兵幫助周平王東遷。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各國文字語言都不同,他們如何交流?需翻譯?
    如今我們去國外旅遊,如果不懂他國語言的話,在國外很難交流,做任何事情都不方便,因此,很多人往往會請一些翻譯,導遊之類人,那麼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這一段時間中國是處於四分五裂狀態的。
  •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 七國文字差異有多大?
    而西周滅亡後,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中國文字才得以統一。而從西周滅亡,到秦統一中國,前後歷經六個世紀,在這六個世紀中,中國的文字似乎發生了分裂,否則,不至於存在秦始皇需要統一文字的現象——因為統一的前提是需要存在分裂情況。那麼,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七國文字差異多大?這一切,要先搞清楚七國文字的差異從何而來。
  •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七國文字差異有多大?
    對於中國文字的嚴格表述,一般認為是這樣的:商朝的甲骨文算是有據可查的漢字根源(按:雖然考古發現圖畫文字,但是這種圖畫文字是否和甲骨文有沿革存在爭議),西周的文字是金鼎文。而西周滅亡後,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中國文字才得以統一。
  • 秦始皇的五個統一: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還有兩個統一是啥?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創造了歷史上不少第一,使中國在許多方面得到了統一。下面就說說秦始皇的五個統一,一個沿用兩千年,兩個一直沿用至今。統一六國。戰國時期,中原有七個大國,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秦始皇統一六國,使中國基本上實現大統。
  • 從秦始皇統一文字到今天時隔兩千年,才發現當時統一的並非小篆!
    文字上的差異不同,勢必會給國家的統一帶來種種不便,中國兩千年來分分合合,卻一直都延續著秦朝的制度,享受著統一文字帶來的好處,不會因語言不同而帶來不必要的戰爭。    官方文字為「古隸書」  在秦朝之前,從未聽過誰統一過文字,但如此大事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僅僅提及了「書同文字」這四個字,實在令人費解。
  • 秦始皇統一之前,六國的文字語言真的不通嗎?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先秦時期,周朝名存實亡,七國各自為政,所推行的文字也各有不同。那麼,七國文字有何異同呢?是否能夠互相辨認呢?在七國文字中,秦系文字與其餘六國文字差異較大,其餘六國文字又各有不同之處。東周時期,周王室逐漸衰落,而犬戎又不斷侵擾都城。為避犬戎,周平王決定東遷洛邑。秦襄公親自帶兵,護送周平王東遷。秦國因護送之功,而被賜予岐山以西土地。
  • 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文字,為何出土秦朝文物上文字以隸書居多?
    對於隸書出現在秦朝的文物中,我們之所以感到意外,這是因為,歷史資料給我們的常識是,第一,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制度,那按理,不應該在秦朝的文獻上有隸書而是小篆啊?第二,隸書起源於什麼時代。我們古代的文獻資料,對隸書的起源記載是比較模糊的,也是不太可靠的。比較權威和大家都知道的是,秦始皇時期的下層官吏程邈發明了隸書。
  •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的書法文字——小篆
    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 通過統一文字為其控制全國的文化和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其綜合六國文字之共性, 在戰國集成大篆用於通行文字後, 再通過簡化、規範而形成小篆, 為日後中國的長久統一提供了劃時代的主要文化載體, 也為文字和書道能藉此承前啟後奠定了基礎。
  • 秦始皇統一之前,戰國七雄的文字有多大差別?真的互不認識嗎
    秦始皇統一之前是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在這個時期裡,各國之間的文字差別還是有的,但到不了互不認識的程度。一、文字差別由來中國文字在經歷了殷商甲骨文、西周和春秋金文之後,到了戰國時期,文字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
  • 在秦始皇統一以前,六國的文字語言真的不通嗎?他們怎麼交流?
    在王朝建立後,周就在推廣統一的語言文字。不過推廣和學習"雅言"的,基本集中在社會上層。是故這場統一文字的活動沒像秦朝"書同文"一樣對整個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而除了周天子直接派遣外史掌書外令等官員去各個諸侯國開展宣傳教學,中央還設立了"譯官"。如果說外史掌書外令是把"雅言""輸出"到諸侯國,那麼"譯官"就是把諸侯國的語言吸收進"雅言"。
  •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幾項大工程
    當初六國諸侯都稱為王,如今王沒有了,那麼自己又叫什麼呢?他覺得自己的功勞威望比古時候的三皇五帝還要大,他就採用了皇帝這個稱謂,自己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就叫始皇帝,人們就稱他為秦始皇,他想以後就用數字來計算第二個皇帝叫二世,再下去叫三世,這麼下去,一直到萬世,他又叫玉器工將和氏璧做成一顆大印,稱為玉璽。秦始皇把天下分為36郡,由朝廷直接任命三個重要的長官:郡守。
  • 書同文,始皇帝一次失敗的文字統一
    前因: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之後,開始進行大一統王朝的制度建設,書同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隨後,頒布詔令,決定實行「書同文字」的詔令。所謂」書同文字」,就是要求所有人用「小篆」體進行書寫,廢除六國之前使用的異體字和簡化字。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女人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是舉足輕重的一個人,他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基本割據,統一了六國,令中國從割據走向了統一。秦始皇名叫嬴政,趙氏,又被稱為呂政、祖龍等等。秦始皇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父親是不受寵的王孫,被送到趙國當質子,窮困潦倒了好幾個春秋。
  • 秦帝國統一中國文字,字體究竟是採用的小篆還是隸書?
    溫馨提示本頭條號專注於歷史、國學、古典文化藝術相關內容,定期會推出不同系列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點擊右上方藍色按鈕關注,方便閱讀後續更多精彩內容。秦滅六國統一中國之後,面臨的一個比較迫切的問題是,如何保證帝國的政令能在統一後的廣袤國土上得到貫徹執行?
  • 先秦時期各國文字都不相同,民眾能看得懂別國的文字嗎?
    漢字的發展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從甲骨文到金文,漢字的書寫方法基本都是統一的。但是到了東周時期,諸侯割據,各國的文字開始出現差異,但除了個別漢字以外,大多數文字的差別並不是很大。不過雖然差別不大,但使用起來卻是非常麻煩,否則秦始皇也犯不著急於統一文字。
  • 最初統一的全國文字是什麼字體?誰的功勞最大
    在春秋戰國時,各國都有各自的文字。齊、楚、燕、韓、趙、魏、秦,一個國家一個樣子。溝通起來非常不方便。所以秦始皇決定第一先統一七國文字。「書同文」,奠定了漢字統一書寫的基礎。可見在秦朝之前,中國的文字是非常難認的,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現在懸賞,誰認識一個甲骨文,懸賞十萬元。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世界其他國家在幹什麼?其中日本最為搞笑
    大秦王朝是真正封建王朝的開始,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前無古人,沒人可以與之相比,所以他自稱秦始皇,首次將皇與帝結合在一起,為中國封建皇權統治奠定了基礎,他的功勞立於千秋,的確功不可沒,他真正的將中國進行了大一統,包括文字,語言,和計量衡器,這無疑就是將文明徹底的整理並且統一。